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振聲,暴可心,趙柳新
(1河北農業(yè)大學 期刊社,河北 保定 071001;2河北農業(yè)大學 林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對《滇南本草》中“金絲蓮”原植物的本草考證
祁振聲,暴可心,趙柳新
(1河北農業(yè)大學 期刊社,河北 保定 071001;2河北農業(yè)大學 林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在我國古代典籍中,“金蓮花”與“旱金蓮”是“同物異名”,均指我國固有的毛茛科植物TrolliuschinensisBunge;清《植物名實圖考》始記載原產南美洲栽培花卉TropaeolummajusL.,卻誤引典籍的“金蓮花”之名;我國近現代專著和辭書,長期以“金蓮花”或“旱金蓮”作該種及隸屬的科、屬名。為了正本清源,筆者曾在《園藝學報》將其中文名訂正為“旱荷”,近年又發(fā)現有人將其考訂為《滇南本草》中的“金絲蓮”,殊誤。本文考證金絲蓮為防己科植物StephaniadelavayiDiels,并再次確認將T.majusL.的中文名訂正為“旱荷”。
栽培花卉; 野生草藥; 莖葉形態(tài); 產地; 引種年代
“金蓮花”一名始出于北宋周師厚(1082)《洛陽花木記》,《遼史營衛(wèi)志》名“金蓮”,清汪灝等(1708)《廣群芳譜》記載甚詳[1];“旱金蓮”一名始見五代(907-960)胡嶠《北行紀》[2],明釋鎮(zhèn)澄《清涼山志》亦有記載[3],指的均系我國固有的毛茛科植物TrolliuschinensisBunge。清吳奇浚(1848)《植物名實圖考》始記載原產南美洲,栽培于北京、河北園圃中的蔓性肉質花卉TropaeolummajusL.,但誤以為是產于山西五臺山和塞外的“金蓮花”,故誤引《山西通志》等典籍的“金蓮花”一名[4]。日本松村任三(1921)《植物名匯 前編 漢名之部》,亦將該種的漢名考訂為“金蓮花”“旱金蓮”[5]。因此,我國近現代專著和辭書,均以“金蓮花”或“旱金蓮”作該植物中文名。皆誤。1993年,筆者曾在《園藝學報》將其中文名訂正為“旱荷”[6]。但近年發(fā)現,于乃義和于蘭馥(2004)整理主編的明代蘭茂《滇南本草》[7],以及謝宗萬(2004)編撰的《中藥材正名詞典》[8],均考訂該種即《滇南本草》中“金絲蓮”的原植物,這就更加謬誤。為明辨是非,在學術術上匡謬正俗、正本清源,準確傳承植物學和本草學歷史遺產,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本文再次對TropaeolummajusL.的中文名進行確認,并對《滇南本草》中的“金絲蓮”原植物進行考證。
不是“金蓮花”或“旱金蓮”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在古代,雖有花稱“蓮”、葉稱“荷”、根稱“藕”的提法,但實際上“蓮”和“荷”會經?;煜??;ǚQ“蓮花”亦稱“荷花”,葉稱“荷葉”亦稱“蓮葉”。這樣就給實際使用帶來很大混亂,容易造成誤判。
清代吳其浚(1848)《植物名實圖考》卷二十一蔓草類有“金蓮花”專條,謂:“金蓮花,直隸圃中有之。蔓生,綠莖脆嫩,圓葉如荷,大如荇菜。開五瓣紅花,長須茸茸,花足有短柄。橫翹如鳥尾,京師俗呼大紅鳥。山西五臺尤多,以為佛地靈葩。性寒,或干其花入茶甌中。插之即生,不喜驕陽。《山西通志》:金蓮花一名金芙蓉,一名旱地蓮,出清涼山。遼世宗嘗幸金蓮川,周伯琦《紀行詩跋》:‘金蓮川草多異花,有名金蓮花者,似荷而黃’,即此?!盵4]
從植物形態(tài)描述中,完全可以確認,該種即TropoeolummajusL.。但它是原產南美洲的栽培花卉,而不是《山西通志》中“出清涼山”的金蓮花,也不是遼世宗巡幸金蓮川觀賞的金蓮花和周伯琦陪元代帝王巡幸上都時在金蓮川所記的金蓮花。顯然,吳氏將該種定名為“金蓮花”,屬誤引、誤訂、誤稱,不足為據。
“清涼山”是山西五臺山的別名。明代釋鎮(zhèn)澄的《清涼山志》載:“山有旱金蓮,如真金挺生綠地。相傳是文殊圣跡?!笨梢?,“旱金蓮”與旱地蓮,均是金蓮花的別名,屬“同物異名”。
另據清代高士奇《松亭行紀》卷下載:“駐蹕烏蘭布哈蘇……上行圍山中,水泉清泠,纖草鋪茵,雜卉柔荑,布滿巖谷……五代胡嶠《北行紀》所載旱金蓮,大如掌,金色爍人……。皆有之”[6]。這表明,產于我國北方高寒地區(qū)的毛茛科金蓮花TrolliuschinensisBunge早在五代時期(907-960)胡嶠的《北行紀》中,便有“旱金蓮”之稱了。因此,將原產南美洲的蔓性肉質植物稱“旱金蓮”,亦屬誤引、誤訂、誤稱。
然而,我國近現代專著和辭書,卻長期按日本《植物名匯》的錯誤考訂,將該種及隸屬科、屬的中文名訂為“金蓮花”或“旱金蓮”。為了正本清源,以免繼續(xù)以訛傳訛,于1993年在《園藝學報》將其中文名訂正為“旱荷”。
南本草》中的金絲蓮
近年來發(fā)現,中醫(yī)藥界的學者,又考訂該種即明代蘭茂《滇南本草》中的“金絲蓮”。筆者始則甚喜,因如果屬實,則可使該植物的引進年代提前400 a;繼則生疑,因《滇南本草》所載應是云南常見中草藥,而不太可能是國外引進的栽培花卉,故令人生疑。為解釋疑惑、明辨是非,筆者又對《滇南本草》中的“金絲蓮”進行了考證。
于乃義和丁蘭馥(2004)整理主編的明代蘭茂(1397--1476)《滇南本草》,在“金絲蓮”條下載稱:“本品為旱金蓮科(Tropaeolacear)植物旱金蓮TropaeloummajusL.。別名:金獅鈴?!?/p>
謝宗萬(2004)編撰的《中藥材正名詞典》,亦在“旱金蓮”條下載:“原植物學名:TropaeloummajusL.”;“藥名考注:本品……《滇南本草》名金絲蓮、金獅鈴,《植物名實圖考》名金蓮花、大紅鳥……?!?/p>
這表明,中藥學界已考訂該種即《滇南本草》中的“金絲蓮”原植物。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在《滇南本草》面世100 a后,明李時珍(1578)撰成的巨著《本草綱目》,卻無該種的任何記載;還有,直至晚清,曾在云南長期為官的吳其浚,遍搜植物,在其巨著《植物名實圖考》中,記載了多種云南植物,卻也未發(fā)現該種在云南早有栽培,更不知其有“金絲蓮”一名,而在北京和河北園圃中,才發(fā)現有栽培,并誤引《山西通志》等典籍中“金蓮花”之名。如果T.majusL.明代便已引進云南,且成了常見中草藥,到了晚清,栽培應更加普遍,吳氏對此卻一無所知,豈非咄咄怪事!筆者曾長期在云南工作,直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尚未發(fā)現農村有栽培者。可見,將該種考訂為《滇南本草》中的“金絲蓮”,缺乏歷史事實根據,亦有悖常理,難以令人信服。
將“金絲蓮”考訂為T.majusL.,或許根據植物形態(tài)或藥用功效。《滇南本草》的“金絲蓮”原文是:“金絲蓮,形與地荷葉相似,延蔓而生。葉有六方,花開五瓣,黃色似鈴,又名金獅鈴。氣味:甘、苦、微寒。專治包傷、打傷,或無名腫毒,或筋骨疼痛。煎水熏蒸即愈”[7]。
粗略看,金絲蓮與《圖考》中的“金蓮花”,確有相似處,即:均蔓生,葉形似荷。但仔細分辨,卻不大相同。金絲蓮“花開五瓣,黃色似鈴”;而“金蓮花”,卻“開五瓣紅花,長須茸茸,花足有短柄,橫翹如鳥尾”,而且有“綠莖脆嫩”的形態(tài)特征,表明其為肉質植物,不可能有“金絲”之稱??梢姡咦钪饕男螒B(tài),相距甚遠,不足以判定二者為同物。至于T.majusL.是否有《滇南本草》中金絲蓮的主治功效,更令人懷疑。如果據此判定該種就是“金絲蓮”那它就有《滇南本草》中“金絲蓮”的主治功效。
因此,將《滇南本草》中的金絲蓮考訂為國外引進的蔓生肉質栽培花卉T.majusL.,亦缺乏充分的文獻依據和足夠的歷史事實依據,且有悖常理。故《滇南本草》中的金絲蓮,不可能是《植物名實圖考》中“金絲蓮”的“同物異名”。將該種考訂為“金絲蓮”必將影響其療效,甚至影響人體健康,不利于本草學歷史遺產的正確傳承。
我國歷來本草學家均出身于行醫(yī)多年的中醫(yī),對成藥比較熟悉,但對中草藥原植物不甚了然。明代蘭茂是行醫(yī)多年的中醫(yī)出身,其《滇南本草》中許多中草藥都缺乏形態(tài)描述,后來的文人做了一些補充,甚至篡改。從《滇南本草》的描述中,可知“金絲蓮”以葉形似荷葉得名。這與《植物名實圖考》僅據T.majusL.“圓葉如荷”,便誤引“金蓮花”一名,同出一轍,但它何以稱“金絲”,卻難以為解。
筆者從《植物名實圖考》與“金蓮花”并列的“金線吊烏龜”中,得到很大啟發(fā)。該條載:“金線吊烏龜……一名山烏龜。蔓生,細藤微赤,葉如小荷葉而后半不圓,末有微尖,長梗在葉中,似金蓮花葉……”[4]。這表明,所謂“金線”“金絲”,當指其莖纖細似線如絲。這對考證其原植物,將大有幫助。
《中國植物志》第30卷1分冊,考訂《植物名實圖考》中的“金線吊烏龜”,即防己科千金藤屬植物StephaniacepharanthaHayata。該種是落葉草質藤本,云南不產[9]。但同屬還有一些植物,云南有產,且葉形更與荷葉相近。因此,筆者在排除了金絲蓮是國外引進栽培花卉T.majusL.后,初步確認金絲蓮為防己科千金藤屬StephaniaLour.植物。并且認為,《滇南本草》中的金絲蓮,當系云南較常見的野生中草藥植物,故《云南中草藥》中應當有記載。
果然,在云南省衛(wèi)生局(1973)編的《云南中草藥(續(xù)集)》中,有“荷葉暗消”StephaniagracilifloraYamanoto,別名:金線暗消、金絲暗消、金絲荷葉、一文錢等。據載,該種是攀緣藤本,莖長1~2 m,老莖木質化,幼莖綠色;單葉互生,盾狀卵圓形,長2~5 cm ,寬2~6 cm,全緣,葉柄長,形似荷葉,故名“金絲荷葉”[10]。由此可見,“金絲荷葉”與“金絲蓮”均以葉形似荷葉得名,二名同義,顯然應是同物。
《中國植物志》第30卷第1分冊,以“一文錢”作該種的正式中文名,而以“小寒藥”作別名;拉丁學名則以德國L.Diels于1910年首先發(fā)表學名StephaniadelavayiDiels 作有效學名,而以日本山本吉松1940年發(fā)表的學名S.gracilifloraYamanoto作異名。據載,該種是“纖細草質藤本,長約1~2 m,莖、枝細瘦”。這正與“金絲”的得名吻合?!叭~薄紙質,三角狀近圓形,長通常3~5 cm,寬與長近等或稍過之,掌狀脈9~10條;葉柄與葉片近等長,在葉片上明顯盾狀著生”,又與“形似地荷葉”“葉有六方”吻合。復傘形聚傘花序腋生;雄花萼片6(稀8片),排成2輪,花瓣3~4,長約0.5 mm;雌花萼片及花瓣均3片,稀4片,形狀和大小與雄花相似;核果紅色;產云南各地(北部和東南部除外),四川南部和貴州南部也有;生于灌叢、園籬、路旁等處[9],表明其為云南多數地區(qū)均較常見的植物,被蘭茂收入《滇南本草》中也就很自然了。
現在防己科的“一文錢”,在民間被稱為“金絲荷葉”
金絲蓮的莖、葉形態(tài)雖與《滇南本草》的描述吻合,但花極小,與“花開無瓣,黃色似鈴”卻全然不同。對此,筆者認為,《滇南本草》經明、清兩代長期傳抄,以及后人的增補,舛誤頗多。其“花開五瓣,黃色似鈴”之句,便很可能是為附會“金獅鈴”的別名,由他人所加的不實之詞,實不足為據?!敖皙{鈴”的得名,恐緣于其紅色的馬蹄形核果,形似小鈴鐺。
確認金絲蓮的原植物,更應注重藥用功效和主治的切合?!兜崮媳静荨份d:金絲蓮“氣味甘、苦,微寒。專治包傷、打傷,或無名腫毒,或筋骨疼痛。煎水熏蒸即愈”[7]。而《云南中草藥(續(xù)集)》載:金絲荷葉根,葉藥用,“性味功效:苦、辛,寒。理氣止痛,祛風燥濕。主治感冒、口腔炎、喉炎、慢性胃炎、胃痛、消化不良、食積腹痛、風濕關節(jié)炎、腰膝痛,每用5錢,煎服或研末,開水送服;毒蛇咬傷、疔瘡,每用3錢煎服,外用鮮葉適量,搗爛敷患處。”[10]這表明,性味功效與金絲蓮較相符,主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腰膝痛,則與“筋骨疼痛”吻合,用鮮葉搗爛敷毒蛇咬傷、疔瘡,則與“包傷、打傷,或無名腫毒”相符。故可確認,《滇南本草》中的金絲蓮,即《云南中草藥(續(xù)集)》中的金絲荷葉,其原植物為防已科千金藤屬植物“一文錢”S.delavayiDiels。它在云南分布較廣,故被《滇南本草》收錄,記載了它的大體形態(tài)和主要治療作用。
還有一點值得說明,抗日時期,經利彬、吳征鎰、匡可任等前輩(1943)的《滇南本草圖譜》,曾考訂S.delavayiDiels為《滇南本草》“地不容”的原植物,不盡準確,滇土名“金絲荷葉”[11],卻是正確的。《中國植物志》第30卷第1分冊的“地不容”,則以該學名作異名,而以S.epigaeaLo作有效學名[9]。該學名是羅漢強1978年發(fā)表的新種,該種的形態(tài)特征、治療和產地等,與《滇南本草》中“地不容”更相符。筆者認為,這是植物分類更趨細化的結果。而《滇南本草圖譜》確認S.delavayiDiels 的滇土名“金絲荷葉”,至今仍是正確的。這與筆者確認該種即《滇南本草》中的金絲蓮,即云南俗稱“金絲荷葉”者,是完全一致的。二者可互相參證。
“金蓮花”是從北宋至清代典籍記載的我國固有的毛茛科植物TrollischinensisBunge的中文名;“旱金蓮”更是從五代至清代典籍早有記載的植物名,它與“金蓮花”是“同物異名”。清《植物名實圖考》始記載從國外引進的栽培花卉TopaleolummajusL.,卻誤引典籍中的“金蓮花”一名;日本學者亦誤將該種的“漢名”考訂為“金蓮花”“旱金蓮”,我國近現代專著和辭書均從之。皆誤。筆者曾將其中文名訂正為“旱荷”,這一訂正是完全正確的。而與于乃義和于蘭馥整理主編的《滇南本草》即謝宗萬編撰的《中藥材正名詞典》,卻均考訂該植物是《滇南本草》中的“金絲蓮”,更加謬誤。經反復考證確認,《滇南本草》中“金絲蓮”的原植物不可能是晚清從國外引進的TropaeolummajusL.,而是現在防己科植物《中國植物志》中稱“一文錢”StephaniadelavayiDiels的植物,云南中草藥叫“金絲荷葉”。故建議今后修訂《中國植物志》時,將TropaeolummajusL.的中文名“一文錢”訂正為“金絲蓮”,并在其后注明《滇南本草》。
致謝:本文引用《四庫全書》資料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楊云珊、康珠同志提供,《清涼山志》由河北省農業(yè)大學期刊社梁虹同志查證,英文部分由張月清博士代譯,謹此一并致謝。
[1]清 汪灝,等.廣群芳譜[M/OL].清 文瀾閣 四庫全書.北京國際書店軟件.
[2]清 高士奇.松亭行記[M/OL].清 文瀾閣 四庫全書.北京國際書店軟件.
[3]明 釋鎮(zhèn)澄.清涼山志[M].北京:圖書出版社,1989.
[4]清 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511-512.
[5](日)松村任三.植物名匯 前編 漢名之部[M].增補10版.東京:丸善株式會社,1921:367.
[6]祁振聲.對TropaeolummajusL.中名“金蓮花”或“旱金蓮”的訂正[J].園藝學報,1993,20(2):203-204.
[7]明 蘭茂原著.滇南本草[M].于乃義,于乃馥整理主編.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704-705.
[8]謝宗萬.中藥材正名詞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869.
[9]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委會.中國植物志:第30卷第1分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57,48-49,53.
[10]云南省衛(wèi)生局.云南中草藥(續(xù)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3:496-497.
[11]經利彬,吳征鎰,匡可任,等.滇南本草圖譜[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48-53.
(編輯 郭麗娟)
A correction of a herbaceous plant named as ′Jinsilian′ inYunnanMateriaMedica
QI Zhensheng1,BAO Kexin2,ZHAO Liuxin2
(1JournalPublishingDepartment,HebeiAgriculturalUniversity,Baoding071001,China; 2CollegeofForestry,HebeiAgriculturalUniversity,Baoding071000,China)
′Jinlian flower′ and ′Han Jinlian′ belong to synonym in Chinese ancient codes and records. They all refer to the plant ofTrolliuschinensisBunge in the branch of Ranunculaceae. The name of ′Jinlian flower′ in ancient codes and records was wrongly cited inIllustratedCatalogueofPlantsin Qing Dynasty, which was in fact the cultured flower ofTropaeolummajusL. in South America.′Jinlian flower′ and ′Han Jinlian′ have been the name of the category, branch, and plant for a long time as recorded i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monographs and dictionaries. The author has corrected its name as ′Hanhe′ so as to make clear of its history and origins inActaHorticulureSinica. However, the author finds that it is still wrong with the plant revised as ′Jinsilian′ inYunnanMateriaMedicaby some scholars. It is proved that ′Jinsilian′ is the plant ofStephaniadelavayiDiels belonging to the branch of Menispermaceous. Correcting the Chinese name ofT.majusL.as ′Hanhe′ is confirmed by textual research in the paper.
cultured flower;wild herbal medicine;morphology of stem and leaf;survival area;introduction age
2017-04-27;
2017-05-20
祁振聲(1940-),男,河北三河人,副編審,主要從事編輯學、寫作學、古籍記載植物考證及本草(植物)考據方法論的研究。
1007 - 4961(2017)02 - 0217 - 04
10.13320/j.cnki.hjfor.2017.0039
Q 9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