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軍,周家雄,隋 波,李海鵬,唐 蓿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利用巖性阻抗識別砂巖、泥巖以及砂體疊置
——以北部灣盆地潿洲A油田為例
彭 軍,周家雄,隋 波,李海鵬,唐 蓿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針對潿洲A油田儲層平面非均質性強、存在砂體疊置,以及單純的波阻抗反演不能十分有效地識別砂泥巖和疊置砂體,提出了將縱波阻抗與橫波阻抗通過一定的數學變換獲得巖性阻抗的方法,證實了該巖性阻抗反演結果與實鉆井吻合程度高,有效區(qū)分了砂巖和泥巖,并成功地預測了潿洲A油田砂體疊置的關系。
波阻抗反演;巖性阻抗;砂體預測;儲層預測;潿西南凹陷;北部灣盆地
隨著油氣勘探的推進和計算機技術水平的提高,近年來地震資料反演技術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多種反演軟件和反演方法。反演技術與沉積相、層序地層、油藏地質研究緊密結合,已經成為油藏精細描述與儲層預測的有效方法,并且也成了識別巖性油氣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5],它們在石油勘探和開發(fā)生產中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6]。
地震資料反演根據采用的地震資料可以分為疊前反演和疊后反演。其中,疊后反演采用的是疊后地震資料,在地質、測井等資料標定的基礎之上,可提取與地震波動力學、運動學相關的參數來反映巖層性質,進而預測地下儲層空間分布[7-9],但由于疊后地震資料反演所包含的地球物理信息相對有限,故在預測儲層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疊前地震資料反演是目前勘探研究領域中較為新穎的技術[10],因為疊前地震資料包含振幅隨偏移距或入射角增大而變化的特征,所以能夠提供更多的反映儲層縱橫向變化的地球物理參數[11],并且可以利用多種彈性參數分析結果來獲得較疊后地震反演可信度更高的成果。但是,由于地質情況的復雜性,單純的波阻抗反演有時并不能有效地識別砂泥和疊置砂體,為解決此類問題,本文提出了將縱波阻抗與橫波阻抗通過一定的數學變換來獲得一種巖性阻抗的方法,并通過在南海北部灣潿洲A油田的應用,表明該方法能很好地區(qū)分砂巖和泥巖,還能有效地區(qū)分互相疊置的不同砂體。
潿洲A油田位于南海北部灣盆地潿西南凹陷中部,油田的油藏類型較為復雜,既有構造油藏,也有構造—巖性復合油藏。該油田主要儲層位于自下而上的古近系流沙港組、潿洲組和新近系角尾組之中。其中,流沙港組是主要生產層位,其儲層橫向變化比較復雜、連通性差,總體表現(xiàn)為平面非均質性強的特征[12]。
通過井點的分析,認識到砂體存在明顯疊置的現(xiàn)象,但是它們在地震剖面上的同相軸卻表現(xiàn)為較好的連續(xù)性,從而無法識別出這種疊置情況,由此造成了該油田存在油水界面矛盾、注水效果不理想等問題。為了解決油田存在的這些問題,迫切需要對儲層進行精細刻畫,特別是對砂體邊緣的這種疊置接觸關系進行細致刻畫。在僅僅使用純波地震資料可能無法滿足這種要求的情況下,則需要綜合運用地質、地震和鉆井等多種信息,以達到對砂體的精細研究。
為了識別區(qū)分出砂巖和泥巖,一般常用的方法是首先利用相對較為簡單的疊后地震資料反演,然而,通過對油田鉆井的測井曲線歸一化進而進行巖性敏感參數分析后,發(fā)現(xiàn)在縱波阻抗(Zp)與測井伽馬值(GR)的交會圖上(圖1a)泥巖與砂巖的阻抗值區(qū)域重疊,不能有效區(qū)分砂巖和泥巖。因而采用疊后地震縱波反演得到的縱波阻抗體也不可能有效區(qū)分砂巖和泥巖。再看用橫波阻抗(Zs)和縱波速度/橫波速度(Vp/Vs)分別與測井伽馬值(GR)的交會分析(圖1b,圖1c),發(fā)現(xiàn)Zs與Vp/Vs也不能很好地區(qū)分砂巖和泥巖,這表明疊前反演在該區(qū)也不是預測儲層的有效方法。由此看來,單獨使用一種巖石物理參數來識別砂巖和泥巖是困難的。由于砂巖和泥巖的縱波阻抗、橫波阻抗、Vp/Vs均存在嚴重的交織現(xiàn)象,因此,都不能單獨用來區(qū)分砂巖和泥巖,至于要識別疊置的砂體則更加不可行。
由上述分析可知,潿洲A油田利用單一巖石物理參數不能有效地區(qū)分砂巖和泥巖,那么同時采用縱波阻抗與橫波阻抗兩種巖石物理參數來識別砂巖和泥巖是不是有效呢?通過對縱波阻抗與橫波阻抗的交會圖(圖2a)分析,發(fā)現(xiàn)砂巖與泥巖在每個坐標軸方向上均有較多交叉重疊[13-15],但從交會圖中也可以明顯地發(fā)現(xiàn)砂巖處在交會圖中紅線的上方,因此若通過適當的坐標變換,就可以有效地區(qū)分砂巖和泥巖,以達到儲層識別的目的。將橫波阻抗(Zs)與縱波阻抗(Zp)交會坐標系旋轉θ角度,即由黑色坐標系變?yōu)榧t色坐標系 (圖2a),紅色虛線方向用PI表示,則PI可由公式(1)表示:
式中:PI為巖性阻抗,Zs為橫波阻抗,Zp為縱波阻抗,三者的單位都是kg/m3·m/s,θ為區(qū)分砂巖和泥巖的紅線與橫坐標縱波阻抗軸的夾角,如圖2a所示。將垂直PI的坐標軸定義為垂直巖性阻抗分量VPI。
圖1 潿洲A油田多井縱波阻抗(Zp)、橫波阻抗(Zs)、Vp/Vs與測井伽馬值(GR)交會圖
圖2 巖性阻抗定義示意圖
從巖性阻抗(PI)與垂直巖性阻抗分量(VPI)交會圖(圖2b)中可明顯發(fā)現(xiàn),若取紅線處的波阻抗(PI)為門限值,那么砂巖將主要集中在門限值的左邊,泥巖則位于門限值的右邊。由于換算后得到的該PI參數可有效區(qū)分砂泥巖,因此將該巖性參數稱為巖性阻抗。依據巖性阻抗的定義公式(1)可知,巖性阻抗是縱波阻抗與橫波阻抗的綜合反映,它不僅反映了巖性縱波阻抗的差異,而且還對巖性流體與骨架孔隙有一定程度的響應。巖性阻抗相比于縱波阻抗或橫波阻抗這些單一波阻抗來說,其反演結果是更多的巖石物理參數的綜合反映,它突出表現(xiàn)了砂泥巖的物性參數差異,能夠對砂泥巖進行更細致的區(qū)分,甚至當不同砂體之間由于泥質含量不同時,巖性阻抗也可能有較大差別,這將有助于對疊置砂體的刻畫。
對潿洲A油田的縱波阻抗(Zp)、橫波阻抗(Zs)進行交會分析 (圖3a),可以看出該區(qū)使用巖性阻抗(PI)能夠區(qū)分出砂泥巖。通過將計算出的巖性阻抗(PI)與測井伽馬值(GR)交會,從圖3b來看,證實了巖性阻抗區(qū)分砂泥巖的有效性。
但是研究區(qū)的砂體識別不僅僅是要解決砂巖和泥巖之間的區(qū)別,同時還要判斷砂體之間的疊置關系。前已述及,地震純波數據不能有效地區(qū)分這種疊置,那么巖性阻抗體能否有效區(qū)分同一時期沉積的不同砂體呢?首先對測井數據進行分析:雖然該區(qū)在地震同相軸上表現(xiàn)得十分連續(xù),但實鉆2井與3井卻分別鉆遇了流沙港組一段一油組(L1Ⅰ)不同的油水界面,且兩井之間不存在明顯斷層跡象;測井解釋的泥質含量也明顯不同,表明兩井鉆遇的砂體不是同一砂體。將兩井鉆遇的同一時期不同砂體的測井巖性阻抗進行交會分析,2井與3井鉆遇的L1Ⅰ砂體巖性阻抗數據點在交會圖中分別使用正方形、三角形表示(圖4),從圖4中可以十分明顯地發(fā)現(xiàn):2井鉆遇的L1Ⅰ油組砂體巖性阻抗與3井鉆遇的L1Ⅰ油組砂體巖性阻抗有明顯差別。2井的巖性阻抗主要位于圖4紅線的左側,3井的巖性阻抗主要位于紅線的右側。因此,潿洲A油田實鉆井巖性阻抗交會圖證實,巖性阻抗可有效區(qū)分該油田疊置的砂體。利用巖性阻抗這種識別砂體疊置的能力,可以有效地進行砂體精細刻畫研究,實現(xiàn)對單砂體的空間展布刻畫。
圖3 潿洲A油田縱波阻抗(Zp)—橫波阻抗(Zs)交會圖與巖性阻抗(PI)—測井伽馬值(GR)交會圖
圖4 潿洲A油田2井與3井流沙港組一段一油組巖性阻抗(PI)—測井伽馬值(GR)交會圖
本次研究還將巖性阻抗應用在潿洲A油田其它油組,以進行砂體疊置情況研究與預測。通過疊前反演,得到可信的縱波阻抗體與橫波阻抗體,再采用巖性阻抗計算公式(1)可以得到研究區(qū)的巖性阻抗體。 為確認反演結果的可靠性,將井點數據與反演結果進行對比(圖5)。圖上的2井、3井、A11井為參加反演的井,4井、A2井是未參與反演的井。從過這些井的巖性阻抗連井剖面來看,該區(qū)得到的巖性阻抗體與井點數據十分吻合,說明反演結果精度較高,可用于儲層預測及砂體的精細雕刻。
圖5 潿洲A油田巖性阻抗連井剖面
在對潿洲A油田的流沙港組一段四油組(L1Ⅳ)砂體實施調整井以提高采收率時,采用了巖性阻抗來研究該區(qū)砂體是否有疊置的可能性,以避免可能存在的風險。從地震純波剖面上來看(圖6a),該區(qū)目的層(圖上解釋的藍色反射層)地震同相軸連續(xù)性好,但是從巖性阻抗剖面上來看(圖6b,圖中藍色層位為地震純波反射剖面上解釋的結果),巖性阻抗同相軸不支持地震純波解釋結果,因為在綠線與紅線相接處的巖性阻抗出現(xiàn)明顯的分隔、截斷現(xiàn)象。沿L1Ⅳ油組提取該區(qū)的巖性阻抗屬性切片(見圖7)可以看到:A2井與3井之間巖性阻抗的差別十分明顯:A2井以西,巖性阻抗值一般小于-0.35×106kg/m3·m/s,圖中顯示以紅色、黃色、青色為主;A2井以東巖性阻抗值在圖中主要為藍色到灰色。根據前述2井與3井的L1Ⅰ油組砂體巖性阻抗交會圖(圖4),巖性阻抗在潿洲A油田具有區(qū)分單砂體的能力,因此,A2井東西兩側如此明顯的巖性阻抗差異,是否表明L1Ⅳ油組砂體也存在砂體邊緣疊置現(xiàn)象呢?為了搞清這一點,下面結合井點信息進行分析。
圖6 潿洲A油田地震純波剖面與巖性阻抗剖面對比井位見圖5
圖7 潿洲A油田沿流沙港組一段四油組巖性阻抗屬性切片
從井點統(tǒng)計信息(表1,圖7)分析可知:位于A2井及其以西的A3井、2井、A9井,它們的泥質含量都小于8%,砂體厚度均大于17m,砂體凈毛比都低于60%;位于A2井以東的3井、A17H井的泥質含量都超過10%,砂體厚度10m左右,但是凈毛比卻高達85.26%。A9井到A2井的距離約為A2井到3井距離的3倍,從A9井到A2井泥質含量基本不變,凈毛比變化也較小,而3井的泥質含量比A2井泥質含量的兩倍還高,并且凈毛比提高了30%以上。顯然A2井以東與A2井以西,鉆井鉆遇的砂體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物性特征。這在沿層(L1Ⅳ)巖性阻抗屬性切片上(圖7)也可以看出。基于井點與巖性阻抗的對應關系分析(表1,圖7),在巖性阻抗值小于-0.35×106kg/m3·m/s的紅、黃、青色的范圍是砂體泥質含量低、砂體相對較厚的區(qū)域。因此認為L1Ⅳ油組砂體極有可能是A2井以西的砂體與A2井以東的砂體這兩個砂體的互相疊置。
表1 潿洲A油田井點砂體信息統(tǒng)計
在生產調整井實施中,曾在A17H井以東鉆了A18H井。A18H井鉆遇L1Ⅳ油組砂體的位置要高于該砂體鉆遇的油水界面,但是A18H的這個砂體出水,這也證明了L1Ⅳ油組砂體在2井區(qū)與3井區(qū)為同一個砂體的認識是不正確的,L1Ⅳ油組砂體應該是2井區(qū)與3井區(qū)兩個單砂體間的疊置,只是由于砂體間阻抗差異較小,這才在地震資料上不能明顯地表現(xiàn)出反射差異。
通過巖性阻抗在潿洲A油田對L1Ⅳ油組疊置砂體的有效刻畫,充分說明了巖性阻抗反演結果識別單砂體的有效性,這為將來的井位調整提供了極好的技術性支持。
在進行儲層預測時,由于常常受限于地震資料的品質,故而單砂體的刻畫是十分困難的,而且,單純地使用一種巖性參數也不能有效地區(qū)分砂巖和泥巖,為此需要結合多種巖性參數進行分析。巖性阻抗就是綜合運用縱波阻抗與橫波阻抗,通過適當的公式變換來采用多種巖性參數以增強對儲層識別的一種巖性屬性。巖性阻抗不僅能有效地識別砂泥巖,為儲層預測提供很好的參考依據,而且?guī)r性阻抗還能較好地區(qū)分砂體之間的疊置關系,為刻畫單砂體的研究提供支撐。這一方法對勘探和開發(fā)都具有實用意義,具有較好的推廣價值。
[1] 曹孟起,王九栓,邵林海.疊前彈性波阻抗反演技術及應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3):323-326.
[2] 孟陽.基于匹配追蹤時—頻分解技術的辮狀河道油藏儲層預測[J].地球科學進展,2014,29(1):104-110.
[3] 吳海波,吳河勇,張陽,等.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之改進與三階段、九步驟反演方法的初步實踐[J].現(xiàn)代地質,2009,23 (5):928-932.
[4] 張文賓,姜傳金.松遼盆地北部興城地區(qū)營城組一段火山巖儲層的地震預測[J].現(xiàn)代地質,2005,19(增刊1):278-281.
[5] 袁井菊,萬曉迅,陳明.中東地區(qū)魯卜哈利盆地古生界地震反射構型特征與儲層預測[J].現(xiàn)代地質,2009,23(5):940-946.
[6] 尹太舉,張昌民,趙紅靜.地質綜合法預測剩余油[J].地球科學進展,2006,21(5):539-544.
[7] 郭太現(xiàn),趙春明.基于地震信息的歧口18-1稀井網區(qū)儲層預測[J].現(xiàn)代地質,2013,27(3):703-709.
[8] 譚俊敏.埕南地區(qū)砂礫巖扇體儲層的預測及效果[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9(3):310-313.
[9] 關達.大牛地氣田D區(qū)塊山1段三維地震儲層預測[J].勘探地球物理進展,2008,31(1):44-47.
[10] 李凌高,甘利燈,杜文輝,等.疊前地震反演在蘇里格氣田儲層識別和含氣性檢測中的應用[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8,19(2):261-265.
[11] 李桂梅.疊前地震反演預測民豐地區(qū)沙四段鹽下砂礫巖體含油氣性[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3,20(2):52-54.
[12] 方小宇,姜平,歐振能,等.融合地質建模與地震反演技術提高儲層預測精度的新方法及其應用——以潿洲11-1N油田為例[J].中國海上油氣,2012,24(2):23-26.
[13] Quakenbush M,Shang B,Tuttle C.Poisson impedance[J]. The Leading Edge,2006,25(2):128-138.
[14] 解吉高,劉志斌,張益明,等.利用泊松阻抗進行油氣檢測[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48(2):273-278,316.
[15] 姚云霞,劉江,張雷.疊前縱橫波聯(lián)合反演技術在PH油氣田薄儲層預測中的應用[J].中國海上油氣,2011,23(6): 377-379,386.
編輯:黃革萍
Identification of Superimposed Sandbody by Using Lithology Impedance in Weizhou-A Oilfield,Beibuwan Basin
Peng Jun,Zhou Jiaxiong,SuiBo,LiHaipeng,Tang Xu
In view of the plane heterogeneity of reservoirs and the superimposition of sand body in Weizhou-A Oilfield,Beibuwan Basin,the well 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imple impedance inversion can′t identify sandmudstone and superimposed sandbody effectively.The lithology impedance wa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by using mathematical transformationmethod of the P-wave impedance and S-wave impedance.It is proved that the results of lithology impedance are in high coincidence with drilling.The sandstone and mudstone are identified effectively, and the superimposed relationship of sandbody was predicted successfully by using lithology impedance.
Im pedance inversion;Lithology im pedance;Sandbody prediction;Reservoir prediction;Southw est Weizhou Depression;Beibuwan Basin
TE122.4+4
:A
10.3969/j.issn.1672-9854.2017.01.012
1672-9854(2017)-01-0089-06
2015-01-09;改回日期:2016-05-31
本文受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十二五”重大專項“南海西部海域典型低孔低滲油氣藏勘探開發(fā)關鍵技術研究及實踐”(編號:CNOOCKJ125ZDXM07LTD02ZJ11)資助
彭軍:1984年生,工程師,現(xiàn)從事地球物理技術在儲層描述中的應用工作。通訊地址:524057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qū)南油二區(qū)商業(yè)附樓5樓;E-mail:pengjun@cnooc.com.cn
Peng Jun:Geophysical Engineer.Add:Zhanjiang Petroleum Institute,Zhanjiang Branch of CNOOC Ltd.,Zhanjiang, Guangdong,524057,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