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醫(yī)藥高等??茖W校 重慶 401331)
大學生體質現(xiàn)狀及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研究
□李小兵
(重慶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 重慶 401331)
伴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建構基本的教育模式成為了教育界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高校體育課程開設和教學結構建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基本情況,結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從指導思想、課程目標以及課程整體結構等多方面建立切實符合高校體育課程改革需求的大學生體育教學。本文從大學生體質現(xiàn)狀分析入手,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現(xiàn)狀進行了簡要分析,并針對相應問題對大學生教育改革的相關結構展開了討論,旨在為高校培養(yǎng)復合型體育素質人才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大學生體質 現(xiàn)狀 高校體育 課程改革
伴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教育教學機制也在發(fā)生著改變,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其自身素質已經成為了社會各界討論的焦點。其中,除了自身學習素養(yǎng)以及學生能力外,大學生的體質問題也備受關注,針對于此,我國會定期進行全國性的大學生體質調研。在調研報告中,主要是對大學生的速度、爆發(fā)力、肺活量以及機能指標等進行集中的探討,通過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大學生在2000年-2006年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整體體育素質和機能結構呈現(xiàn)的是下降趨勢,并且超重和肥胖的學生數(shù)量在不斷增多。直到2007年,我國教育部聯(lián)合體育總局和共青團中央,共同頒布了《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積極敦促各方提高對學生體育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在推廣陽光體育運動的同時,結合實際教育目標,建構更加完整的終身教育理念,確保教育模型以及教學結構能在提升高校學生素質的同時,進一步構建新型的大學生體育教育模型。
在高校體育教育改革建立和運行的過程中,主要是將國家和社會對于大學生的體育要求結合起來,在符合學生基本學習訴求和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充分提高體育課程設置和大學生的貼合程度,順利完成大學生體育教育改革。
2.1、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現(xiàn)狀之指導思想不明確
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思想教育工作落后一直是較為突出的問題,在對高校體育指導思想進行深度分析的同時,相關教育研究人員也從不同角度分析了教育現(xiàn)狀中指導思想存在的問題。但是,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思想方面,沒有非常統(tǒng)一的思想,其中較為主流的思想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大學生的身體以及體質增強角度分析教育結構,建立“體制教育”的教學指導思想,關注高校學生自身的情況。第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秉持“三基”教學思想,積極落實相關教學內容。第三,充分發(fā)揮全面發(fā)展教育內涵的教育指導思想,從根本上實現(xiàn)德智體美綜合發(fā)展。第四,在實際體育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落實體育能力教學,真正從能力入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競技體育”為基本指導思想和目標,切實維護整體教育理念和教學結構,保證教學模型的完整度。
盡管多元化教學思想體現(xiàn)了社會各界對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關注,也形成了學術研究的活躍氣氛,但是,也顯示了相關指導思想混論的問題,高校在實際體育教學結構建立和教學目標設定的過程中,缺乏職業(yè)化以及高科技化的教學指導思想,整體教育框架并不清晰,也就導致整體高校體育教育模型的混亂。
2.2、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現(xiàn)狀之指導方法單一化
在實際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落實的過程中,相關教育結構和教學課程基礎缺乏實效性,整體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型并沒有積極踐行相應的教學目標。在體育課程教學研究機制中,將體育課程和體育教學混為一談,往往是體育研究高于實際教學,出現(xiàn)了本末倒置的情況。另外,我國高校體育課程體系也較為單一,整體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缺乏創(chuàng)新,整體教學模型和教學理念不能完全匹配。其中,在體育教學指導綱要中,建立了基礎體育課程、選修體育課程、選項體育課程以及保健體育課程等,就是為了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但是在實際應用和課程設置的過程中,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中卻忽視了這一教學思想,往往以競技體育為教核心。
2.3、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現(xiàn)狀之過度強調競技化
目前,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結構中,多數(shù)教師在課程結構處理和相關課程內容管控方面,都著重強調技術的應用,以及運動對于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改造作用。在實際教學結構中,不同的體育測驗頻繁出現(xiàn),教師更加熱衷于帶隊訓練和比賽,將學生的體育成績視為最重要的評價指標,相關教育方法和數(shù)據(jù)處理機制也較為單一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過度強調教學過程測驗的項目優(yōu)勢,就嚴重忽視了學生的身體教育。也就是說,在高校體育教育課堂中,體育教育的運動技術傳授代替了教師的課程講解,利用運動技術提高學生的運動素質,卻忽略了學生的身心素質發(fā)展。這樣的體育課程強化了學生的競技水準,卻忽視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強調了學生的競爭能力,卻摒棄了平等的教育理念,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整體體質和綜合素質的優(yōu)化。另外,在高校體育結構建立過程中,教師過度關注學生的體育達標成績,卻忽略了學生的整體身體素質以及具體的教學質量,這就導致相關體育課程的教育結構存在一定問題,亟待有效處理。
2.4、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現(xiàn)狀之指導體系范圍狹窄
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現(xiàn)狀和運行維度建立過程中,教師往往將輸送運動選手作為重要的成績評價標準,缺乏對學生身體教育的認知,就導致現(xiàn)代體育教育中,輕視課程教育,重視運動訓練的現(xiàn)象較為嚴重。而這也就直接導致了教師指導體系出現(xiàn)問題,教師只是一味的指導競技類項目的體育規(guī)范和運動技巧,忽視了基本操作和身體素質養(yǎng)成的體育教育內容,相關教學結構和教學體系得不到有效落實,教師考核的內容都是課上講解的內容,為了達標而達標。除此之外,教師在評價體系建立和考評制度建立方面也存在缺失,評價體系不能科學客觀的體現(xiàn)學生的進步程度,也無法準確且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而考評機制方面,無論是內容還是制度的規(guī)范度,隨意性較大,也使得整體教育結構失去效力。
3.1、積極轉變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思想
在高校體育課程建立和運行過程中,要積極順應時代發(fā)展的特征,從思想理念層面提升整體教學指導結構的有效性,并且落實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確保教學指導結構和體育思想能有效的滲透到實際教學理念中。在素質教育教學結構建立的過程中,要建構動態(tài)化的教育指導思想,從而有效改進體育教學模型,在重新認知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制約整體體育教育發(fā)展的因素,保證體育教育指導思想和時代的接軌。另外,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指導思想的定位非常重要,要從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大學生體育教學的實際價值,對理論發(fā)展中的不同元素進行深度解構和系統(tǒng)化處理,確保相應的教育運行機制和指導模型符合新時代發(fā)展需求,從而建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高效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框架。改革要從思想意識層面進行深化,因此,指導思想的優(yōu)化升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需要相關部門結合實際需求,進行系統(tǒng)化升級和分析。
3.2、積極構建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目標體系
教學目標是指導整體教學框架和教學內容的重要基礎,需要高校在實際教學結構建立過程中,積極探索科學化的教育教學模型,從根本上發(fā)展學生的身心素質,以保證教育模型服務于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另外,在體育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科學化的體育學習理念武裝自己的思想,借助有效的學習路徑,在積極配合教師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建立貼合于自身發(fā)展的學習思想,真正得到身心發(fā)展,確保運動形式的完整度和實效性。高校體育教學要以大學生的身心素質升級為基本教學指標,有效的分配競技類技術要求和實際教學內容,建構更加貼合于學生基本學習訴求的教學結構,充分落實素質教育的教學維度,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保證相關教育結構和教育模型貼合實際。只有從技術結構的細節(jié)和系統(tǒng)性進行綜合優(yōu)化和升級,才能在培養(yǎng)大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同時,從根本上助力大學生養(yǎng)成科學化鍛煉身體的習慣,夯實教育結構和教育基礎,建構多元化的高校體育課堂。
3.3、積極搭建整合型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
在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模型建立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訴求,以大學生的體育教學現(xiàn)狀出發(fā),在研究大學生學習訴求和心理活動機制的基礎上,結合體育教育理論,架構貼合于時代發(fā)展的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并且在實踐中進行反復的驗收。體育教學理論和課程教學機制要結合學生的綜合能力,將學生作為學習模型中的主體,并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和學習自由。
3.4、積極研發(fā)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多元化結構
在實際教學結構建立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多元化教學形式,呈現(xiàn)出不同的教學課堂,積極落實優(yōu)化教學機制,并且要從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中汲取有效的教學元素,融合科學技術和現(xiàn)代化教學理念,建構更加貼合于現(xiàn)代教學模式的體育課程教學框架。只有真正優(yōu)化整體教學層級結構,才能建立和創(chuàng)設更加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多元化教學結構,并且滿足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正是基于此,高校在架構教學多元化結構時,可以有效的借鑒國外的相關經驗,確保教學課程改革計劃切實可行。
3.5、積極落實高校體育課程系統(tǒng)化教學評價
在素質教育體系改革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學反思以及教學評價模型重新建立,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建構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確保從不同角度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進行系統(tǒng)化分析和評價。另外,在教學評價建立時,相關參數(shù)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建構系統(tǒng)化的質量標準以及考核體系,轉換多角度教學分析,以優(yōu)化整體教學憑借結構和教學模型的導向性功能,不僅要開展全方位教學評價,也要落實教材評價,實現(xiàn)科學化、合理化的教學目標。只有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積極落實過程性評價體系,才能真正實現(xiàn)高校體育教學結構的優(yōu)化轉型。
總而言之,要想在新時代創(chuàng)設貼合教育需求的教育框架,高校體育研究人員就要從大學生的體質教育和素質教育兩方面入手,在轉換教育理念的基礎上,針對教學規(guī)律和大學生的實際學習訴求,確保體育教學模式和教學機制貼合學生的要求,真正在提升大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為社會輸送更多專業(yè)型人才,也為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1]陳武,鄒顯春,劉葭等.基于高校學生體質教育的體育個性化網(wǎng)絡學習模式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4(04).
[2]羅敦雄.基于目標設置理論的高校太極拳教學應用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fā),2015,14(14).
[3]劉俊.關于目標設置理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30(30).
[4]陳樹林.目標設置理論在高校太極拳教學中應用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4,4(25).
[5]崔永梅.大學生體質在足球傳球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5(36).
G804
A
1006-8902-(2017)-03-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