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丹玲
(西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丁丹玲
(西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基于民眾思想覺悟關系著全民族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毛澤東同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指導,開展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在中國革命的推進過程中,毛澤東同志的思想政治教育,為我黨奪取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進一步豐富了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文章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梳理毛澤東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過程,研究毛澤東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特點,并總結毛澤東思想政治教育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抗日戰(zhàn)爭;毛澤東;思想政治教育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抵抗日寇和取得最終的全面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前進的實踐基礎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指導,圍繞著思想政治教育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并撰寫了大量的著作。在其多篇文章中,毛澤東同志就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結合具體的革命實踐,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和觀點,并最終形成毛澤東思想,為我黨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當前,以中國革命實踐為依據(jù),深入研究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同志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踐過程,以期進一步完善中國共產(chǎn)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同時為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提供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參考與指導依據(jù)。
(一)宣傳全面抗戰(zhàn),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毛澤東同志立足國內(nèi)革命形勢,向全國發(fā)表了抗日宣言,要求全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一致,“筑成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堅固的長城”,[1](P344)并提出國共兩黨要一致對外,共同抗日。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不懈努力下,國共兩黨再次合作,但兩黨最初建立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只是形式上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正如毛澤東同志在《國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務》中指出的,目前成立的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并不是一個充實且堅固的,而且我們并沒有真正地“喚起民眾”。古有夏桀商紂之失天下,西漢文景之治,近有孫中山先生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歷史和現(xiàn)實充分證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革命勝利是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我黨深諳此真諦,毛澤東同志在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中明確指出,共產(chǎn)黨肩負著向全國人民和國民黨不斷地解釋和說服的責任,肩負著讓真正的三民主義、三大政策及孫氏遺囑徹底地實行的責任,從而擴大和鞏固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1](P377)為了“動員一切力量”,毛澤東還組織大批力量到農(nóng)村宣傳,書寫抗日標語、建抗日墻、編抗日話劇、傳唱抗日歌曲等,向全國人民傳達抗日救國。此外,我黨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并實行一系列保證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措施,極大地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自發(fā)加入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動性,也使他們了解了我黨始終堅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
(二)注重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黨員的思想素質
1939年5月20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上明確表示,共產(chǎn)黨要建大黨和領導革命的前提就是學習,尤其是干部同志,如果不重視學習,就無法承擔領導革命的使命和改善工作、建設大黨的重任。古今中外的歷史和現(xiàn)實實踐中,如太平天國運動、巴黎公社革命、法國大革命、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誕生等,都充分證明了這個事實??偨Y前人經(jīng)驗,要想取得革命勝利,首先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掌握其中的實質內(nèi)涵。毛澤東同志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據(jù)統(tǒng)計,毛澤東同志在陜北時所作的哲學著作中,有據(jù)可考的有24種。[2](P32-36)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重點在于學習其立場、觀點和方法。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chǎn)黨六屆六中全會上談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時指出,我們黨要更注重運用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能單獨片面的陷入一般規(guī)律的結論中。1941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指出,許多同志盡管已經(jīng)學習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但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并沒有學會采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解決和分析中國革命現(xiàn)狀和實際問題。[3](P797)我們要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去分析事件,對馬克思主義有思想上的主控權。面對當時黨內(nèi)摻雜的其他非馬列主義思想,延安開展了一場大范圍的長期的整風運動,毛澤東同志為此發(fā)表了大量有關黨的作風的著作,如《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等,明確指出整頓黨內(nèi)學風和文風的必要性,并強調(diào)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要與客觀實踐相結合。
(三)注重知識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fā)揮知識分子的積極作用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對知識分子在抗日戰(zhàn)爭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視,甚至站在中國革命勝利的高度上來討論知識分子的重要性。他在《大量吸收知識分子》中明確指出:革命的勝利與知識分子的參與是脫離不了關系的。[1](P619)在肯定知識分子的積極作用時,毛澤東同志也明確指出知識分子當下所存在的問題,比如他們小資產(chǎn)階級背景的存在,舊思想的束縛,還有不清楚如何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等等。為此,毛澤東同志提出我黨一邊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加入到抗日隊伍,同時對舊知識分子進行說服教育和改造,提高他們與工農(nóng)群眾的緊密程度。另外,要嚴肅對待不忠實者,以防其破壞黨組織的嚴密性。對于知識分子的派別是革命、不革命或是反革命,毛澤東同志定下了革命派別的最終分界嶺就在于與工農(nóng)民眾相結合的意愿性和可能性。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還指出文學藝術首先就是為工農(nóng)兵所創(chuàng)作,并被其所利用的。[4](P541)其直接表明知識分子與工農(nóng)兵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除此之外,毛澤東同志在《青年運動的方向》等多篇文章中進一步為知識分子指明方向:走進工農(nóng)群眾。只有投身到現(xiàn)實實踐中,與工農(nóng)群眾相結合,才能充分發(fā)揮知識分子的帶頭作用和知識才能,從而壯大抗日隊伍的力量,建成一支強硬的革命隊伍。[1](P565)
(四)推行軍隊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軍人的政治素養(yǎng)
從領導武裝革命斗爭開始,毛澤東同志就極度重視人民軍隊的建設,尤其是思想政治這方面,旨在建立一支新型的高素質的人民軍隊??谷諔?zhàn)爭期間,毛澤東同志在《國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務》中強調(diào),改變軍隊的政治精神和政治工作是國共兩黨合作成立后的中心任務,同時提出改造的原則,即“官兵一致,軍民一致”。1939年3月,毛澤東在談到抗大分校教育計劃意見時明確指出:政治教育與軍事教育理應放在同等地位。[5](P1257)為了增強戰(zhàn)士的政治素養(yǎng)和文化水平,在黨、政府和軍隊內(nèi)部專門設置思想政治教育機構或相關部門,并安排專職政治工作人員。他還強調(diào)課堂教學不能脫離現(xiàn)實,要采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放在一起討論分析的案例教學方法,學會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角度看待中國革命現(xiàn)狀和中國歷史現(xiàn)象,從而作出適當?shù)能娛虏呗院蛻?zhàn)略。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明確
1937年11月,毛澤東同志在《目前的時局和方針》明確指出,學習和教育就是為了挽救民族與社會危機。1938年,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中再次強調(diào),驅逐日寇,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是我們抗日的最終目的,[1](P481)而且我們必須將這個目的明確傳達給各方軍民等,這樣才能產(chǎn)生“抗日的熱潮”。1939年,毛澤東與美國記者斯諾談話時指出:“教育工農(nóng),是用共產(chǎn)黨員的口,用文章,主要的還是用黨的抗日的行動,使工農(nóng)懂得要抗日要反對漢奸勢力的目的?!盵1](P251)這再次明確表明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終究目的。由此可見,抗日戰(zhàn)爭期間,毛澤東同志之所以大范圍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喚醒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意識,提高他們思想上的覺悟性和行動上的積極性,從而在形式上和內(nèi)容上建立真正意義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這個最終目的始終貫穿著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并強調(diào)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中指出,深入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是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系統(tǒng)地學會馬克思主義理論,有助于提高我們黨的戰(zhàn)斗力量,從而提升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速度。[1](P533)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表示,馬克思列寧主義是解放我們民族的最好的武器,我們要擯棄主觀主義態(tài)度,選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tài)度,并在這種態(tài)度下,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與中國現(xiàn)實實踐運動相結合。[3](P801)換言之,不能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當作教條主義,而是從實際出發(fā),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切忌“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書本上的某些個別字句看作現(xiàn)成的靈丹圣藥”。[3](P820)在中國革命推進過程中,毛澤東同志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最終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
(三)思想政治教育與物質利益相結合
我們黨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不僅重視人民群眾思想上覺悟性,同時也是十分關注人民群眾現(xiàn)實生活中物質的滿足。為了充分調(diào)動廣大人民群眾參加抗日的積極性,1939年之后,各根據(jù)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即使是抗日戰(zhàn)爭中,在“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zhàn)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時,[3](P892)毛澤東仍然提出要自力更生,要自己動手,克服困難,同時還幫助老百姓進行生產(chǎn)。1942年12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qū)高級干部會議的報告《經(jīng)濟問題和財政問題》中明確指出:我們必須給人民看得見的物質福利。[4](P563-566)只有這樣,才能團結人民群眾投身到抗戰(zhàn)中來。毛澤東同志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與群眾的現(xiàn)實生產(chǎn)和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在保證人民群眾更多的物質利益基礎上進行思想政治的教育,這充分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關懷。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樣性
第一,樹立典型,榜樣示范。1938年10月,毛澤東在《全民族的當前緊急任務》中指出,表揚民族英雄有利于內(nèi)外宣傳與教育。[6](P40)《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等就是采用典型的榜樣示范的方法來鼓舞人心。第二,批評與自我批評。面對黨內(nèi)的矛盾和思想斗爭,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提出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來處理。在延安整風運動中,毛澤東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清算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礎。他指出,有無認真的自我批評是中國共產(chǎn)黨與其他政黨區(qū)別的顯著標志之一。[3](P1096)他認為: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們抵抗非無產(chǎn)階級思想侵蝕的唯一有效的方法。[7](P1439)第三,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毛澤東同志多篇著作中反復強調(diào)了這一點。他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明確指出書本知識與現(xiàn)實實踐結合。他在《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強調(diào)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軍事實踐相結合,號召全體黨員“研究軍事理論,研究戰(zhàn)略戰(zhàn)術,研究軍隊政治工作”,“而戰(zhàn)爭和戰(zhàn)略的理論則是一切的骨干”。[8](P175)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毛澤東同志認為,動員人民群眾參與到抗日戰(zhàn)爭中,單單口頭宣傳抗日目的,是無法形成廣泛的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必須注意滿足他們的實際生活中的物質需要,解決實際生活問題。[8](P137)歷史和實踐證明,物質利益的滿足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chǎn)物質生活本身,生產(chǎn)生活需要的物質生產(chǎn)資料。[9](P31)如果連吃喝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如何再進行下個歷史活動。當前,我國正處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順利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因此,必須妥善處理好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正確處理好思想教育問題與具體實際問題。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為本,要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以人為本、以人的實際需求為前提,重視人的思想水平的差異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從而贏得人民群眾精神上的擁護,促使他們用實際行動來支持抗戰(zhàn),最后贏得了抗戰(zhàn)的勝利。因此,借鑒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寶貴經(jīng)驗,在今天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做到:第一,以人為本,以受教育者為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著力點和支撐點,在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受教育者,進行雙向交流,從而達到共享,引起教育中的主客體思想情感上的共鳴。第二,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環(huán)境中的積極作用。人無法離開社會環(huán)境,同樣也無法離開自然環(huán)境。環(huán)境對人的滲透影響力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好的環(huán)境才能感染人,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喚醒自主意識。第三,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僅以課本為載體,單純一味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理論傳播,不僅枯燥乏味而且空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與現(xiàn)實世界接軌,抓住熱點話題,用鮮活的例子進行榜樣示范,這樣才能引起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政治教育的興趣。第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源于實踐,而實踐需要理論指導。只有通過實踐對理論檢驗,才能更好地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和認識能力,才能更易形成良好的思想行為和思想習慣。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結合新形勢新特點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任何認識都只是某一特定時代的認識。新形勢新條件下,面臨著新的思想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nèi)容、任務、原則、方法、模式等必須緊扣時代需求,在時代前沿的角度下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并體現(xiàn)時代的特性,如:在網(wǎng)絡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要占領網(wǎng)絡等新興媒體陣地,利用現(xiàn)代傳播方式和技術,擴大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廣度和深度;大力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的社會文化氛圍,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控權;結合新時代下青少年的特點,創(chuàng)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忘本,要大力繼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和實效性。
當前,我們已經(jīng)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社會的進步為我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的深入發(fā)展呼喚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珍惜中國共產(chǎn)黨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充分挖掘和掌握黨的精神內(nèi)涵和實質,從而為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論支撐。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仝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對全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引領[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8).
[3]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6]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
[7]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李新紅
The Practice of Mao Zedong'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DING Dan-ling
(Xihua University,Chengdu 610039,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people’s ideology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nti-Japan United Front. Mao Zedong started a ser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vement based on Marxism and Leninism. This practice made a very firm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our party to win the war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enriches the theor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Mao Zedong’s education process is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s of this practice are studie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is practice to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summarized.
Anti-Japanese War;Mao Zedo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004—5856(2017)09—0026—04
2016-11-10
丁丹玲(1988-),女,安徽銅陵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A84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