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萌
(西安工業(yè)大學,陜西西安 710032)
對高校馬克思主義原理實踐課引入傳統(tǒng)文化教學的幾點思考
黃 萌
(西安工業(yè)大學,陜西西安 710032)
在文化多元化產(chǎn)生諸多社會問題的當代中國,中共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對青年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成為重中之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課之一,重視社會實踐與道德實踐。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即道德踐履。將傳統(tǒng)文化引入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踐教學中,通過研讀經(jīng)典、文化考察和專題講座等方式,豐富、深化大學生的道德實踐活動,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講話。
核心價值觀;道德實踐;德;經(jīng)典
PDF獲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2.015
價值觀是基于人的思維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認知、理解、判斷和抉擇等意識活動,是人判定事物或辨別是非的思維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對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及道德規(guī)范具有重要的意義。當代中國面臨著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青年人只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確保內(nèi)心的強大和穩(wěn)定,才能以不變應萬變。當代大學生作為中國青年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一個群體,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中堅力量,核心價值觀是大學生思想意識中最穩(wěn)定的價值觀念。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其開設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和分析問題。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課程教學應與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相結合,將實踐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聯(lián)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貫徹習總書記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古圣先賢幾千年經(jīng)驗和智慧的結晶,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它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源遠流長,依然是我們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國之瑰寶。傳統(tǒng)文化并沒有在文化多元化的當代被隨意取代或消磨殆盡,依舊體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表層的文化禮儀和約定俗成的文化習慣形成一種內(nèi)化于心的思維定勢,積淀為深層的文化心理結構,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傳承和發(fā)揚。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提出,“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xiàn)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升華。”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互聯(lián)網(wǎng)、電子信息等逐漸成為支配人類生活的首要方式。因此,外來文化、網(wǎng)絡文化和大眾文化等形成了一股暗流,在不知不覺中襲擊了當代中國的主流社會意識形態(tài)。從早些年的“向錢看”的物質(zhì)思潮轉向“拇指族”的網(wǎng)絡社交,進入當下的“微時代”,網(wǎng)絡語言、廣告文化、各種做秀等使得傳統(tǒng)文化幾無立錐之地。曾經(jīng)性格多元化的人變?yōu)椤皢蜗蚨鹊娜恕?,[1]就像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中所描寫的那樣“消費的主體,是符號的秩序”,[2]226人們所在乎的只是各種消費“符號”而已,以至于人本身也成為了一種符號。目前,亟需解決的是如何恢復傳統(tǒng)文化在精神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要在當代大學生中重塑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因此,將傳統(tǒng)文化引入到高校課堂是非常有必要的。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不斷發(fā)展的理論,是與時俱進的理論,不僅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持,也為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前瞻性的預測。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實踐是影響人類自身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涵蓋了社會實踐和道德實踐。為此,馬克思主義原理課程大綱中設置了實踐環(huán)節(jié)。各高校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均圍繞課程主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演講、辯論賽、課程論文、實事評論、原著選讀、社會調(diào)查等。這些活動雖然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豐富多彩,但由于各高校的實際情況與學生個人素養(yǎng)的原因,大多僅僅流于形式,并沒有達到從思想上深化、行動上引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預期目的。原著選讀在材料的選取上缺乏針對性,馬恩著作浩如煙海,覆蓋于哲學、社會學與政治經(jīng)濟學等各個方面,但是對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卻存在材料選取和閱讀上的種種問題。
關注道德實踐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在儒家理想人格的培養(yǎng)中有兩方面內(nèi)容,一重心性涵養(yǎng),二重人倫日用?!吨杏埂匪觥白鸬滦远绬枌W”也是儒家學者們一直爭論的話題。相形之下,理學家朱熹更加關注“尊德性”,即道德的踐履。在《論語·憲問》“蘧伯玉使人于孔子”一句中,朱子注曰:“蓋其進德之功,老而不倦。是以踐履篤實,光輝宣著。不惟使者知之,而夫子亦信之也”。[3]107將中國哲學的倫理思想引入到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實踐課程中一方面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和傳承,另一方面增強了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德育比例,根本原因是二者在樸素唯物辯證法與道德實踐方面可以互相詮釋。
實踐課的內(nèi)容可以多種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即以價值觀的培養(yǎng)為核心,并以此作為增強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一個有效方法。習總書記曾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發(fā)表講話:“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弊怨乓詠?,對于“德”的解讀比比皆是,先師孔子也曾說過“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人,游于藝?!?《論語·述而》)朱熹《四書集注》譯為:“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謂也。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則始終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盵4]將道得之于心而不失,包括仁義禮智信不僅得之于心,而且要踐之于行,無論儒家思想或是道家思想皆將德視為“得”。王弼《老子注》云:“徳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徳為名焉?!薄豆茏印ば男g上》“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謂得其所以然也。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故言之者不別也?!盵5]道家所謂“德”,陳鼓應先生譯為萬物得到它本然的東西[6],人之德實際上就是人本性中所固有的善性,天賦予人之性?!疤烀^性”,充分發(fā)揮人內(nèi)心的善念與良知,弘揚正氣和正能量,這是當代中國對“德”的要求?!白晕业赖掳l(fā)展完善的德育內(nèi)容,主要是自我教育的內(nèi)容,…,最高境界是達到慎獨?!盵7]
習總書記提出青年人一定要做到“勤學、修德、明辨、篤實”,[6]172圍繞這個核心內(nèi)容,馬克思主義原理實踐課也應將以上四點相結合,在引導學生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同時更要增加實踐課的比重。實踐課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最佳授課方式,是將書本上的內(nèi)容付諸于實施的有效途徑。為了增強馬克思主義原理實踐課的影響與作用,其授課方式也可以百花齊放,只要是有益于大學生的道德培養(yǎng),有助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核心價值觀,都應該得到充分地肯定,并堅定不移地實施。目前,在學校軟硬件設施都允許的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實踐課程設置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研讀經(jīng)典
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自發(fā)地學習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由于學生的專業(yè)、方向所限,鑒于理工科學生的文學與文字基礎,在閱讀經(jīng)典之前,有三項工作要做,即對于閱讀經(jīng)典的選擇、經(jīng)典的版本和重點閱讀的章節(jié)。經(jīng)典的選擇是重中之重。
首先,選擇經(jīng)典需要根據(jù)學生的興趣而定。教師授課講解時可引用傳統(tǒng)經(jīng)典中瑯瑯上口的語句,并將傳統(tǒng)文化之中的哲學、美學,甚至于一些耳熟能詳?shù)臍v史典故加以貫穿,使學生關注傳統(tǒng)文化。例如《莊子》中對美丑兩種極端人物的描繪與刻畫,“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的神人,與《德充符》中各種德高貌丑的王駘、申徒嘉、叔山無趾、哀駘它等奇人,雖然面貌美丑存在強烈的對比,但心靈皆至善至美?!独献印分杏嘘P矛盾對立的語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老子》第二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等?!墩撜Z》中亦有很多耳熟能詳?shù)拿跃洌纭鞍速栌谕?,是可忍孰不可忍”,“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焉”等等,這些語句對仗工整,意義深刻,韻律優(yōu)美,膾炙人口,整體和諧又富于變化,堪稱經(jīng)典。每部經(jīng)典皆有其側重與特色,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來選擇,教師適當?shù)亟o予建議。
其次,選擇經(jīng)典的版本。所謂經(jīng)典,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對文化的流傳推廣起到重要作用的文獻典籍。無論是儒家經(jīng)典或道家經(jīng)典,歷朝歷代皆有多位名家為其疏譯、校釋。古代漢語寓意深刻,余味悠長,多義字和通假字比比皆是,倘若翻譯不當,即可造成錯解、漏解等,以至于曲解作者意圖。因此,對于譯本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各種譯本自有其長短優(yōu)劣,可遴選近現(xiàn)代學者的譯注,既不失古代哲人的遐思又包含當代學者的智慧,例如錢穆、李澤厚、南懷瑾等學者的譯注皆各有所長,各具特色。版本以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為佳,其他省市的古籍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與三聯(lián)書店等亦可。
最后,對于閱讀章節(jié)的選擇也有一定的要求。自漢代以來,儒家經(jīng)典從五經(jīng)到六經(jīng),最終在南宋匯編為十三經(jīng),而朱熹編纂的《四書集注》又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奉為官書,四書的注譯版本也隨之興盛。朱子在《大學章句序》明確指出:“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盵3]5《大學》被置于四書之首。因此,儒家學子首先需要研讀《大學》之后才可以此為基礎研讀其余各書?!洞髮W》、《中庸》為《禮記》中的兩篇,篇幅較其它兩書短小,但是其意義與內(nèi)涵卻絲毫沒有降低,反而更加深邃晦澀,難于理解。因此,閱讀經(jīng)典時要根據(jù)章節(jié),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對于頗有心得之處進行擴展閱讀,有目的有方向地進行對比,可以與當代學者的哲學思想比較,亦可以置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語境中深入分析。值得一提的是,道家思想中無論老子極富辯證思想的智慧箴言,或是莊子狂放肆意、縱橫捭闔的優(yōu)美散文,其中都不乏樸素唯物主義的身影,值得推薦給學生細加揣摩。
以上三項工作僅僅針對非人文學科大學生而言,對于人文專業(yè)學生,閱讀經(jīng)典又有其他方法和路徑,不再贅述。
研讀經(jīng)典之后,必有所得,也會對自身之“德”有更高的要求。德即得也,歸結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原理實踐課有所得之義有三,其一:研讀經(jīng)典之后有所收獲,即有所“得”。通過閱讀經(jīng)典,對古代先賢的修齊治平、為人處世之道獲得了更深刻的認識,由此不僅擴展了自身知識面,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思想的火花往往是在語言的交鋒、唇槍舌戰(zhàn)中閃現(xiàn)出來的,即閱讀經(jīng)典的同時,對其中印象深刻的語句進行討論。討論能夠使學生逐步地從表面上閱讀文章深入到領會其中涵義,從字面上接受傳統(tǒng)文化,再到深化于思想、銘記于心的過程。其二:將思想所得落實于行動,也就是道德的踐履,即“德”。將思想的火花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通過論文進行表述,作為實踐課程最后的成果。這些成果是學生思想轉變的記錄,也是一種對傳統(tǒng)文化深刻的體會。面對多元文化交鋒的當代,如果將這些思考和體會進一步通過言行影響到身邊的人,那么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踐課也就獲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應。
(二)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原理實踐課也可以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對歷史博物館與歷史古跡的參觀考察以及歷史影片的展映等
地處陜西這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濃厚傳統(tǒng)文化氣息、古老而又年輕的三秦大地,不僅省會西安是蜚聲海外的十三朝古都,并且作為儒學重要學派關學(其創(chuàng)始人張載即陜西寶雞眉縣人)發(fā)祥地,文化資源古老而又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帶領學生參觀、考察傳統(tǒng)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過程中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產(chǎn)生、發(fā)展過程以及對當代社會發(fā)展的影響。采用這些寓教于樂的方式,擴大與深化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三)聘請海內(nèi)外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頗有建樹的專家學者來校舉辦專題講座,有條件的學??砷_展知名學者教授與大學生的座談會
以培育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nèi)容, 通過對中國古代政治、社會、文化、人倫諸范疇的講解,傳承古代先哲重德厚生、修己成仁、內(nèi)圣外王的思想,在道德踐履方面啟發(fā)學生知止(明確目標)、知所先后(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知本(修身并獲得進退的根本),努力在思想上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將之付諸于實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弘揚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大丈夫氣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扶助弱小、尊老愛幼的善良品德;“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主義精神等等都是先賢大儒們留給子孫后代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是需要我們不斷傳承、發(fā)揚的精神品質(zhì)。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原理等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中,應給予學生接觸傳統(tǒng)文化的機會,并把握這個機會,使他們通過實踐課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傳統(tǒng)文化,踐行傳統(tǒng)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自省、自律,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zhì)和修養(yǎng),從根本上樹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青年人是初升之朝陽,只有切實在學習與工作中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勤學、修德、明辨、篤實”,才能在未來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發(fā)散出萬丈霞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為實現(xiàn)中國夢書寫更加壯麗輝煌的篇章。
[1] 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 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 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
[4]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13.
[5]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6.
[6]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 張忠華.中國德育內(nèi)容體系構建的反思與探索[J].教育導刊,2006,(10),36-38.
[責任編輯 李亞卓]
Some Thoughtson the Int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eaching in Practice Course of the Principles of Marxism in Universities Cultivation
HUANGMeng
(Xi’anTechnologicalUniversity,Xi’an710100,China)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cultural diversity has become a social phenomenon. It cannot be ignored, which triggered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Therefore,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cultivate young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become a priority. Marxism is one of the princip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Marxist emphasis on practice, including social practice and ethical practic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which core is the moral education. So we should introduc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Marx doctrine, and through the study of classics, cultural visits and seminars and other ways to enrich and deepen the mor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and implement the speech of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which theme is the “Youth to consciously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re values; Moral practice; Morals; Classic
2016-07-01;
2016-12-31
黃萌,女,江蘇淮陰人,西安工業(yè)大學思政部講師,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哲學。
■學科教育
G641
A
2095-770X(2017)02-00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