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管宏業(yè)
海茲曼行色匆匆,剛剛參加簽署“一汽、奧迪十年商業(yè)計劃”回到北京。盡管稍帶疲憊,但在與《汽車人》的對話中透露著喜悅。這也難怪,2016年,大眾汽車集團在華銷量接近400萬輛,達到398萬輛,同比增長12%。他笑著承認,這個數(shù)字大大出乎之前預期,他對此深表滿意。
對大眾而言,很難再有更好的結果。全球范圍內,大眾“柴油門”事件遠沒有平息,技術負責人在美國甚至被帶入司法程序;在中國,僅有4款國產SUV車型的大眾汽車,似乎并沒有趕上炙手可熱的SUV潮流。盡管如此,大眾依然遙遙領先,在華跨國車企中,距離其最近的韓國現(xiàn)代集團與其差距拉大到200萬輛之巨。
印象中,海茲曼很少有情緒化表達,但在談到未來市場預期時,他不由得興奮起來?!澳赡芤呀涀⒁獾?,去年增長中并沒有來自于SUV和新能源汽車的支持?!倍磥?,SUV和新能源車將是未來大眾在華增量的兩大支柱。至于今年的銷量預期,海茲曼表示:“2016年的成績非常令人滿意,也讓我對于2017年乃至未來的市場保持樂觀?!彼A計,今年約會有5%左右的增長,雖然增幅不是很高,但是由于基數(shù)非常龐大,所以仍有相當市場空間。
僅在2017年,大眾就將在華投放途觀L、Terramont以及斯柯達柯迪亞克三款全新SUV;2018年,大眾還將投放緊湊型SUV、斯柯達品牌CUV以及一款奧迪品牌SUV。未來2-3年,大眾集團在華SUV投放量將有六七款之多。倘若以處于產品生命周期末端的途觀為參照,2016年其銷量達到25萬輛,以此推算,僅在SUV領域,大眾增量有能力超過150萬輛。
除了SUV之外,海茲曼在新能源車領域做出承諾。他預期,2020年大眾在華新能源車將達到40萬輛,以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以及電動車為主;2025年,新能源車將達到150萬輛,大部分將是純電動車。
值得注意到是,除了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外,江淮大眾也將成為未來新能源車的貢獻力量。海茲曼表示,為了在2020年實現(xiàn)40萬輛,2025年達到150萬輛,大眾的新能源汽車將覆蓋所有細分市場。
雖然現(xiàn)有成績值得驕傲,藍圖規(guī)劃信心十足,但也有讓海茲曼撓頭的難題。
第一,是關于奧迪再合資問題,大眾遇到的麻煩遠超預期。如何在不損害現(xiàn)有合作伙伴利益的前提下再結新緣,對大眾來說無異于高空走鋼絲。
就在他參加一汽、奧迪十年商業(yè)計劃簽約的當天,上汽單方面放出風聲,它已經開始籌建上汽奧迪銷售公司。在時間上很顯然這并不是巧合,釋放出的內容也用意深刻,從而反映出一汽、上汽、大眾與奧迪經銷商四方利益博弈激烈。
對于外界的質疑,海茲曼以三個原則作為回應。首先,推動一汽與奧迪十年商業(yè)規(guī)劃進行,并密切監(jiān)督和跟進,確保十年戰(zhàn)略落地實施;其次,高度重視奧迪經銷商利益,了解其業(yè)務中需要涵蓋和解決的問題,并積極回應解決;第三,他首次明確了上汽奧迪項目的時間點:2017年內,無論銷售籌備還是生產準備,新項目不會有任何推進。最早要等到2018年才會進入運營。
很顯然,海茲曼正在對自己與去年11月廣州車展期間所說的“上汽奧迪項目不會有任何問題”的樂觀判斷進行修正。他說,大眾是實事求是的企業(yè),遇到問題會予以解決。雖然項目遭遇挫折,但他強調,上汽、奧迪合作,只是時間早晚問題(I'm convinced it's a matter of time)?!霸陂L期戰(zhàn)略上,我們追求發(fā)展的目標,特別是在雙合作伙伴戰(zhàn)略上,大眾有這樣的實踐,我們的競爭對手也有這樣的實踐。(對于上汽奧迪大眾合作)大眾有充足的耐心去解決問題?!焙F澛f道。另一項讓海茲曼操心的事兒,是國內即將實施的新能源汽車積分政策。
去年9月21日,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就《企業(yè)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規(guī)定在中國境內乘用車企業(yè)必須滿足新能源汽車年度生產比例要求,2018至2020年的新能源車積分比例要求分別為8%、10%、12%。簡而言之,政策很嚴厲,違約后果很嚴重。
海茲曼表示,如果要實現(xiàn)2018年的積分要求,大眾必須投入一大筆資金用于現(xiàn)有技術在中國的快速應用上。而他希望的是,能夠將較多的資金用于下一代電芯、下一代純電動汽車技術的儲備和產品的研發(fā)上。
由于新能源汽車積分政策出臺時間和嚴苛程度都超過預期,另外由于中國政策對電池目錄突然調整,導致大眾在電池供應商方面出現(xiàn)新的問題。大眾新能源車電池在全球與LG和三星都有合作,但這兩家韓系電池供應商未進入中國電池目錄。海茲曼因此呼吁:“政策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對于汽車廠商非常重要,這涉及到廠家大量的資金投入,我們希望能夠有一個一致的、穩(wěn)定的以及可預見的政策環(huán)境來支持。”
抱怨歸抱怨,但實際過程中,大眾還是擼起袖子加油干。從現(xiàn)在直至2025年目標達成150萬輛,大眾已經有了具體實施步驟。最關鍵的因素有兩方面: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合理布局;電池技術的提升以及續(xù)航里程的提高。
2016年,大眾在華銷量接近400萬輛,全球銷量突破1000萬輛??梢源_信的是,用不了多久,中國銷量占比將超過50%。當銷量中超過一半都是來自于中國時,大眾的定位和角色都將發(fā)生質的改變,或許用“德國品牌的中國汽車公司”來形容它更為貼切。這是大眾值得驕傲的資本,相應也帶來一定的風險,畢竟,美國候任總統(tǒng)特朗普對汽車公司提出的各種要求讓人意識到,非本土企業(yè)在保護主義高漲的背景下,難免將遭遇許多麻煩。銷量過于龐大、過于依賴中國,或許是海茲曼以及狼堡心中長存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