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小芳,任延濤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法學理論研究】
兒童證人證言可靠性的影響因素評述
賀小芳,任延濤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證人證言在立案偵查、審訊和庭審等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證人群體,引起了研究者們的關注。西方國家對兒童證人證言可靠性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通過回顧兒童證人證言的研究,總結出影響兒童證人證言可靠性的因素主要有編碼策略、相似性、環(huán)境信息、詢問方式、社會期待壓力和列隊辨認方式等,并且對未來的研究進行了展望。
目擊證人;證言;可靠性;影響因素
在立案偵查、審訊和庭審等過程中,證人證言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證言是指證人就其直接或者間接感受到的有關案件事實向偵查、檢查和審判人員所作的陳述,是訴訟法規(guī)定的重要證據。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證人群體,其證言的可靠性一直備受爭議。這種爭議主要是因為兒童的記憶力和辨別力發(fā)展不成熟,容易受各種信息的誘導和干擾。因此有研究者對兒童證人證言的可靠性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兒童證人證言可靠性的因素有編碼策略、相似性、環(huán)境信息、詢問方式、社會期待壓力和列隊辨認方式等。本文主要對近年來兒童證人證言可靠性的研究做一個回顧,總結影響兒童證人證言可靠性的因素。
(一)編碼策略
Pozzulo和Lindsay認為在列隊辨認中,兒童和成人采取了不一樣的面孔編碼策略。Pozzulo和Lindsay認為當區(qū)分面孔時成人使用匹配和整體策略,將面孔編碼為一個整體,包括特征之間的空間關系;而兒童辨認嫌疑犯則更依賴特征信息,將面孔編碼為獨立的特征信息,不需要特征之間的空間關系。在有罪犯出現(xiàn)的列隊辨認中,特征信息對于識別罪犯至關重要。但是當罪犯不在列隊辨認中時,特征信息對于識別罪犯無關緊要。所以他們認為兒童在罪犯出現(xiàn)的列隊辨認中,兒童辨認嫌疑犯可以和成人一樣準確。但是在罪犯不在的列隊辨認中,兒童沒有成人準確。
Spring,Saltzstein和Peach采用三種目擊者實驗模式,并運用信號檢測理論來分析實驗數據。他們發(fā)現(xiàn)6~9歲的兒童采用更寬容的反應策略,而更年長的兒童或者青少年采用更保守的反應策略。所以在列隊辨認中,不論嫌疑犯是否是罪犯,兒童都有可能從中做出選擇。而年長兒童或者青少年在確定嫌疑犯是罪犯的情況下才會做出選擇,在不確定嫌疑犯是罪犯的情況下會放棄選擇。不同的反應策略導致兒童在沒有罪犯的列隊辨認中表現(xiàn)得比年長兒童或青少年差,而在有罪犯的列隊辨認中表現(xiàn)得和年長兒童或青少年一樣。然而,最近很多研究表明4歲的兒童已具有整體性加工的策略,這與Pozzulo和Lindsay的研究結論相矛盾。對此,有人認為兒童和成人在列隊辨認實驗中的表現(xiàn)之所以存在差異,是因為需識別人員的年齡與兒童不相仿。
(二)相似性
在上面已經提到過,兒童和成人辨認嫌疑犯的差異有可能是因為兒童和成人所使用的面孔編碼策略不同,面孔識別受年齡基線的影響,即不同年齡段的人對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人的面孔識別更準確。但是之前大量研究中所需辨認人員的年齡在16-34歲之間,他們與兒童的年齡相差甚遠,因此,兒童辨認嫌疑犯的表現(xiàn)比成人差。所以兒童證人與嫌疑犯的年齡相似性會提高兒童辨認嫌疑犯的準確率。
在策略研究中發(fā)現(xiàn),兒童和成人在列隊辨認中使用不同的策略,例如兒童使用特征識別策略,成人使用整體識別策略。因此,當罪犯出現(xiàn)在隊列中時,兒童通過特征分析就可以找出與罪犯面貌、衣著或者發(fā)型相似的隊列成員,即正確辨認罪犯。但是在罪犯不在隊列中時,特征信息不適合使用,只有整體識別策略才能準確辨認罪犯。如果在罪犯沒有出現(xiàn)的隊列中運用特征識別策略,那么兒童證人就會指認與罪犯面貌、衣著或者發(fā)型相似的成員,即錯誤辨認罪犯,提供虛假證言。
(三)環(huán)境信息
在案件發(fā)生與作證期間兒童會面對各種各樣的環(huán)境信息,很多研究者對這些環(huán)境信息是否會對兒童證人證言的可靠性產生影響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兒童證人證言的可靠性不如成人,主要是因為兒童易受錯誤記憶或者記憶重組的影響。有研究顯示錯誤記憶可以由內外因素引起。外部因素造成的錯誤記憶稱為暗示-誘導錯誤記憶,這個最初是從Loftus,Miller和Burns所做的典型錯誤記憶實驗中得出的。這個實驗有三個階段:(1)參與者揭露一個事件,(2)給他們提供錯誤的信息,(3)對于事件,他們必須給予一個陳述。研究顯示兒童將實驗者提供的錯誤信息包含在他們的原始記憶中,即進行了記憶重組,由此產生錯誤記憶。所以研究者認為兒童的記憶易受錯誤記憶的影響,使得兒童證人證言的可靠性較差。
在案件發(fā)生和作證期間,兒童證人會面對多次的警察審訊。在審訊中,警察會使用各種審訊技術,有的審訊技術并不適合兒童。因為兒童的判斷能力和抵抗壓力的能力都不如成人,所以不恰當的審訊技術有可能會降低兒童證人證言的可靠性。比如有時候警察會對一個重要的問題進行多次提問,重復詢問會使證人尤其是兒童證人對自己的原有回答產生懷疑,從而有可能改變最初的證言。Ceci運用實驗證明了重復性詢問會對證人證言可靠性產生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即使被試對自己的回答很有信心,但是當主試多次用懷疑的口吻詢問時,被試往往都會改變原有的回答。所以他認為多次重復會影響證人的證言可靠性。
兒童證人證詞的可靠性有可能還受到審訊者的影響。例如在審訊中,兒童是否會因為審訊者表情、動作和語氣等而改變證詞,即是否審訊者會影響兒童證詞的可靠性。Goodness用實驗證明了詢問者的語氣、態(tài)度等制造的詢問氛圍會影響到被詢問者的記憶。比如詢問者問兒童“你確定是用水果刀而不是扳手將受害人殺死?”,帶有懷疑或者不確定語氣來詢問兒童會使他們對自己不自信,引起緊張,擾亂記憶。所以研究者認為詢問者營造的氛圍會對兒童證人證詞的可靠性產生影響。
除此之外,還有研究顯示在列隊辨認中,管理人員的穿著也會影響兒童對嫌疑犯的辨認,即影響兒童證人證言的可靠性。Lowenstein,Blank和Sauer在列隊辨認實驗中讓管理人員穿著制服或者便服。結果顯示有罪犯的列隊中,管理人員的穿著不會影響被試的辨認;沒有罪犯的列隊中,將會嚴重的影響到被試的辨認,即引起被試的錯誤辨認。如果在具有權威的詢問者面前,兒童更有可能被誤導性問題所影響??傊陨系倪@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兒童證人證言的可靠性。
(一)詢問方式
Binet和Varendonck最先開始了對兒童記憶的系統(tǒng)性和實驗性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的類型會影響兒童的回答,自由陳述性的問題會導致兒童更準確的回答,反之引導性的問題不會得到準確的回答。在審訊或者實驗中的詢問方式一般有兩種:開放式詢問和特指式詢問。開放式詢問是指不包含任何指引的問題。特指式詢問是指包含某些特定信息,引導證人做出回應的問題。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Kelly Michaels和McMartin托兒所發(fā)生了兒童虐待事件。這兩個案件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警察采用了引導性的問題對兒童進行了詢問,這僅僅證明了兒童虐待事件確實發(fā)生過,但是沒有得到準確而真實的虐待細節(jié)。警察的詢問包括(1)先前沒有被兒童目擊者提及的新信息的介紹;(2)與警察所得到的信息相一致的案件事實的積極強化;(3)對與警察之前所得到的信息不一致的案件事實的懷疑;(4)參考其他兒童所做的敘述而對該兒童實施的壓力;(5)引誘兒童對指控事件做出推測[9]。
這種情況并不僅僅發(fā)生在美國,其他國家也很普遍。在德國,Wormser和Montessori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兒童證言是暗示性詢問技術的結果。在暗示性詢問中兒童會接收到之前他們不知道的信息,并且在多次重復詢問后將暗示性信息與自己原有的記憶重組。需要注意的是兒童證人證言是否受到記憶重組、成人制造的利于猜測的氛圍以及誤導信息的影響。
(二)社會期待壓力
社會期待主要是指個人對于是否采取某項特定行為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是社會文化給我們的規(guī)范。社會期待在列隊辨認中同樣存在,當兒童證人的辨認與他人不同時會感受到社會壓力,兒童傾向于改變自己的行為,從而使得自己的辨認符合社會期待。兒童在沒有罪犯出現(xiàn)的隊列中表現(xiàn)比成人差,有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兒童記憶保持的時間短。保持時間短也許是因為兒童在沒有罪犯出現(xiàn)的隊列中面孔識別標準較低;是否有關于罪犯的記憶資源會直接影響兒童的辨認。然而這也指出兒童在沒有罪犯出現(xiàn)的隊列中表現(xiàn)差是與社會和任務需要相聯(lián)系的。兒童做出選擇時如果給予一個罪犯在隊列中的壓力,那么兒童抵抗這種壓力的能力要比成人低。
另一個影響辨認準確性的因素是兒童難以做出準確辨認反應和準確拒絕反應。準確辨認是要辨認之前見過的面孔,準確拒絕是要回想這個面孔并且做出這個面孔沒有出現(xiàn)在隊列中的判斷。當做準確辨認時,通常兒童證人僅僅聚焦在隊列成員上,并回答“是他或者她”;當做準確拒絕時,兒童必須回答“這個人不在這兒”。然而在列隊辨認中做出準確辨認的反應是積極的,做出準確拒絕的反應是消極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認為積極反應比消極反應更有利,給出答案比沒有答案更完美。因此,兒童會通過揣摩成人的意愿來決定自己的答案,輕易否定了自己的記憶。
對一個沒有罪犯出現(xiàn)的列隊辨認來說,做出虛假辨認或積極反應有很重要的影響。Memon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8~10歲的兒童會在三分之一的時間里從隊列中選擇一個成員。如果警察知道所選擇的成員是無罪的,那么積極反應就不會有問題,但是當嫌疑犯被兒童選擇了,那么問題就出現(xiàn)了,因為嫌疑犯并不總是罪犯。對嫌疑犯的錯誤辨認會導致大量的誤判。
(三)列隊辨認方式
之前在成人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與同時列隊辨認相比較,采用連續(xù)列隊辨認的方法能夠減少關聯(lián)判斷和鼓勵絕對判斷。在連續(xù)列隊辨認中,被試不清楚罪犯的數量,每次只出現(xiàn)一個列隊成員,在下一個成員出現(xiàn)之前要求被試判斷這個人是否是罪犯。當目擊者辨認出罪犯或者已經辨認完每個隊列成員,那么列隊辨認就會結束,并且一旦他們在隊列中選擇出某個成員,那么這個成員就不會再次出現(xiàn)。實驗發(fā)現(xiàn)連續(xù)列隊辨認程序能夠減少成人目擊者在沒有罪犯的隊列中的錯誤辨認率,但是沒有減少兒童在沒有罪犯的隊列中的錯誤辨認率。
Zajac和Karageorge做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額外選項減少了錯誤辨認。在試驗中他們運用同步照片隊列程序,將一個面部輪廓放在呈現(xiàn)隊列成員的三張照片之間。他們稱這個輪廓為“通配符”,要求兒童如果在隊列中沒有看到罪犯,就按“通配符”。Zajac和Karageorge發(fā)現(xiàn)在沒有罪犯出現(xiàn)的控制條件下,正確拒絕率偶爾能達到42%,但是當使用了“通配符”后,正確拒絕率達到了71%。當嫌疑犯出現(xiàn)在隊列中時,“通配符”也有同樣的作用,即不會減少正確拒絕率。
Zajac和Karageorge以及Havard和Memon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列隊辨認中用額外的面部輪廓可以有效地減少同步照片列隊辨認和順序呈現(xiàn)音像列隊辨認的錯誤確認,但沒有影響有罪犯的列隊辨認的準確性。運用面部輪廓的研究顯示,在沒有罪犯出現(xiàn)的隊列中,平均準確拒絕率從31%增加到71%。因此,認為使用面部輪廓可以減少錯誤辨認率。
經過對西方國家兒童證人證言可靠性研究的回顧,我們了解到影響兒童證人證言可靠性的因素。但是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現(xiàn)有研究更關注兒童證人證言的影響因素,測試個別因素對兒童證人證言可靠性的作用,沒有綜合測試這些影響因素。而西方國家更多的采用實驗室方法研究兒童證人證言的可靠性,而實驗室環(huán)境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存在差異,所以運用實驗結果時還需謹慎。未來研究期望主要是:
(一)適當結合自然觀察
兒童證人的研究多使用實驗室方法,但實驗室研究方法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那就是實驗室的環(huán)境與實際相差甚遠,而且實驗室研究嚴格控制額外因素,只觀察少數因素對兒童證人的影響,脫離現(xiàn)實生活。所以實驗室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并不能直接運用在司法或者公安機構中。因此,在實驗室研究中適當運用自然觀察法可以提高研究結果的外部效度。
(二)增加應用性研究
雖然了解影響兒童證人證言可靠性的因素很重要,但是只研究影響因素,而不給出一些切實可行的預防方法或建議并不能達到研究目的。所有的研究最終都要回歸社會,服務社會,所以每個研究都應該清楚它能帶給社會什么。
西方國家在兒童證人證言方面的研究頗多,并且也有較成熟的司法體系。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落后,近年來才開始大量翻譯西方著作,引進先進的研究方法。但是實證性的研究較少,不能滿足我國司法工作的需要??傊?,兒童證人證言可靠性的研究對于改進審訊或者司法程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也確實存在著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應該更關注各種研究方法的結合,提高研究結果的外部效度,使研究成果最大程度地服務社會。
[1]張啟睿,舒華.認知訪談技術研究進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8(05):109-116.
[2]Amina Memon,Catriona Havard,Brain Clifford,et al.A field evaluation of the VIPER system:a new technique for eliciting eyewitness identification evidence[J].Psychology,Crime & Law,2011,17(08):711-729.
[3]Brainerd C J,Reyna V F,Ceci S J.Developmental reversals in false memory:A review of data and theory.[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8,134(03):343-382.
[4]Zajac R,Hayne H.I don’t think that’s what really happened:the effect of cross-examination on the accuracy of children’s report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2003,9(03):187-95.
[5]Binet A.La Suggestibilité[J].Bibliothèque De Pédagogie Et De Psychologie,2004.
[6]Volbert R.Qualit?tssicherung in der Glaubhaftigkeitsbeurteilung[J].Forensische Psychiatrie,Psychologie,Kriminologie,2012,6(04):250-257.
[7]莫然.心理學關于目擊證人證言可靠性實證研究[J].心理科學,2007,30(03):727-730.
[8]Kneller W,Memon A,Stevenage S.Simultaneous and sequential lineups:decision processes of accurate and inaccurate eyewitnesses[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01,15(06):659-671.
[9]Havard C,Memon A.The Mystery Man Can Help Reduce False Identification for Child Witnesses:Evidence from Video Line-ups[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13,27(01):50-59.
【責任編輯:柴 瑋】
Comment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liability of children witnesses’ testimony
He Xiaofang,Ren Yantao
(China Criminal Police College,Shenyang,Liaoning 110000,China)
Witness’ testimon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filing,interrogating and adjudication.Children as a special group of witnesses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A lot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iability of children witnesses’ testimony have been done in western countries.By reviewing the research on children witnesses’ testimony,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liability of children witnesses’ testimony include coding strategy,similarity,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inquiry mode,pressure of social expectation and queuing identification method,and the future research is forecasted.
witnesses;testimony;reliability;influencing factors
賀小芳(1993—),女(漢族),山西呂梁人,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研究生,主要從事犯罪心理學和警察心理學研究;任延濤(1976—),男(漢族),遼寧丹東人,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公安基礎教研部副教授,主要從事犯罪心理學和警察心理學研究。
2017-06-03
DF792
A
1009-1416(2017)04-0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