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春燕(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兒科,南昌 330006)
小兒腦癱在神經(jīng)內科比較常見,患兒通常伴有言語、行為和感知等多個方面的障礙,對患兒的成長發(fā)育和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因此,需要給予科學的康復干預護理,對患兒的各項潛能進行激發(fā)。本研究就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癱的康復護理干預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
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科收治的70例腦癱患兒,均經(jīng)臨床確診,符合腦癱的相關診斷標準。在征得患兒家長的同意后,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兒分為2組。常規(guī)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2~8歲,平均(5.2±0.7)歲;痙攣性腦癱22例,手足徐動腦癱8例,混合類型腦癱5例;引導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齡2~8歲,平均(5.1±0.8)歲;痙攣性腦癱23例,手足徐動腦癱8例,混合類型腦癱4例。2組患兒性別、年齡,腦癱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給予常規(guī)組患兒常規(guī)康復護理干預,包含運動療法、語言療法、作業(yè)治療和物理療法。
引導組以常規(guī)組的干預方案為基礎,運用引導式教育理念作為指引,給予更為細致地干預,具體如下:
1)心理干預:干預期間,護理人員要與患兒進行積極的交流,通過語言激勵鼓勵患兒,傾聽患兒的想法,對患兒取得的每一點進步給予夸贊和表揚,適當給予獎品或擁抱等。同時,給予患兒家長科學的心理疏導,并對其進行小兒腦癱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講解科學的康復訓練方法,使家長樹立康復信心,從而保持積極樂觀心態(tài),對患兒起到更好的引導作用[2]。
2)環(huán)境護理:患兒病房及其走廊的墻壁,使用彩色膠面漆進行粉刷,方便患兒在墻上繪畫,也較易清洗。在患兒常常接觸的大廳、走廊等地放置一定的小玩具或粘貼卡通貼圖,使患兒的緊張感得以消除。
3)言語交流引導:護理人員應強化與患兒的溝通交流,增強其對聲音刺激的反應,并注意保持緩慢語速,吐字發(fā)音清晰準確,配以豐富的肢體語言,幫助患兒理解。鼓勵引導患兒自主表達,患兒有所回應和動作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增強患兒的表達欲望。促使患兒之間多多接觸和共同游戲,指導家長參與其中,加強家長與患兒的交流,幫助患兒進行物體以及人員的指認和辨識,促進患兒早期教育的順利進行。
4)運動訓練引導:制定趣味游戲活動計劃,并定期開展。通過開展爬行比賽、辨物識圖比賽,找媽媽(爸爸)游戲,鍛煉患兒的反應能力,刺激其學習興趣和能力,促進患兒與小朋友及他人的交流。治療師應定期對患兒的康復狀況進行專業(yè)評估,調整訓練計劃。
5)日常行為能力訓練引導:給予患兒家長科學的指導,在進行日常的進食、飲水、洗漱、如廁、坐姿以及睡姿的訓練時,使用家庭用具,通過示范引導患兒自主行為。及時規(guī)范患兒的行為,保證其正確性。
對比康復干預護理前后的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得分,從言語功能、認知功能、運動功能、自理動作和社會適應能力5個方面進行評定。
干預后,2組患兒的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得分均顯著提高,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引導組患兒的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得分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均P<0.05或P<0.01),見表1。
組別n時間言語功能認知功能運動功能自理動作社會適應能力常規(guī)組35干預前8.52±0.998.53±1.259.01±3.205.16±0.527.65±2.14干預后11.62±3.5810.58±2.8911.26±3.017.18±0.8910.26±2.13t4.9383.8523.03011.5945.114P0.0000.0000.0030.0000.000引導組35干預前8.54±0.978.56±1.329.02±3.555.15±0.517.66±2.12干預后14.26±3.67①13.65±3.40②13.06±4.22③10.65±1.16④14.08±1.32⑤t8.9158.2564.33425.67815.209P0.0000.0000.0000.0000.000
與常規(guī)組干預后比較:①P=0.003(t=03.046);②P=0.000(t=4.070);)③P=0.044(t=2.054);④P=0.000(t=14.041);⑤P=0.000(t=9.019)。
引導式教育是專門針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患者創(chuàng)立的一種治療措施。臨床研究[3]表明,將引導式教育理念應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患者的康復治療,可以改變患者的被動性格,提升自主行為能力,效果突出。
小兒腦癱伴隨多種功能障礙,給予科學的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兒的各項功能。引導式教育,是新型護理干預模式,將引導式教育理念應用于康復治療和護理中,更加注重教育干預的作用。在護理全過程堅持科學引導,根據(jù)患兒的健康和恢復狀況,訓練強度由低級到高級,訓練內容由簡單到復雜[4]。在進行各項功能的訓練時,注意對患兒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首先從患兒的心理入手,通過溝通交流和病房區(qū)域的布置和設計等,緩解患兒的緊張心理;在進行言語功能訓練時,護理人員應保持充分的耐心,語氣和緩,語速緩慢,且不會催促患兒,耐心等待患兒的回應,并能夠及時給予患兒適宜的夸獎和獎勵,使患兒的表達欲望得到更多的激發(fā),主動性更強,效果更好。充分調動患兒家長的力量,通過心理輔導和相關知識教育,使家屬能夠更加科學地與患兒進行溝通交流,并參與到相關活動和游戲中,對患兒的引導作用得到顯著加強,成為助力護理的有效力量。
本研究中,給予引導組患兒引導式教育指導下的康復護理干預,患兒的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得分顯著提高,在各個功能指標的評分上,均顯著高于采取常規(guī)康復護理的常規(guī)組。
綜上所述,將引導式教育理念應用于小兒腦癱的康復護理干預中,患兒的功能障礙能夠得到更好的改善,可促進患兒的正常成長和發(fā)育,具有較高的醫(yī)學實踐應用價值。
[1] 周曉.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癱康復護理干預中的效果評估[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29):189-190.
[2] 李潘紅.引導式教育護理干預在小兒腦癱康復中的效果分析[J].醫(yī)藥與保健,2017,25(2):178-179.
[3] 安愛景,李獻慧.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癱康復護理干預中的價值探討[J].醫(yī)藥前沿,2016,6(17):216-217.
[4] 劉大鳳.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癱康復護理干預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6(2):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