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云
新課改的應用不斷推進,讓教育進入到新的領域。教師需要在新課改的引導下相應地轉變教學思想、教學方法,促進教育邁入到正軌,讓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對于初中語文教學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研究和探索,不斷地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力爭讓語文教學獲得新的提升。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加需要對自身進行調節(jié),讓自己成為課程改革的領路人,實現五個方面的轉變,提升教學質量,落實素質教育。
一、滲透情感,促進身心發(fā)展
語文教學離不開情感的融入,尤其在當前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要求下,教師更加需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涵及作者寫作思想,“感同身受”地理解作者內心情感,引起共鳴。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單純講解內容的方式,要注重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增強語文情感渲染力,讓學生的情感更加濃厚。
比如,在教學著名作家艾青所寫的《我的思念是圓的》時,針對七年級的學生,首先讓學生對這首詩歌進行通讀,初步理解艾青的思鄉(xiāng)之情。緊接著以一首唯美的曲子為背景,進行朗讀,讓學生們閉上眼睛去傾聽,跟隨詩句中的語句想象相關的場景,并嘗試將自己轉換成作者的角色,感受艾青對家人團聚的渴望之情。之后,我又趁熱打鐵,借助多媒體幻燈片的方式將八月十五家人團聚的場景下主人公獨自一人拿著月餅,望著一輪圓月,卻一點不能下咽的情景展現出來。這時候,同學們的情緒已經被音樂、畫面所深深感染,其情感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fā),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很多同學更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紅了眼眶。
情感的滲透應當是伴隨并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同時,初中語文教師也應當注重自己情感的融入,注重生活場景的擷取,借助生活化場景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文中的真情實意。
二、巧用媒體,拓寬知識視界
隨著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教學已經被廣泛運用到中小學各學科教學中,語文教學因其具有的語言特性,加上其所需要的多方面的知識支撐,更加需要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比如,我在針對八年級學生進行《紀念白求恩》這一文章教學時,在上課前,要求學生通過互聯網搜索與白求恩事跡相關的素材,必要的情況下還可以進行記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將自己搜集的資料進行分享,并針對白求恩相關事跡及人格特點作出總結。而我則將同學們的材料以及觀點通過多媒體的方式進行總結和展示,不僅很好地印證了文章的觀點,讓學生認識到白求恩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而且還讓學生了解了白求恩其他的事跡。此外,我再利用多媒體視頻設備將白求恩救死扶傷的影像資料展現給學生,學生仿佛也被拉回到戰(zhàn)火連天的動蕩年代,白求恩的偉岸形象十分深刻地印在了每一個學生心中,白求恩的人物特點一下子被表現出來。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靈活巧妙地使用多媒體,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生動、形象地理解教學內容,感知語文魅力和情感。渲染出恰當的氣氛,最終烘托出教學主題,提升教學效果,成為傳統教學方式轉變的重要表現。
三、引導為主,倡導自主學習
語文教學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將從前的被動教授轉變成為當前的自主探索。比如,我在針對八年級學生進行《沙漠里的奇怪現象》這一課文的教學時,上課過程中,我并沒有直接進入文章進行教學,而是向同學們問道:“大家有沒有去過沙漠?”有的學生十分積極地舉起了手,還有一些同學搖著頭說沒有。緊接著我又拋出了第二個問題:“大家對沙漠的印象是什么?”對于此問題沒有設置任何限制,而是讓所有的同學都可以進行回答。有的同學說道:“我印象中的沙漠總是一片荒涼。”有的同學說道:“我印象中的沙漠總是伴隨著很多奇怪的景象?!苯栌蛇@個話題,我則繼續(xù)引導同學們說道:“那么我們走進課本看看沙漠中都有哪些奇異景象好不好?”話音一落,班級學生都興致盎然地跟隨我的引導,開始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之后,我還讓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對相關的內容進行搜集整理,既幫助同學們深化了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又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fā)了學生自我探究學習的興趣。
通過教師引導式的教學,學生們能夠在教師的啟發(fā)下主動融入到學習中來,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提升語文綜合素質,這也真正改變了傳統課堂死氣沉沉的氣氛,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提升。
四、小組探究,激活協作意識
語文教學離不開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根據本班學生語文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合理分組,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強化學生的協作意識。比如,我在對七年級學生進行《童年的朋友》這一課教學時,根據學生差異化的特點,將全班學生分為了多個小組,每一組中有一個優(yōu)等生、一個學困生,以及兩個學習中等的學生,而且盡可能地以兩男兩女的方式進行搭配,并讓全班學生以劃分的小組為單位,分別與組內成員分享自己與童年時最好的朋友的一些趣事或者是難忘的經歷。通過這樣的方式,每一個同學都得到了鍛煉,并在合作過程之中促進了協作能力的提升,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通過小組探究或者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大大增進了班級內部成員的情感交流,培養(yǎng)了學生之間的分工協作理念,有助于和諧班集體的建立。此種教學方式正是對傳統教學方式中“一盤散沙”學習情況的改變。
五、內外結合,建構立體課堂
短短的課堂教學難以滿足學生身心發(fā)展所需,將更多的課外知識引入到課堂之中,通過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結合讓學生的知識得到拓展就顯得更加重要。只有做好“內外結合”,改變傳統的單純的課堂教學模式,才能夠讓語文知識走入到學生的生活中。
比如,我在對九年級學生進行“享受生活”這一單元教學時,在課上首先帶領全班同學將本篇文章進行了通讀和分段落的學習,讓學生體會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由于正值春夏交接的季節(jié),我在課后組織了一場主題為“青春由我”的課外踏青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分類準備踏青活動所需要的東西,食物、水果、相機、班級旗幟、創(chuàng)可貼、瑜伽墊等,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外氛圍中享受美好的生活,在活動的過程中勤交流,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友誼,并在活動過程中穿插一些表演或者是游戲來豐富戶外課堂氣氛,整個課外活動中大家歡快暢然。通過這樣的活動,同學們對生活的認識更加具體形象,對生活的感知更加真切,對生活的感悟也更加深刻。
內外課堂立體化的教學,能夠有效豐富學生的課堂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大大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能夠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并讓學生將知識靈活地應用到生活之中。
通過五個方面的轉變,讓語文學科的學習更加高效,讓學生的知識領域得到拓展。教師還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對相關內容進行補充,讓學生學習到真正的語文知識,讓語文成為學生重要的生活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