閆紫菱
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15級社會工作一班
人口社會學視角下農村“空巢老人”面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閆紫菱
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15級社會工作一班
當今時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農村人口大量流動到城市生活定居,老中青三代常常只剩下老人留在農村,由此形成了大量的“空巢老人”,足以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筆者利用人口社會學的相關理論具體從微觀、中觀、宏觀的角度對空巢老人現象的成因進行分析。同時對空巢老人所面臨的來自經濟狀況、日常生活、醫(yī)療健康、心理狀況、文化娛樂等各個方面的問題與挑戰(zhàn)進行全方面的調查并對其從個體層面、人際交往層面以及社會參與層面進行具體的成因分析,以便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從而有效緩解空巢老人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農村空巢老人;人口社會學理論;原因分析
據相關資料顯示: 2010年“我國城鄉(xiāng)空巢家庭超過 50% ,部分大中城市達到 70% ; 農村留守老人約 4 000 萬,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 。”可見農村空巢老人數量之多。在人口老齡化和社會轉型的雙重背景下,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下降,其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遠遠沒有達到“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理想境界。他們面臨的諸多問題既不符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要求,也不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因而急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1、通過對當今農村空巢老人所面臨問題的描述加深社會各界對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現狀的了解。
2、通過對農村空巢老人面臨問題原因的分析探究社會政策層面,經濟分配層面等存在的問題,引發(fā)人們的思考。
3、通過對農村空巢老人現象出現的成因分析明確社會轉型中我們應當著重保護的對象,并能在日后的生活中對這一群體給予更高的關注度。
4、提出農村空巢老人所面臨問題的解決對策,給予理論上的支持。
(一)農村空巢老人現象出現的成因
“空巢老人”是指身邊無子女親屬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包括老年夫婦或喪偶獨居的鰥寡和未婚老人。它是社會應該給予重點關照的老年弱勢群體。(注釋:出自《新編老年學詞典》 武漢大學出版社李旭初 劉興策)近年來,農村空巢老人的數量越來越多,其產生的原因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闡釋:
1、微觀角度:即指空巢老人自身層面。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年輕人與老年人的思想觀念都有所變化,年輕人希望離開家庭到社會上尋找更多的發(fā)展機會,他們不再受家庭,受傳統理念的束縛。而對于老年人自身來說,曾經思想觀念里的“兒孫繞膝、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思想逐漸弱化,希望與兒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越來越少。再者,習慣了生活在熟悉的農村社區(qū)環(huán)境中的老年人難以接受城市快節(jié)奏的生活,他們寧愿自己生活在農村也不愿搬去與兒女同住。正是在老年人思想觀念的約束之下,使得農村空巢老人增加。
2、中觀角度:具體為家庭層面的原因。伴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中國家庭的規(guī)模得到縮減,家庭結構由原本的三世同堂乃至四世同堂變?yōu)楹诵募彝ツJ剑@使得現代家庭子女的養(yǎng)老負擔加重,一方面年輕人要顧著自己的前途發(fā)展,并會擁有自己的家庭與子女要照顧,另一方面年輕人還要贍養(yǎng)老人,這便顯得力不從心,兩方的天平很難平衡且更多會傾斜于自己的家庭和生活。生存在城市的子女很難再抽出時間陪伴生活在農村父母,使得農村老人越來越面臨“空巢化”,只剩自己獨自生活。
3、宏觀角度:
(1)社會層面:
①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人口提前步入了老齡化社會,而且生育率迅速而持續(xù)的下降將導致下世紀上半葉人口老齡化空前的加速。老齡人口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中國農村空巢老人數量的增多。
②當今社會發(fā)展速度快,社會生活節(jié)奏高速,因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投身于社會的洪流之中而弱化了家庭,弱化了傳統的“孝道”觀念。青年人的身不由己是由于整個社會發(fā)展的大背景所決定的,城市功能的增強集中反映了社會的變遷,反映了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農村涌向城市,因而農村空巢老人的增多不得不說是社會層面的控制作用之下的結果
(2)經濟層面:人口社會學中強調,有關人口因素引發(fā)貧困的理論之一是資源匱乏論。從城鄉(xiāng)結構看,城鄉(xiāng)有不同類型的貧困人口。農村貧困人口深受自然資源的限制。在農村,人民的生活主要依靠種地,當自然災害發(fā)生時,他們便很容易失去基本的生活來源成為最貧困的人口,而城市,則是受到就業(yè)機會與就業(yè)結構的影響更多。當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意識到自己所受到的限制時,他們便會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而向城市流動,這也是城市化的一個重要表現。而流動向城市的農村人口大部分是青壯年,農村老人無心也無力去城市感受全新的生活,他們習慣了貧困的生活狀態(tài),這便是貧困文化理論中所提到的,農村的老年貧困人口具有自我維持的文化體系,他們已經安于現狀。如此,農村家庭出現分裂,老人留在農村生活,與子女分離,形成空巢狀態(tài)。
(二)農村空巢老人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1、經濟狀況方面的問題:必要的經濟收入才能夠確保農村空巢老人擁有較好的生活狀態(tài)。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農村空巢老人的年齡較大,他們已經缺乏勞動能力而主要依靠子女獲得必要的經濟來源。據調查顯示,農村空巢老人的收中,只有35.8%依靠自己勞動所得,依靠子女的經濟供養(yǎng)高達 40.2% ,依靠政府、親戚和他人資助的占 24% 。近年來,盡管政府從 2009 年開始對農村 60 歲以上的老人實行普惠式低保政策,但每月 60 元左右的低保金仍是杯水車薪。農村空巢老人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子女供給,可是此收入渠道也不夠理想。子女常常需要為自己的生活而支出更多,給予父母的贍養(yǎng)費實際上微乎其微。可見,農村空巢老人所面臨的經濟問題十分值得我們的關注。
2、日常生活方面的問題:年齡大了意味著身體的各項機能也會相應的有所下降??粘怖先艘驗闆]有子女在身邊照顧陪伴,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起居都需要自己去打理,但他們很有可能會因為腿腳不便或是疾病纏身而無法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即使老人有配偶在身邊,也常常是兩個人需要相互扶持。有數據顯示,中國農村被調查的空巢老人中,有39%的老人能夠部分自理,10.8%不能自理,在這接近半數的存在自理方面困難的老人中,他們的日常生活誰來照料?數據顯示,有43.8%的老人在需要照顧時只能依靠自己的老伴,子女常常因為定居在外地而無法及時的對父母予以照料。
3、醫(yī)療健康方面的問題:農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現狀令人擔憂,調查數據顯示,不患有任何疾病的老人僅有15.7%,有39.6%的老人患有多種疾病,然而農村的醫(yī)療條件卻使得老人們無力改善自身的健康狀況。很多農村的醫(yī)療設施不齊全,不少衛(wèi)生所沒有病床,沒有輸液架,有的甚至沒有消毒設備。老人們患了較大的疾病時,在附近的醫(yī)院中無法得到醫(yī)治便容易造成疾病的拖延,對老人們的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與此同時,有52.6% 的農村空巢老人認為醫(yī)院收費較高,勉強能承受; 22.8% 的農村空巢老人表示收費過高,無力承受,由此可見,高額的醫(yī)療費用,惡劣的醫(yī)療環(huán)境使得農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狀況難以得到改善。
4、心理狀況方面的問題:農村空巢老人常常生活在孤獨的狀態(tài)中,他們缺乏與子女、與他人的溝通,缺乏與外界的交流,缺乏釋放內心孤獨感與壓抑感的途徑,因而常常存在較大的心理問題。有數據調查顯示,僅有25.1%的老人感到自己的生活安穩(wěn)幸福,而感到孤獨壓抑的則有59.3%。在中國大陸,農村男性老年人自殺率為170/10萬,農村女性老年人自殺率為104.4/10萬。農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較差也是社會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
5、文化娛樂方面的問題:農村空巢老人由于自身視野較窄,文化水平不高,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起自己的興趣愛好的人不多。年輕時習慣疲于勞作的他們常常在年老以后找不到適當的途徑放松自我,充實自己的老年生活。另一方面,農村的文化娛樂設施不完備,很多農村地區(qū)缺少公共健身和娛樂設備,老人們沒有適當的途徑豐富自己的老年生活因而易在生活中感到生活無聊沒有樂趣,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失落感,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三)引起農村空巢老人問題的原因分析
1、個體層面的分析:農村空巢老人自我養(yǎng)老能力欠缺。在我國,老人的觀念大多停留在“養(yǎng)兒防老”的層面上,他們的自我養(yǎng)老意識十分薄弱。他們年輕時依靠勞動獲得經濟來源,并將微薄的收入全部用于自己的家庭,用于孩子的教育,生活,以及他們未來的婚姻上,留給自己作為儲蓄的所剩無幾。因而在他們年老無力再依靠勞動獲得收入時,便將大部分希望寄托于子女,養(yǎng)老能力受到極大的限制。另一方面,傳統孝道的弱化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自己對于贍養(yǎng)父母的責任置之不顧。子女的不孝以及有孝心但無能為力的現象越來越多,使得農村空巢老人面臨的困境也愈加嚴重。
2、人際交往層面的分析:老人的社會關系網絡狹窄,可利用的資源有限。農村老人因為生活地域的限制,平日里所交往的人,所接觸的環(huán)境有限,因而難以形成較為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這就使得他們在沒有子女親人的情況下難以找到能夠尋求幫助的人與途徑,從而使自己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當他們感到身體不適需要就醫(yī)時,可能會因為社會關系網絡的狹窄而找不到能夠陪伴照顧自己的人。與此同時,由于社會關系網絡的狹窄,農村空巢老人常常難以獲得自己生活需要的信息與資源,可能會造成與外界的隔離,從而導致各個方面問題的滋生。
3、社會層面的分析:(1)老年人社會參與度較低。社會上常存在著老年人“無用論”的偏見,老年人常常是社會中最得不到重視的群體,他們受到的社會關注度有限,影響力較低,就算是想要參與社會生活也常常力不從心。農村空巢老人更是屬于較為邊緣化的群體難以得到重視,因而很多問題產生以后難以得到有效的解決。(2)農村養(yǎng)老機構不健全,養(yǎng)老保險乏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區(qū)養(yǎng)老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然而在很多農村乃至城鎮(zhèn)中,養(yǎng)老機構十分缺乏,有些鎮(zhèn)下轄十幾個村甚至幾十個村,卻只在鎮(zhèn)中心設置一個養(yǎng)老機構,這根本無法滿足空巢老人的需求。(3)農村醫(yī)療保障制度不夠完善。現今社會中,農村老年人住院看病常常可以得到一定的補貼,但是卻遵循“大病統籌”的模式,仍沒有契合老人們的切身需求進行補償。農村的醫(yī)療技術水平也不夠理想,很多鄉(xiāng)鎮(zhèn)農村的衛(wèi)生所里配備的醫(yī)生護士不全,有些衛(wèi)生所沒有外科醫(yī)生,有些沒有婦產科醫(yī)生,甚至有的衛(wèi)生所的醫(yī)生沒有正規(guī)的執(zhí)業(yè)執(zhí)照。在這樣充滿問題與隱患的醫(yī)療環(huán)境中,老人們的健康狀況難以得到有效改善。(4)老人文體產品供給欠缺:農村本身經濟條件落后,國家對于農村的公共文體產業(yè)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很多農村缺少老年活動室,即使有,條件也十分簡陋。健身設備數量少,更是缺少其他的一些文化娛樂設施,使得農村空巢老人沒有適當的途徑豐富自己的老年生活。
(四)針對農村空巢老人的問題的解決措施
通過以上對于農村空巢老人面臨問題的現狀及原因的分析,可以總結出相應的對策,筆者簡要總結為以下幾點:一是要健全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增加農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障資金;二是要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形成完善的養(yǎng)老服務體系;三是要改善農村醫(yī)療制度,解決空巢老人就醫(yī)困難方面存在的問題;四是要建立健全農村文體公共設施,提高農村老人精神生活質量。
通過以上內容的研究分析,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農村空巢老人現象增多,所面臨的問題來自多個方面
伴隨著農村務工人員向城市的流動,農村地區(qū)出現越來越多的空巢家庭,而留守在空巢家庭的大多是老年人,他們因為受到自身,受到外界的多方面限制常常面臨來自經濟狀況、日常生活、醫(yī)療健康、心理狀況、文化娛樂等各個方面的問題與挑戰(zhàn)。
(二)引起農村空巢老人所面臨問題的原因多種多樣
通過以上的研究分析,可以得知引起農村空巢老人所面臨的來自方方面面的問題是由于個人層面,人際交往層面與社會層面這三個層面的原因引起的。個人層面主要考慮空巢老人自身養(yǎng)老能力的欠缺,以及空巢家庭子女的孝心弱化。人際交往層面主要考慮空巢老人的社會關系網絡的薄弱。而社會層面的原因主要考慮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度較低,農村養(yǎng)老機構不健全、養(yǎng)老保險乏力,農村醫(yī)療保障制度不夠完善以及老人文體產品供給欠缺等。
(三)針對農村空巢老人問題所采用的解決措施需要面面俱到
通過對農村空巢老人所面臨問題的分析,可以采取的解決措施有各個方面,具體為四點,分別是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改善養(yǎng)老服務體系;改善農村醫(yī)療制度;建立健全農村文體公共設施。
[1]湯東鑫,施晶晶.空巢老人主觀幸福感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才智,2015,(21):318.
[2]何楠,增權理論與老年社會工作實務[J].法制與社會,2010,1.
[3 ]部分大中城市空巢家庭達70% [N].瀟湘晨報,2010-11-8 (A08)
[4]黃蓉芳,老一代農民工辛苦都為家人,新生代農民工流汗多為自己[N].廣州日報,2009-10-07 (A03 )
[5]劉險峰,唐俊.中國高齡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問題初探[J].中國行政管理,2011 (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