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蓉鑫
孔子“好學”思想新解及其教育意蘊
孫蓉鑫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其重視教育在人的教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好學”是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范疇?!昂脤W”不單指愛好學習,以學習為樂,還有其深層次的內(nèi)涵——品德的培養(yǎng)。做到“好學”,不僅需要學生、學校和家庭的多方努力,更需要學生自身學會調(diào)節(jié)、平衡內(nèi)心的各種沖突?!昂脤W”思想在當今社會應(yīng)該活起來、動起來。
孔子;教育;好學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把人劃分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引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版,下不一一標注。在這四等人之中,孔子認為“生而知之者”是極少數(shù),連其本人都屬于“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認為只有通過接受教育,經(jīng)過學習,才會知道世間的道理,增長智慧。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在孔子的思想中,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變不了的,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介于這兩者之間,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與學習改變命運。那么應(yīng)該如何對待學習?孔子認為不外乎兩個字:“好學”。
“好學”(loving of learning)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范疇,其重要性可以與具有西方哲學精神特色的“愛智”(the love of wisdom)相比。[1]孔子非常重視引導(dǎo)學生的“好學”,“好學”一詞在《論語》中多次出現(xiàn)。從字面解釋,“好學”指熱愛學習,喜好學習,以學習為樂。孔子學生眾多,但他極其吝嗇做“好學”之評價。得到“好學”評價的僅顏回一人,“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除了自己的學生顏回,在孔子心中能夠稱得上“好學”的,還有一人。子貢曾經(jīng)問孔子:“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子回答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圉之所以被稱為“孔文子”,源于其愛好學習,謙虛下問??鬃咏?jīng)常被學生以及周邊的人稱為博學多識之人,但他自己評價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痹谑畱羧思业男〉胤?,也會有像自己一樣既忠心又誠信之人,只不過不像自己這樣好學罷了。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忠信之人有很多,但稱得上“好學”之人的極少。那么“好學”在孔子思想中究竟代表什么?
從《論語》全書以及孔子對顏回、孔文子和自己的評價可以看出,“好學”不僅是單純意義上的熱愛學習,更是一種品德。顏回好學,體現(xiàn)在人格上是平和不遷怒他人;孔文子好學,在于其不因為對方比自己地位低下或者學識比自己少而放棄向他人的請教;和孔子一樣忠實誠信之人有很多,但孔子勝在愛好對學問的追求;等等。這些描述都體現(xiàn)了孔子已經(jīng)把“好學”提升到人格品德的層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導(dǎo)個人品行的發(fā)展方向?!墩撜Z·陽貨篇第十七》第八章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對話清晰地體現(xiàn)了“好學”對個人品德塑造的重要性。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薄熬?!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笨鬃诱J為喜歡仁德,卻不愛好學習,容易被人愚弄;愛耍小聰明,不知道學習,就容易放蕩,失去根基;誠實卻不愛學習,容易被人利用;勇敢,但輕視學習,就容易闖禍;剛強,卻不愛學習,就容易養(yǎng)成膽大妄為的性格。在一個人的品德形成過程中,“好學”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砝碼。只有努力做到“好學”,人生的天平才不至于搖擺、傾斜。
在《理想國》第四卷中,柏拉圖把人的靈魂分為三個部分:理智、激情與欲望。他認為欲望占每個人靈魂的最大部分,而且本性是貪得無厭的,它喜歡財富美色,追求口腹之欲,渴望達到肉體的最大快感。欲望在靈魂中常常企圖越過自己的職位去支配理智與激情。如果理智和激情被欲望支配的話,生命就會失去平衡,遭遇毀滅。只有當理智擔負起領(lǐng)導(dǎo)作用,激情和欲望都服從它的領(lǐng)導(dǎo)而不反叛,三個部分才會正常運作,一個人才不至于出差錯。這與上述孔子和子路的那段對話不謀而合?!昂脤W”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而且上升到哲學層面,類似于西方哲人所推崇的“理智”或者“理性”。勇敢、剛強、誠信等一系列品質(zhì)是人心靈中激情與欲望的表現(xiàn),只有在“好學”的引領(lǐng)下,一個人才能平衡內(nèi)心的各種沖突,成為一個真正智慧之人。
“好學”從淺層意義理解就是:愛好學習,喜愛學習,以學習為樂。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做到“好學”需要循序漸進。只有首先做到淺層意義上的“好學”,才能真正實踐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好學”。
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本質(zhì)論里有一個論點:教育即生活。他認為學校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學校生活即社會生活的雛形。中小學教育是一個人生活的起點,學生在這個階段真切地生活著。人生的方向與軌跡在這個階段得以確立,所以“好學”需要從基礎(chǔ)做起,從中小學階段開始。如何使學生做到“好學”?這需要學生、教師和家庭三方面的配合。
(一)學生層面
第一,立志于學。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知識是人立足于社會的重要資本。只有時刻加強學習,才會掌握不斷更新的知識。孔子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年輕的時候樹立致力于學問的志向,掌握各種知識,在生活中才會不斷增長才智,明辨是非。因此,學習是人一生的事業(yè),我們應(yīng)該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第二,端正學習態(tài)度,具備良好的心態(tài)。首先,愛好學習?!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笨鬃诱J為對于任何學問和事業(yè),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做一件自己感興趣,并以之為樂的事情,往往事半功倍。其次,對待學習要誠實,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第三,學習需要實際行動??鬃雍腿角笤?jīng)有一段對話,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弊釉唬骸傲Σ蛔阏撸械蓝鴱U。今女畫?!比角鬄樽约翰幌矚g孔子的學說找借口,認為是自己的能力太低觸及不到孔子的高深學問,孔子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不是冉求的能力有問題,而是他不肯開步走,沒有行動起來。在學習上,我們常常被自己的懶惰以及對未知的恐懼所牽絆。因此,學習是一件需要時刻付諸行動的事業(yè)。
第四,學與思相結(jié)合??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绷菏樵凇段疑醒脑笩o盡》一書中說:“我實在沒有旁的,我只是好發(fā)生問題。有問題,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見;有主見,就從而有行動出來?!盵2]85學與思是一個整體,帶著思考與問題去學習,我們才會生發(fā)真知灼見。
第五,向他人學習。學習不是一個人的事業(yè),而是一個大家共同學習、進步的過程。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思想,只有通過交流,才會接觸到更寬廣的知識與視野。在《論語·里仁篇第四》中,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nèi)自省也?!笨匆娰t能之人,我們應(yīng)該向他看齊;看見不賢之人,就應(yīng)該反省自己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對待知識我們應(yīng)該虛心求教,以他人為師。正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以上是從淺層意義上的“好學”來講,由于中小學生在讀書期間其思想、理智還無法達到足夠成熟,因此面對學校課程,首先需要其做到愛好學習,喜愛學習,以學習為樂,然后逐漸走上追求高層次的“好學”之路。
(二)教師層面
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網(wǎng)絡(luò)信息的發(fā)達,我們常從各種新聞媒介中看到關(guān)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發(fā)生沖突的報道,如教師被學生群毆,教師師德敗壞,教師體罰學生等。師生之間一切不和諧音符都給教學帶來了困難,這不僅影響著師生關(guān)系,甚至阻礙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解決這些問題,教師需要有良好的教學策略。
閱讀有關(guān)孔子的書籍,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孔子及其弟子做到了思想上的和諧,并且其本人達到了讓學生“高山仰止”的境界。子貢曾稱贊孔子:“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薄八酥t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在學生心目中,孔子達到了被頂禮膜拜的地步。
孔子是如何做到讓學生尊崇自己,又“好學”的呢?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以身作則。他身體力行,時刻以自己的言行舉止來影響學生。對于真理的追求,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睂τ凇岸Y”,他躬身踐行,“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他曾就學習做過反思:“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正是因為孔子本身時刻踐行著對“仁義禮智信”的追求,才成為學生心中神明一般的存在,并引導(dǎo)學生時刻追尋真理與品格的偉大。
良好的教學策略建立在教師的學問與品行之上。教師在學問上不停求索,在品行上嚴格要求自己,為學生做一個好的榜樣,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對教師充滿期待,對學習充滿熱情,那么“好學”也會隨之而來。
(三) 家庭方面
家庭是學生受教育的一所終身學校。近代以來,隨著義務(wù)教育的普及,學生的受教育權(quán)從家庭轉(zhuǎn)移到國家,學校教育取代了家庭教育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但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沒有被忽視。比如,17世紀的英國教育家洛克所倡導(dǎo)的“紳士教育”,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家庭教育。法國大思想家盧梭也認為:“‘真正的保姆是母親,真正的教師是父親?!浜x就是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3]295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出現(xiàn)的“在家上學”(home schooling)或者“在家教育”引起一場教育運動,面對學校教育產(chǎn)生的諸多問題,很多家長選擇在家教育孩子,甚至“到1993年,全美50個州均將在家教育合法化”[4]。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當下依舊有很多家庭認為教育是學校和國家的事情,學生在學習或者思想上出現(xiàn)任何問題都把矛頭指向?qū)W校。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家長首先要轉(zhuǎn)變認識。家長要意識到對子女開展教育是家庭的重要義務(wù),有責任與學校擔負共同的教育工作。轉(zhuǎn)變教育意識,是引導(dǎo)學生“好學”的一個良好開端。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關(guān)注教育相關(guān)問題,比如,上網(wǎng)瀏覽有關(guān)教育的信息,在和朋友同事討論子女的教育問題時多做一些思考和借鑒,等等。再次,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家長要為孩子樹立榜樣。早在17世紀洛克在《教育漫話》中就提出重視榜樣的作用,把榜樣作為開展家庭教育、培養(yǎng)學生德行的一個重要原則。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尚不成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為了盡量避免不良事物的入侵,家長應(yīng)該及早在家庭中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品德教育氛圍。這需要家長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家庭對學生“好學”思想的引導(dǎo)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之中。家長品德良好,學生在學校和教師、同學的交流中就能體現(xiàn)出一種平和、積極的思想。家庭精神可以給予孩子“好學”深層意義上的指導(dǎo)。
培養(yǎng)孩子“好學”,學校、家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但從淺層次意義上的“好學”上升到深層次意義上的“好學”,需要學生自身心靈的升級,在淺層次的“好學”基礎(chǔ)上做到心靈內(nèi)部理智、激情與欲望的平衡。孔子這樣闡述深層次的“好學”:“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在飲食上不追求口腹之欲,在居住上不要求奢華舒適,但對工作要求勤勞敏捷,說話要做到謹慎,不可信口雌黃,時刻向有道之人學習,匡正自己的品行??鬃诱J為做到這些,可以算得上“好學”了。這里的“好學”就是德行的培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德行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孟子所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盵5]601在追求真理與良好德行的道路上,我們應(yīng)該勇往直前,永不退縮。靈魂中理智、激情和欲望這三個部分的運作如同機器的運作。機器是由多個零部件組成的,只有當所有零部件都無瑕疵、完美配合,整個大機器才會正常運轉(zhuǎn)。同理,只有理智起主導(dǎo)作用,和激情、欲望恰如其分地協(xié)作,一個人才會智慧,才會養(yǎng)成高尚的品格。如此,“好學”的意義便顯現(xiàn)出來。
在學校接受教育本是一件開啟心智、增長智慧的有益之事,但其受詬病也最多。目前的教育改革,落實到具體實踐,卻常常偏離改革的初衷;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教導(dǎo)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但學生以學習為苦,產(chǎn)生各種厭學情緒;學生帶著成長的使命接受教育,有些人不但沒有成長,反而誤入歧途;等等。其中的原因很多:社會快節(jié)奏的發(fā)展,引發(fā)人們內(nèi)心的浮躁,很多人無法靜下心去學習讀書;家長的“望子成龍”,引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導(dǎo)致其對學習的厭惡;社會就業(yè)壓力的增大,使學生為工作而學習,缺乏對知識的真正熱愛;等等。歸根結(jié)底,我們都犯著一個同樣嚴重的錯誤:為各種功利性目的而學習。當接受教育不再是一種追求知識、求取進步、培養(yǎng)品德的過程,而變成一種任務(wù)時,學生便背負了一種厚重的責任感。為功利性目的而學習,不僅從一開始就阻礙著我們邁開學習的步伐,甚至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我們不但沒有學得知識,反而消磨了追求知識的意志,以致浪費了生命。
面對這種現(xiàn)實,我們應(yīng)當警醒。在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旗幟下,孔子提倡的“好學”思想不應(yīng)該只停留在《論語》以及各種古籍之中,而應(yīng)該活起來,動起來,并運用到教育改革之中,使學校以及社會都呈現(xiàn)出良好的精神風貌,促進我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1] 李建華,馮丕紅.《論語》中的“好學”之德及現(xiàn)代啟示[J].大學教育科學,2013(1):112-117.
[2]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8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3] 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任寶祥,吳元訓(xùn),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 申素平.在家教育的法理分析:從我國在家教育第一案說起[J].中國教育學刊,2008(7):28-30.
[5] 劉俊田,林松,禹克坤.四書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責任編輯 孟俊紅)
1006-2920(2017)02-0062-04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2.013
孫蓉鑫,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史碩士研究生(開封 47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