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小玉
摘 要 隨著我國政府預算改革的日益加深,改革的方向已經逐漸深入到基層政府。在國家實施調控之前,各地方也或多或少進行了以優(yōu)化財政、縮短支出為目標的自主改革創(chuàng)新。幾年來,中央加深了預算改革程度,同時也對基層改革提出了要求。為了進一步加強并完善新的政府預算改革,必須重視國庫體制改革的中心作用,并將國庫體制改革與預算創(chuàng)新緊密結合,以此進一步推進預算改革。
關鍵詞 基層改革 國庫體制改革 預算改革與創(chuàng)新
一、引言
由于早期的政府財政優(yōu)化改革并未能深入到以縣市為主的基層單位,導致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和財政部門對于如何進行財政改革認識得不夠全面,不能系統(tǒng)全面地推進改革,也對國庫體制與財政預算改革之間的關系認識不夠。此種現象表明我國經濟發(fā)展到現階段,基層方面的改革已經成為改革過程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本文的寫作目的在于從國庫管理改革的角度出發(fā),對基層財政預算創(chuàng)新進行深入探討,并據此提出一些實際方法,以期能為財政工作提供建議。
二、基層政府進行財政預算改革的意義
(一)為政府財政預算機制建立基礎
一直以來,我國財政預算改革的側重點一直在中央政府部門以及各省級行政單位,在基層政府領域相對較少。與中央財政不同的是,縣鄉(xiāng)級的政府財政情況因地域差距等因素影響,個性問題較為突出。據調查統(tǒng)計顯示,我國財政支出中的近七成都用于基層政府,這表明基層財政事實上處于全國財政的基礎性地位,如果對其不夠重視,導致基礎結構不穩(wěn),勢必會對整體造成影響。要想進一步對財政進行全方位管理,僅僅憑借中央政府的改革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從基礎下手,進行由上而下的深入創(chuàng)新,結合縣市財政的獨特性進行點對點改革。重視基層財政預算,不僅能有效改善我國現階段財政改革不全面的問題,而且還能為整體財政預算改革提供寶貴范本。
(二)基層經驗與中央形成互補利于深化改革
財政改革進入新階段以來,我國將改革路線分為四項,分別是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購和收支。在改革尚未深入到基層縣市之前,各地方政府也實施通過了部分財政縮減政策,用以節(jié)儉開支,緩解財政壓力,此番探索為我國財政預算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同時,地方財政的差異性和多面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與中央財政改革形成互補,進一步推進政府預算的管理創(chuàng)新。
三、國庫體制改革為財政改革提供新的出發(fā)點
(一)“國庫集中收付制度”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我國政府部門的財政開支、資金流通,都需要經過國庫體制來完成。一個完善且嚴格的國庫體制,不僅可以大幅度提高政府財政的流通效率,還有利于促進部門財政預算的有效完成。國庫體制改革將重心放在兩點上:一是在采購時資金應由專門的采購單位統(tǒng)一直接支付給供貨商;二是對額外資金的收繳,應該明確地與其他項目分開,作為單獨項進行統(tǒng)計。
(二)與基層會計集中核算的側重點不同,實現路線基本一致
縣市地區(qū)由于財政被進一步縮減,導致入不敷出,從而造成了亂收費用以彌補財政空缺的現象。會計集中核算主要是在現有體制不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通過進一步整合會計機構、人員、體制,來提高會計統(tǒng)計的監(jiān)管。地方性的會計集中與中央國庫集中收付二者在性質上相同。
(三)推行國庫體制改革可以加強兩大經濟調控政策的連接性
作為政府部門統(tǒng)一收支的機構,我國國庫在過去存在著很大的管理漏洞,定位不明確、管理制度不完善,同時監(jiān)管機制無法跟進等導致現有國庫體制無法為兩大宏觀調控政策提供服務。在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之后,有效地避免了資金管理空缺,減少了灰色地帶的資金流量,并且通過及時全面的信息,為宏觀調控提供了最直接有利的數據,進一步加強了協(xié)調性。國庫體制的改革,出納統(tǒng)計方式的創(chuàng)新,不僅能加強國庫管理機制,而且還能進一步發(fā)揮財政在國庫管理方面的作用。
四、推行以國庫體制改革為主要手段的財政預算改革
(一)開展財政收入直收制度
進一步簡化財政收入核算制度,削減其中經過的過渡戶,實現將政府財政收入直接入庫。進一步加強國庫體制改革,完善財政收繳制度,并實現罰繳分離、票款分離,這一辦法可以很好地杜絕貪污腐敗、擅挪公款等現象,增強了財政的透明程度。對于機構部門數量較少的地方政府,可以直接將財政收入入庫,不需要額外設立機構。以直收制度為改革重點的國庫體制改革,能夠有效促進財政預算的改革,也同時有利于預算外資金的管理。想要建立一個完善的財政預算體制,必須以國庫集中收付為依托,整合內外資金核算,同時進一步推進會計集中核算、財務統(tǒng)一管理等輔助手段,建立綜合財政預算制度。
(二)創(chuàng)新建設政府采購機制
第一,將地方財政管理與改革方向結合,逐漸將中央政府采購管理深入落實到地方政府,并依照基層差異,結合本地經濟、政府特點進行差異化改革。地方政府財政與中央不同之處在于地方縣市級政府部門機構和層級都較少,所以采購量也較少,但是由于基數龐大,導致部門總數遠遠多于中央。所以在針對地方財政改革時,不能照搬中央的改革辦法,避免采購機制過于冗雜,而應該在省、市一級設立集中機構,避免地方政府機構過于龐大,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第二,除了整合地方政府的采購機構外,還要建立相對應的集中支付制度。在政府采購時,一般要避免政府直接支出,而是要在現有國庫統(tǒng)一支出的制度條件下,在各地方設立專門的賬戶,用以統(tǒng)一采購,這也是將新的國庫體制改革推行下發(fā)至基層的必要環(huán)節(jié)。無論采用何種方式來保證財政支出的集中性,都要獨立于政府財政,建立單一的采購賬戶用以集中核算。如果不能做到集中支付,繼續(xù)保持分散狀態(tài),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政府預算制度的改革,不利于改革的進一步實施。
(三)加強會計核算制度與國庫體制改革相結合
目前,基層政府在自主財政改革中大部分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制度,該制度比較適用于部門較少,層級較少的縣市一級政府,但不太適用于省、市一級的政府。針對不同級層的不同情況,必須分門別類地對兩種制度進行調整,既不舍棄任何一種現有制度,又要努力加強兩種制度的聯(lián)系,使其更好地配合政府財政預算的改革進程。以省級政府為例,由于其單位部門數量多,可以同時采用這兩種制度,但在機構較為單一的地方政府,兩者在一些方面就會產生沖突。想要解決此類問題,就必須深入發(fā)掘兩種制度的聯(lián)系,努力同化二者,減少矛盾點,增加共通點。
五、結語
國庫體制改革與政府財政預算改革是不可分割的,財政預算是國庫體制改革的基礎前提,而國庫體制是政府預算的依托。兩者的改革必須同步同時進行,共同創(chuàng)新,相互建立起配套的機制,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實現新一輪的財政改革。
(作者單位為新疆石河子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 王金秀,李明強.以國庫管理改革為中心的基層政府預算制度再創(chuàng)新[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07,27(5):11-14.
[2] 凌正容.改革現行國庫體制的構想[J].四川預算與會計,1996(5).
[3] 翟鋼.學習貫徹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全面深化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J].預算管理與會計,2014(6):3-4.
[4] 凌正容.國庫體制改革構想[J].四川預算與會計,1997(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