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日古德
(黑龍江省教育學院,哈爾濱 150080)
漢語授課加授蒙古語文教學目標與要求研究
——以黑龍江省蒙古族中小學為例
布日古德
(黑龍江省教育學院,哈爾濱 150080)
目前黑龍江省蒙古族中小學“漢語授課,加授蒙語文”教學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對搶救民族語言和傳承民族語言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尤其對那些喪失本民族語言的孩子們學習、使用民族語言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我們在總結蒙古語文教育教學的成敗得失的基礎上,遵循蒙古語文教學規(guī)律,闡述了黑龍江省蒙古族中小學“漢語授課,加授蒙語文”教學的目標、形式和要求。
黑龍江??;蒙古族中小學;漢語授課;加授蒙語文;教學目標與要求
蒙古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成員。她在我國歷史文化發(fā)展進程中作出過卓越的貢獻,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蒙古語文伴隨著蒙古民族的發(fā)展和進步,肩負著民族歷史和文化傳承的雙重責任。
我國《憲法》規(guī)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黨和國家一貫堅持民族平等、語言平等的原則,實行扶持少數(shù)民族自主學習、使用和發(fā)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政策。在黑龍江省蒙古族居住地區(qū)開設的蒙古語文是地域性的國家課程,是基礎教育的必修課程,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證每一個蒙古族學生都擁有受教育的義務和權利。
黑龍江省蒙古族中小學按照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的有關要求,在省教育學院民族部的指導下,采取了“漢語授課,加授蒙語文”和“漢語授課為主,加授甲類蒙語文”以及部分初高中“蒙語授課,加授漢語文”的三種教學模式。
1994年秋季開學起,黑龍江省蒙古族小學使用新編東北三省蒙古族義務教育教材。2000年秋季開學起,初中一年級使用新編東北三省蒙古族義務教育教材。1998秋季開學起,蒙古族高中一年級使用新編東北三省蒙古族義務教育教材。
我省蒙古族教育主要集中在人口較多的3縣2市,即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肇源縣、泰來縣、齊齊哈爾市、哈爾濱市。截至2015年10月底,有蒙古族完全中學2所,初中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小學30所,民族高中蒙古語班3個,漢族高中里蒙古語班3個,民族職業(yè)學院蒙古語班1個。全省蒙古族中小學(含民族中學)在校生13744人,其中蒙古族學生5044人,漢族學生8700人。蒙古族小學人數(shù)7855人,其中蒙古族學生2720人,漢族學生5135人;初中學生數(shù)3062人,其中蒙古族學生1292人,漢族學生1770人;高中生2815人,其中蒙古族學生1020人,漢族學生1795人。
蒙古族中小學“漢語授課,加授蒙古語文”教學目標應嚴格遵循東北三省教育廳制定的蒙古語文課程標準。其總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身心健康發(fā)展奠定基礎。具體內(nèi)容是:
(1)在學習蒙古語文的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形成和現(xiàn)代文明相融合的價值觀、社會觀。
(2)認識蒙古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的多元化,汲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結晶,使本民族文化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繁榮。
(3)培植熱愛民族語言文字的情感和態(tài)度,增強學習民族語言文字的自信心、自豪感,掌握最基本的蒙古語文學習方法。
(4)在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逐步養(yǎng)成實事求是、崇尚科學,初步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
(5)主動探索、開發(fā)式學習,并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
(6)學會蒙古文字母、音標,掌握3000個常用單詞,能工整、整潔地書寫蒙古文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了解、掌握最基本的蒙古語語法知識,學會使用常用的工具書,初步利用多種教育資源進行學習。
眾所周知,蒙古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是建立在學生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文化素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等方面。其中,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是前題,文化素養(yǎng)、情感態(tài)度是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保證,它們之間互相聯(lián)系,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蒙古語文課程的基本框架。
蒙古語文課程的任務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蒙古語文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蒙古語文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蒙古民族文化,拓展視野,培養(yǎng)他們熱愛民族、熱愛祖國的感情,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漢語授課,加授蒙語文”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通過直接參與蒙古語活動來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教學實踐既要符合學生學習蒙古語的規(guī)律,又要考慮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使教學方法科學化、多樣化,在實現(xiàn)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各項目標的過程中全面發(fā)展學生。
3.1 開展活動教學,發(fā)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漢語授課,加授蒙語文”課程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因此,蒙古語教學應圍繞話題完成交際任務和活動來展開。教學設計要重視話題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充分發(fā)揮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通過思考、調(diào)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語言知識的教學和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不是孤立的教學行為,應盡可能多地融入到活動教學之中,共同構成有機的整體。
3.2 營造語言環(huán)境,培養(yǎng)運用蒙古語交際能力
在蒙古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是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造寬松、愉快的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信心。要營造接近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使教學內(nèi)容和練習自然、地道、貼近學生生活。
3.3 建構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能力
“漢語授課、加授蒙語文”課程教學提倡教師指導、幫助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教學設計要遵循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力求滿足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幫助學生客觀把握自己的學習狀況,及時調(diào)整學習行為,形成有效的、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策略。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觀察語言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要為學生留出觀察、體驗、實踐、討論、完成學習全過程和與同學分享成功的空間和時間,為建構蒙古語文知識體系打下良好的基礎。
4.1 語言知識的要求
語言知識是語言運用的基礎。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特點,采用實物、圖片、動畫等直觀的方法和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必要的語境,開展各種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促使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
(1)在語音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多聽錄音、多看錄像,鼓勵學生大膽模仿。要借助蒙語音標進行口語訓練。引導學生在交際中感知、模仿蒙語語調(diào),使語音、語調(diào)逐漸達到標準。
(2)要注重已學詞語的重現(xiàn),幫助學生掌握記憶詞語的方法。講解新詞時要盡量用圖片、實物、手勢、動作幫助學生建立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在句子、語段、語境中理解和使用詞語。
(3)指導學生學會組詞造句。要避免單純枯燥地講解語法概念,盡量將語法點置于情境教學中,結合句型練習、應用練習、交際,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注意適時歸納總結語法規(guī)則,提示學生關注語法功能。
4.2 語言技能的要求
聽、說、讀、寫技能是有機整體,相互依存,是構成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基礎。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堅持全面發(fā)展、不同階段有所側重的原則,合理分配各項技能的操練比例。初期側重聽說,逐漸加大讀寫的比重。
要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同一語言材料可以兼顧多項練習,如在“聽”的練習之后, 再讓學生用聽到的詞語、句型,通過提問或復述達到“說”的練習。閱讀練習可以圍繞閱讀內(nèi)容口頭或筆頭練習。要采取豐富多樣的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diào)動學生的聽覺、視覺,提高教學效果。要以學生的活動和練習為主,教師的講解時間不宜超過學生的活動和練習時間。
第一,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辨音,由聽懂詞義和簡單的句子,逐漸發(fā)展到聽懂一小段會話或者短文。利用圖片、實物等直觀教學介紹背景知識相關詞匯,并對情景進行必要的說明。一般采用泛聽和精聽的方法,泛聽時要指導學生學習捕捉必要的信息,精聽時要引導學生注意材料中的語音、詞匯、句型、語氣等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推測能力。
第二,以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為基礎,結合學生的實際,圍繞話題展開。應采取問答、復述、會話等形式。一般從模仿開始,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膽怯、緊張的心理,鼓勵大聲朗讀,大膽開口。在說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采取小組練習等形式,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說話的機會。教師在糾正學生錯誤時,可在學生說完一段談話后集中糾正,盡量不要在中途打斷。在學生遇到語言障礙時,適當給予提示,幫助學生完整表達。
第三,指導認讀、朗讀和閱讀。認讀是初始階段,此時要幫助學生注意區(qū)分蒙文字母、蒙語音標和漢語拼音之間容易混淆的字母的發(fā)音。朗讀應以課文為主,適當提供一些簡單、上口的語言材料,鼓勵學生大聲朗讀,指導學生注意句子與句子成分之間的停頓、語音與語調(diào)。閱讀內(nèi)容應短小、簡潔,與學生所學的課文程度相當。教師在介紹相關知識、背景后,可提出口頭或書面設問,教給學生捕捉信息的方法。還可采用小組活動方式,加深學生對所讀材料的理解。
第四,指導書寫和寫作。書寫應采用抄寫、默寫、聽寫等形式,要強調(diào)書寫的規(guī)范,要求學生正確掌握蒙文書寫方法。寫作包括組詞造句、寫短文等內(nèi)容。教師應讓學生用學過的詞語、句型造句,同時指導學生根據(jù)圖片寫短文,參照范文寫請假條、通知、證明、對話、日記等應用文及簡單記敘文。在寫作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思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把握寫作的順序,注意格式規(guī)范。
4.3 文化素養(yǎng)的要求
蒙古語文是蒙古族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信息的載體和傳播工具,含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蒙古語文教學,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了解蒙古語文教育教學。因此,文化素養(yǎng)的教學應貫穿語言教學的始終。
4.4 情感態(tài)度的要求
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動機,樹立自信心,磨煉意志,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民族意識。情感態(tài)度的教學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要將其貫穿于語言教學與實踐活動的始終。
在“漢語授課,加授蒙語文”教學活動中,用貼切的教學語言和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獲得運用蒙古語的樂趣。要及時鼓勵學生的點滴進步,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生體驗到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的喜悅,獲得初步的成就感,從而樹立學好蒙古語的自信心并轉換為更強的學習動力。同時,要為學生提供充分表現(xiàn)和發(fā)展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使用蒙古語。尤其要關注性格內(nèi)向、靦腆的學生,多給他們蒙語實踐的機會。還可采用以小組的形式組織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
4.5 學習策略的要求
學習策略包括認知策略、調(diào)控策略、資源策略和交際策略。認知策略是指學生用于不斷記憶、組織和理解所學知識的策略;調(diào)控策略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調(diào)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態(tài)度的策略;資源策略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合理利用時間,有效設置環(huán)境和積極尋求支持的策略;交際策略是指學生在學習運用蒙語開展交際活動時,排除困難,使交際得以實現(xiàn)的策略。在培養(yǎng)學習策略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認知策略、調(diào)控策略、資源策略和交際策略四者是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互相促進的,因此在訓練認知策略的同時,也應注意調(diào)控策略、資源策略和交際策略的培養(yǎng)。
第二,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應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進行,不宜離開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的教學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而孤立地訓練學習策略。
第三,在訓練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原有知識基礎、材料的難度和學習目的等因素的影響。
第四,應讓學生感到學習策略的使用確實能夠提高學習成績,在學習策略與成績提高之間要建立一個積極的互動關系,并教育學生主動檢查策略的有效性。
第五,培養(yǎng)學習策略的關鍵,不只是教給學生學習策略的具體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要給他們提供各種機會,讓他們在不同的情景中開展應用練習,并明確策略使用的條件。
總之,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黑龍江省蒙古族中小學“漢語授課,加授蒙語文”教學改革是一項成功的范例。此項改革對搶救民族語言和傳承民族語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尤其是對那些喪失本民族語言的孩子給足了勇氣和信心。目前學生在中考、高考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并受到學生家長們的好評和社會各界的認可。
[責任編輯崔一華]
小知識·如何查找整理閱讀外文文獻·文獻閱讀的一些建議
(1)先找5篇跟自己論文最相關的外文文章看?;ㄒ粋€月的時間認認真真的看,反復看,要求全部讀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他人交流一下。從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問題,通過哪些技術手段來證明,有哪些結論? 從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邏輯推論,學習技術方法。一個月以后你已經(jīng)上路了。
(2)把下載的論文打印出來。把論文根據(jù)與自己課題的相關性分三類:一類要精讀,二類要泛讀,三類要選擇性的讀,分別裝訂在一起。
(3)看過的文獻要溫習??赐甑奈墨I千萬不要丟在一邊不管,3~4個月一定要溫習一遍,可以根據(jù)需要,對比自己的試驗結果來看。
(4)做好筆記和標記。重要的結論,經(jīng)典的句子,精巧的試驗方案一定要記下來,供參考和學習。復印或打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標記或批注。pdf或html格式的文獻,可以用編輯器標亮或改變文字顏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則等于沒看。
(5)有些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文獻,可以批判性的閱讀。如果是你自己做試驗多的話,你應該有這個能力判斷誰的更對一點。出現(xiàn)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原因有以下:試驗方法描述不詳細,可能方法有差別;試驗條件不一樣;某些作者夸大結果,瞎編數(shù)據(jù)。
(6)集中時間看文獻。看文獻的時間越分散,浪費時間越多。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lián)系起來,形成整體印象。
2017-08-30
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重點課題“黑龍江省蒙古族中小學漢語授課加授蒙語文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編號:JJB1215019)成果
布日古德,1963-,男,蒙古族,內(nèi)蒙古扎魯特旗人,副教授,蒙古語文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