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春 濤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關于提高黨員標準的探索及啟示
許 春 濤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從革命戰(zhàn)爭時期進入和平建設時期,標志著黨的歷史方位從革命黨轉變?yōu)轭I導全國政權的執(zhí)政黨。處于執(zhí)政黨地位的中國共產黨對黨員的要求相比革命黨時期會更高,為了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及完成新形勢下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適時地提高了黨員標準,從提高入黨條件、規(guī)范發(fā)展對象、完善發(fā)展程序、加強黨員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以及清除不合格黨員等方面確保新黨員標準的貫徹落實,從而有效地推進了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也對當前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員標準和質量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黨員標準;從嚴治黨
共產黨員標準,是指發(fā)展黨員的衡量標準和規(guī)范黨員思想與行為的基本準則,是對黨員的本質規(guī)定和基本要求,共產黨員標準隨著時代條件的變化會逐漸改變。1949年10月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方位從革命黨轉變?yōu)閳?zhí)政黨,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對作為執(zhí)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作為黨組織基石和細胞的黨員的要求也更高了,因此,適時提高黨員標準,并且按照這個標準對黨員的各種問題給予政策上的規(guī)范,是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1951年3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召開,會議中心議題是提高黨員標準問題,劉少奇在會議上提出了共產黨員標準的八項條件,他認為“現(xiàn)在必須把黨員的條件提到盡可能的適當?shù)母叨取盵1]69。黨中央根據(jù)世情、國情的新變化,并結合黨的組織狀況和黨員狀況,提高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黨員標準,從而解決了在執(zhí)政的條件下什么樣的黨員才能算是一個合格黨員的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
隨著黨的民主革命事業(yè)取得階段性勝利和黨對于人民所擔負的歷史責任加重,黨組織需要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黨面臨的斗爭環(huán)境異常艱苦,入黨往往意味著冒著喪失自由和生命的危險,以大無畏的精神為實現(xiàn)人民群眾的利益和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而斗爭。新中國成立后,由于黨面臨的環(huán)境有了根本好轉和黨在人民群眾中間的威信顯著提高,容易出現(xiàn)入黨動機不純的人,他們入黨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名譽和地位,在入黨以后不去支持群眾的利益和為群眾服務,反而為了自己的私利損害群眾的利益,“誠然,這樣的人在我們黨內是極少數(shù),但是我們決不能忽視這個事實。為提高黨員的標準而斗爭,這是當前黨的重要的政治任務之一”[2]242。
(一)保持黨的先進性
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是工人階級最先進的部分,“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3]。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伊始,就是以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為身份定位的。從整體來看,在長達28年的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時刻牢記歷史使命,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最終建立了新中國,使中國人民開啟了獨立、民主、富強的新紀元。從黨員個體來看,在殘酷的革命時期,能夠自愿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基本都是群眾中間最先進、最有決心的成員,“往往表示他決心冒著喪失自由和生命的危險,去為群眾的利益斗爭,去為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斗爭”[2]242,無論在思想上或者實踐中都能體現(xiàn)黨的先進性特點。例如,在革命低潮時期入黨的葉劍英、賀龍,巾幗不讓須眉的劉胡蘭、趙一曼等優(yōu)秀共產黨員,他們憑借著崇高的理想信念,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然而,隨著革命斗爭實踐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特別是新中國的建立,黨的主要任務開始由以革命斗爭為主轉向以和平建設為主,同時,革命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逐步普及,使廣大人民群眾已經能夠自由地接觸與學習馬克思主義,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怎樣繼續(xù)保持黨的先進性自然成為推進黨的建設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對此,劉少奇在1951年黨的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作出了回答:“在這種情形下,普通工人和其他勞動人民的覺悟程度也提高了,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員的條件,則必須更加提高,同時也可能提高?!盵1]69因此,一方面必須提高入黨標準,在發(fā)展黨員時嚴格按照黨員標準把那些群眾中最先進的成員吸納到黨內;另一方面,對已有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必須按照新的黨員標準進行理論上的教育和實踐中的鍛煉。否則,對順利完成黨肩負的歷史使命就會產生消極不利的影響,更不能保持黨作為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組織定位。
①參見“90年來中國共產黨黨員數(shù)量與結構的變化與發(fā)展”(http:∥www.rmlt.cn/News/201107/201107051619467060.html)。
(二)保持黨的純潔性
始終保持黨的純潔性,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而且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前提和基礎。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就非常注重自身的純潔性建設,不斷在黨內開展純潔性教育,而且根據(jù)實際情況及時清除不合格黨員,努力保持黨在思想、政治、組織、作風上的純潔性。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殘酷的斗爭環(huán)境和黨處于革命黨的地位,也使那些不符合黨員標準的落后、投機、反動分子很少自愿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就間接創(chuàng)造了一個保持黨的純潔性的自然客觀的限制條件。但是,隨著革命勝利曙光的來臨,如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的勝利,特別是新中國的成立,入黨群眾急劇增加。據(jù)統(tǒng)計,從1948年7月至1950年底的兩年多時間內,黨員人數(shù)從280萬發(fā)展到580萬,到1956年6月底,黨員總數(shù)約為1074萬①。黨員數(shù)量增加是黨的組織優(yōu)勢,但是由于突出強調黨員數(shù)量的擴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入黨條件,不可避免地導致一些動機不純的落后分子混入黨內,再加上黨員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沒有及時跟上,給黨的純潔性建設帶來了不利影響。劉少奇指出:“在有些人看來,現(xiàn)在加入共產黨,不獨不要擔負什么艱險,而且可以獲得個人的許多保障以及榮譽、地位等等。這時,落后分子、投機分子、反動分子就會希望加入我們黨,而且有不少的壞分子積極地要鉆入我們黨內來?!盵1]68這樣先前革命時期保持黨的純潔性的自然客觀的限制條件不復存在,必然會對黨在思想、政治、組織和作風上的純潔帶來極大的損害。面對黨的建設出現(xiàn)的新情況,必須通過提高黨員標準和嚴格入黨條件等措施加以限制,從而避免落后分子、投機分子和反動分子混入黨內,玷污黨的純潔性和降低黨的先進性。
(三)提高執(zhí)政能力,適應從以革命為主向以建設為主的轉變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從革命戰(zhàn)爭時期進入和平建設時期,綜觀新中國成立后的國內外復雜形勢,一方面,階級斗爭任務雖然還沒有完結,局部地區(qū)還沒有解放,但不像以前那樣激烈,已經從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主要地位退居次要地位,黨面臨的中心任務就是針對國民黨留下的爛攤子——經濟基礎極端薄弱、財政經濟瀕臨崩潰、物價上漲完全失控、投機活動異常猖獗——盡快開展恢復國民經濟的嶄新任務,著力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設工作;另一方面,國際形勢也是風云激蕩、不容樂觀。面對新中國成立初期這種復雜的局面,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必須不斷提高執(zhí)政能力,黨員作為黨組織的細胞和執(zhí)行黨的政策與任務的基礎,黨員標準問題和黨員發(fā)展工作必須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展開,必須為黨領導的事業(yè)服務。為了增強黨的戰(zhàn)斗力,順利實現(xiàn)從以斗爭為主到以建設為主的轉變,完成新的更偉大、更艱巨的任務,“今后共產黨員必須比過去具有更高的條件,才能擔負這些任務”[1]69,不但在階級覺悟和理想信念上保持先進和純潔,而且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專業(yè)技能。這也指明了黨員發(fā)展要比之前更加重視從工人階級和知識分子中吸納黨員的工作方向。
(四)從局部執(zhí)政到執(zhí)掌全國的政權,黨的歷史使命更加艱巨
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完成黨在新階段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已經開始的執(zhí)政,只是局限于各個分散的、小范圍的根據(jù)地,而且也多是在經濟基礎薄弱的鄉(xiāng)村,對于如何領導整個國家的偉大事業(yè)還缺乏經驗。新中國成立以后,從一個局部執(zhí)政的革命黨,轉變?yōu)樵趪撩娣e如此之大、情況極其復雜的國家全面執(zhí)政的執(zhí)政黨,顯然黨所肩負的任務會更加艱巨。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而且“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4]。為了教育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1948年12月劉少奇在對“馬列學院第一班學員的講話”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了相同的道理,他告誡黨員干部:“以前在山頭上,事情還簡單,下了山,進了城,問題復雜了,我們要管理全中國,事情更艱難了?!盵5]新中國成立以后,黨要面對來自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而這一切工作的順利展開都要求提高黨員標準和條件,使所有黨員具有更高的思想覺悟和執(zhí)政本領,從而能夠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世情、國情、黨情形勢的全新展現(xiàn),為了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順利完成黨在全面執(zhí)政下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及時提高了黨員標準,加強了黨員的日常教育與管理。1951年3月,中共中央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召開,劉少奇作了《關于整頓黨的基層組織的意見》報告和《為更高的共產黨員的條件而斗爭》的總結,會議通過了《關于整頓黨的基層組織的決議》和《關于發(fā)展新黨員的決議》,從而在理論上集中回答了提高黨員標準的必要性及其策略和途徑。1956年10月,黨的八大再次對黨員標準問題進行了重點研究,修訂通過了新黨章,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于黨員標準的若干政策加以確認并補充完善,從黨員的發(fā)展條件、發(fā)展對象、發(fā)展程序、日常教育和管理以及不合格黨員的處理等多個方面形成了完善的鏈條,確保新黨員標準的貫徹落實。
(一)提高黨員條件
民主革命時期,陳云在《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中提出了黨員標準的六項條件,誠然,民主革命時期的黨員標準,有那個時期的特殊性,比較適合于革命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面對黨的地位、環(huán)境、革命任務、黨員隊伍狀況發(fā)生的深刻變化,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開始考慮處于執(zhí)政黨地位的黨員標準問題。1951年2月,毛澤東在起草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議要點中提出黨員標準問題,認為要通過“普遍進行關于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的教育,使所有黨員明白做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并訓練組織工作人員”[6]145-146。1951年3月,黨的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通過的《關于整頓黨的基層組織的決議》,明確規(guī)定了共產黨員標準的八項條件。劉少奇在《為更高的共產黨員的條件而斗爭》的講話中,還提出了共產黨員必備的基本條件:“必須是成分好,歷史清楚,對黨忠誠,有實際的階級覺悟并表現(xiàn)積極,又懂得共產主義與共產黨的事業(yè),愿意遵守黨綱黨章的人,才能被接收為黨員。”劉少奇指出,八項條件加上這些基本條件,“這就是每個共產黨員在今后應該具備的條件”[1]70,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共產黨員的標準。這一標準與以前的黨員標準相比,在思想、政治、作風方面對黨員的要求更加嚴格、全面。
此外,中共八大通過的新黨章在黨員義務方面也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如:維護黨的團結,鞏固黨的統(tǒng)一,積極完成黨分配的任務,嚴格遵守黨章和國家的法律,遵守共產主義道德,實行批評和自我批評,對黨忠誠老實,時刻警惕敵人的陰謀活動,保守黨和國家的機密,等等。
(二)規(guī)范發(fā)展對象
什么樣的人能夠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都是黨的建設的中心議題。在革命時期,為了擴大黨的組織和影響力,對于發(fā)展對象的階級出身沒有太嚴格的要求。從黨的一大到七大,對于黨員發(fā)展對象的要求是,只要認可黨的綱領和黨章、參加黨的一個組織并在其中工作、服從黨的決議并繳納黨費者,均可以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員發(fā)展對象上的寬松政策,不僅使黨吸納了廣大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中的優(yōu)秀成員,而且知識分子、開明紳士以及小資產階級等群體中的一些優(yōu)秀分子也得以申請入黨,不僅擴大了黨的組織,增強了黨的戰(zhàn)斗力,也證明了黨作為中國先進力量的代表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性質。隨著三大改造的順利開展,直到1956年基本完成,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已經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數(shù)千年來的剝削階級正在中國社會逐漸消滅,人們的價值觀念已發(fā)生了根本變化,針對這種巨大的變化,黨的八大對黨員標準作出了新的調整。黨的八大新通過的黨章突出要求:黨員必須是從事勞動、不剝削他人勞動的分子。在社會階級結構發(fā)生極大改變的形勢下,“一切光榮都是勞動的產物,不勞動而剝削他人的勞動,對于人民群眾說來,乃是最大的恥辱”[2]242,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必須不讓這種剝削行為和思想侵入到黨的組織中,必須使每一個黨員劃清勞動和剝削的界限。當然,也并非完全拒絕那些剝削階級出身者,“至于從剝削階級出身的人,則必須是在基本上拋棄了剝削階級的立場、觀點和作風并決心為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解放而斗爭的人”[1]69。
在黨員的國籍問題上,中國共產黨根據(jù)國際形勢的變化也作出了變動。黨的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規(guī)定,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根據(jù)共產國際的要求,中國共產黨黨員不一定必須是中國的公民。因此,七大以前的綱領、黨章及修正案,都明確規(guī)定中國共產黨員無國籍之分。然而,1943年共產國際宣告解散,各國共產黨各自獨立,于是黨的七大通過的黨章不再明確規(guī)定黨員無國籍之分,但是也沒有對黨員的國籍進行嚴格的界定。直到1952年10月,蘇聯(lián)共產黨十九大通過的黨章明確提出只有“蘇聯(lián)公民”才能成為蘇聯(lián)共產黨黨員的要求,基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這種情況,1956年黨的八大通過的黨章明文規(guī)定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國籍是中國公民,從而使黨員的發(fā)展對象更加明確,一定程度上也確保了中國共產黨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自主性。
(三)完善黨員發(fā)展程序
完善黨員發(fā)展程序,是確保黨員質量和保持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的基礎與前提。中國共產黨接收新黨員的程序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逐步完善過程,新中國成立以后,面對黨員發(fā)展的新形勢和提高黨員標準的緊迫性,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及時制定了接收新黨員的手續(xù)規(guī)定,以嚴格黨員發(fā)展的組織程序和紀律,從而確保新黨員的質量。1950年5月21日,中共中央發(fā)布《發(fā)展和鞏固黨的組織的指示》,提出黨的發(fā)展工作必須采取嚴格審查的方法和穩(wěn)步前進的方針,今后發(fā)展黨員的重點應該放在城市產業(yè)工人中,對農民黨員的發(fā)展應加以限制。
1951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實施了《關于接收新黨員手續(xù)的規(guī)定》,明確強調“接收黨員的手續(xù),不是單純的技術工作”,而是“保持與提高黨員標準和純潔黨的組織的重要保證之一”[7],并從十二個方面非常細致、具體地規(guī)定了接收黨員的各項手續(xù),這些規(guī)定有些是對以往規(guī)定的補充和完善,有些則是根據(jù)黨員發(fā)展面臨的新形勢添加的新內容。1956年,黨的八大又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了這些規(guī)定,比如,在不同社會成分入黨手續(xù)問題上,八大黨章取消了七大黨章根據(jù)不同的社會成分所規(guī)定的不同的入黨手續(xù)辦法,新的黨員發(fā)展程序一視同仁地對待發(fā)展對象。通過嚴格和完善的發(fā)展程序“使那些不夠條件的人在黨外教育和鍛煉好了之后,即是在他們夠上一個黨員的條件之后再入黨,而不要在他們條件還不具備時急于接收他們入黨”[1]72,這樣發(fā)展的黨員自然就會比倉促發(fā)展的具有更高的覺悟和能力。新中國成立初期,及時完善和嚴格黨員發(fā)展程序,不僅是適應黨的建設形勢和國內政治任務變化的需要,而且也充分體現(xiàn)出中國共產黨黨員標準與時俱進的特征。
(四)加強黨員日常教育和管理
在黨內,為什么有許多黨員不夠標準或不完全夠標準呢?對此,劉少奇認為:“這大部分是由于在過去接收黨員時降低了條件,同時,在黨內對于黨員的教育工作又不夠,沒有盡力把這些不夠標準的黨員提高到適當?shù)臉藴噬厦鎭??!盵1]66因此,在黨員發(fā)展上,對預備黨員和正式黨員進行嚴格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也是提高黨員標準的重要方面。對于待發(fā)展黨員,即入黨積極分子和候補黨員,要在入黨前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習,增強其無產階級思想覺悟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以便在更高的水平上提高他們的覺悟,即把他們提高到黨員的覺悟水平上來,然后才能接收他們入黨”[1]70,同時,通過嚴格的黨員發(fā)展材料建立黨員發(fā)展檔案。對于那些已經入黨的黨員,特別是對于過去考察不夠、教育不夠的老黨員,“黨必須加強對他們的教育,使他們過嚴格的組織生活,從他們入黨起即樹立優(yōu)良作風”[8],即經常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其無產階級思想修養(yǎng),從而使這類黨員符合黨員標準。
回顧黨的建設歷史,可以看出革命時期往往采取先入黨再教育的辦法,當革命勝利以后,隨著黨的歷史方位的轉變,則要采取先教育再入黨的辦法。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面對自身建設的形勢和相對穩(wěn)定的局勢,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了加強黨員日常教育和管理問題,從而有力地提高了黨員在思想、政治、組織、作風上的認識,黨員標準相比之前也得到極大的提高。
(五)清退不合格黨員
列寧針對蘇聯(lián)共產黨的黨員發(fā)展問題曾指出:“徒有其名的黨員,就是白給,我們也不要?!盵9]中國共產黨在建黨之初就繼承了革命導師的思想,嚴格黨員標準,把那些不符合黨員標準的落后分子及時清除出黨,像顧順章、向忠發(fā)、張國燾等叛黨分子都及時被清除出黨。但是應該指出,民主革命時期黨的組織建設的主要任務是發(fā)展黨員,擴大黨組織,增強黨的戰(zhàn)斗力,因此,除了叛黨分子和嚴重違紀分子外基本上不會清除黨員出黨。但是,新中國成立之后,黨員發(fā)展形勢已經大不相同,黨員標準比之前有很大的提高,對于已經入黨但不夠標準的黨員如何處理?新中國成立初期黨中央對于這個問題也有清醒的認識,采用批評—教育—清退的路徑,即通過整黨的方式,開展黨內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考察每個黨員的歷史和現(xiàn)實表現(xiàn),如果不符合當前的黨員標準,對其進行教育和改造,但是“對于經過教育仍不夠條件的黨員,作出適當?shù)慕Y論,指出他們不夠條件,并請他們退黨,這是必要的”[1]75。對于清除不合格黨員問題,毛澤東認為:“對其中經過教育而仍確實不合黨員條件者勸其退黨,務使這些退黨者自愿地退出,不要傷感情,不要重復一九四八年‘搬石頭’①的經驗?!盵6]1461951年至1953年,“經過整黨,共有32.8萬人離開了黨的組織,其中,屬于混入黨內的各種壞分子和蛻化變質分子的 23.8 萬人被清除出黨,9 萬余人不夠黨員條件自愿或被勸告退黨”[10],有效地保持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凝聚力。
①指一九四八年整黨運動中曾經發(fā)生的“左”的偏向。所謂“搬石頭”,即拋開原有的黨支部,將原基層干部一律撤職,有的地區(qū)甚至大批停止地主、富農家庭出身的黨員的黨籍。中共中央及時總結這方面的教訓,明確規(guī)定整黨的主要內容為“三查三整”,即查階級、查思想、查作風以及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使整黨工作克服“左”的偏向,健康地向前發(fā)展。
②參見“中國共產黨黨員截至2015年底總數(shù)達8875.8萬名”(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701/c1001-28514530.html)。
縱觀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關于提高黨員標準的探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為了順利完成新的“趕考”,直面黨的建設這一核心問題,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勇于創(chuàng)新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呈現(xiàn)出了一個成熟政黨的形象。提高黨員標準的探索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以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及推進執(zhí)政能力建設為目標,努力探索建立健全黨的自我純潔機制,審時度勢地提高黨員標準和條件,并嚴格堅持黨員標準和發(fā)展程序將各方面的先進分子和優(yōu)秀分子吸納到黨組織中來,不斷為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及時淘汰蛻化變質分子,確保了黨的組織基礎,增強了黨的組織優(yōu)勢。同時,在黨員的日常教育和管理過程中,以經常性的思想教育為抓手,逐步完善黨內法規(guī)與制度,嚴格黨內政治生活,始終確保黨員入黨之后能夠不忘初心,保持入黨前的理想信念,不僅確保了該時期黨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而且為當前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奠定了理論基礎和積累了實踐經驗。
新中國成立初期,針對黨的歷史方位轉變后的新形勢與新挑戰(zhàn)以及黨員發(fā)展和管理出現(xiàn)的新問題,中國共產黨適時開展了關于提高黨員標準和條件的探索,不僅確保了黨組織延續(xù)以往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而且對今天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員的發(fā)展和管理工作仍有借鑒意義。
(一)提高“入黨門檻”,嚴把黨員入口關
黨員的發(fā)展和管理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組織建設的重點,當前全黨和全國人民正在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要想在這場斗爭中交出滿意答卷,無疑需要千千萬萬黨員“沖鋒陷陣”來完成。正如習近平指出:“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靠千千萬萬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來體現(xiàn),黨的執(zhí)政使命要靠千千萬萬黨員卓有成效的工作來完成,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必須落實到黨員隊伍的管理中去。”[11]351根據(jù)中共中央組織部發(fā)布的2015年度黨內統(tǒng)計公報數(shù)據(jù),截至2015年底,黨員總數(shù)為8875.8萬名②。誠然,黨組織具有龐大的黨員數(shù)量,是黨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的體現(xiàn),也是黨組織的優(yōu)勢所在,然而,如果不能有效確保每個黨員都合乎黨員標準,黨組織的優(yōu)勢將會轉變?yōu)榱觿?,我們必須正視整個隊伍中存在少數(shù)黨員理想信念動搖和腐化墮落等問題。因此,新形勢下黨員發(fā)展和管理工作必須要提高黨員標準,嚴格黨員日常教育和管理,實現(xiàn)“控制總量、優(yōu)化結構、提高質量、發(fā)揮作用”的黨建目標。
眾所周知,蘇聯(lián)共產黨在只有20萬黨員時打敗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在具有200萬黨員時打敗了德國法西斯,保衛(wèi)了政權;然而,在具有2000萬黨員和沒有外敵入侵的和平時期,卻自行宣告解散。歷史和現(xiàn)實反復證明,黨組織的戰(zhàn)斗力不完全取決于黨員的數(shù)量,更多的是取決于黨員的質量。當前,中國共產黨擁有超大規(guī)模的黨員數(shù)量,必須適當控制黨員規(guī)模的增長,但是,不能陷入中國共產黨不需要發(fā)展新黨員的認識誤區(qū),不能有關門主義傾向。黨員作為黨組織的基石和細胞,面對正在進行的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國共產黨比任何時刻都需要優(yōu)秀分子加入組織懷抱,一刻也不能松懈吸納優(yōu)秀分子加入黨組織的工作。
①參見“中共發(fā)展黨員數(shù)量10年來首次同比下降 增速放緩”(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630/c1001-25219643.html)。
②參見“中共黨員總數(shù)達8779萬名 發(fā)展黨員比上年減少35萬名”(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630/c1001-27228106.html)。
③參見“2015年中國共產黨黨內統(tǒng)計公報”(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701/c1001-28514025.html)。
針對黨的建設和黨員發(fā)展工作面臨的新形勢,黨員發(fā)展工作必須從嚴管理,做到在“入口端”凈化黨員隊伍,根據(jù)“德才兼?zhèn)洹钡脑瓌t,嚴格按照黨章規(guī)定的標準和程序,加強思想上入黨教育,成熟一個發(fā)展一個。既要把社會各領域各階層先進分子和理想信念堅定者吸收到黨內來,又把那些不具備黨員條件和入黨動機不純的人拒之于黨組織外,這樣不僅有利于使黨員規(guī)模以適度的速度增長,而且更有利于黨組織的自我凈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組織部門嚴格按照“發(fā)展黨員總量調控”的要求,在保證發(fā)展黨員質量的前提下,持續(xù)控制黨員數(shù)量增長速度。根據(jù)中共中央組織部發(fā)布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統(tǒng)計公報數(shù)據(jù),2013年全國共發(fā)展黨員240.8萬名,較上年減少82.5萬,創(chuàng)下10年來發(fā)展黨員數(shù)量的最低值①;2014年共發(fā)展黨員205.7萬名,較上年減少35.1萬名②;2015年發(fā)展黨員196.5萬名,比上年減少9.2萬名③。除了黨員數(shù)量得到控制外,發(fā)展的黨員在性別、民族、年齡、學歷和職業(yè)等方面也更加合理,優(yōu)化了黨員結構。
(二)嚴格黨員日常教育和管理,不斷提高黨員素質
早在70多年前,毛澤東就指出,黨員不僅要在組織上入黨,而且還要在思想上入黨,這實際上提出了黨員入黨之后的日常教育與管理問題。當前,中國共產黨已經是世界上的超級大黨,擁有8800多萬的黨員規(guī)模,如何使黨的這種組織優(yōu)勢長期保持,如何使黨的組織優(yōu)勢不轉變?yōu)榻M織劣勢,是新的歷史時期必須解決的重大黨建問題。綜觀國內外經驗,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就是做好黨員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從而使廣大黨員不忘初心,不斷提高黨員的修養(yǎng)和本領。正如習近平指出,“要嚴格黨員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廣大黨員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充分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11]351,從而為贏得新的偉大斗爭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推進黨員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須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抓手,不斷提高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不斷提高黨員的理想信念和黨性修養(yǎng);嚴格落實黨內政治生活準則,堅持“三會一課”制度,堅持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制度,堅持談心談話制度,堅持對黨員進行民主評議,認真而不是走過場地開好每次黨內會議,從而有效發(fā)揮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銳利武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員教育和管理工作,強調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的有機融合。不僅先后開展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等教育活動,而且先后出臺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等規(guī)章制度,一定程度上補齊了黨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制度漏洞與“短板”。
(三)疏通出口,完善黨員考核、退出機制
隨著時間的推移,外部環(huán)境的改變以及黨員自身情況的變化,難免會出現(xiàn)少數(shù)黨員產生理想信念的動搖、組織紀律觀念的淡化以及違反黨紀國法的狀況,古今中外,沒有哪個政黨和組織能避免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必須正視而不能回避這個問題。在新的歷史時期,要逐步完善黨員常態(tài)化考核機制,通過常態(tài)化的考核,及時發(fā)現(xiàn)黨員隊伍建設狀況,發(fā)現(xiàn)哪些黨員沒有達到黨員標準,哪些黨員出現(xiàn)了思想、組織、作風、紀律等方面的問題。在以往黨員淘汰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順暢出口,建立黨員退出機制,解決黨員能進不能出的問題,把那些在常態(tài)化考核中出現(xiàn)問題的黨員,給予相應的黨紀處分,嚴重的必須堅決清除出黨,通過常態(tài)化考核和及時淘汰少數(shù)不合格黨員,可以有效地凈化黨組織的肌體以及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概言之,不管是一個政黨還是黨員干部個人,只有及時清除“害群之馬”和肌體上的“毒瘤”,不斷去“雜質”防“污染”,才能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才能提高在群眾中的威信,才能贏得人民的信賴和擁護,才能不斷鞏固執(zhí)政基礎,才能提高戰(zhàn)斗力,實現(xiàn)黨和國家的興旺發(fā)達、長治久安。
[1] 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
[5] 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13.
[6]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于發(fā)展新黨員的文獻選載(一九五一年十月——二OO四年六月)[J].黨的文獻,2013(4):3-5.
[8]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第九卷 文獻選編(下)(1949.10-1966.5)[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81-82.
[9] 列寧.列寧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
[10]中共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1:172.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彭國慶]
2016-10-17
許春濤,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研究.
D26
A
10.3969/j.issn.1009-3699.2017.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