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剛+陳宏樓
摘 要:本文結合我校城市留守初中生的教育實踐,從教師強化全納教育意識、開展社團活動、搭建網(wǎng)絡交流平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三方面談談如何做好城市留守初中生的教育工作。
關鍵詞:留守初中生;全納教育;信息技術;社團活動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步伐不斷加快,城市留守初中生教育問題已經(jīng)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點之一。
一、強化全納教育意識是做好留守初中生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
留守初中生的教育問題不僅涉及我國義務教育的問題,還牽涉城市化建設進程與和諧社會的構建?!芭踔活w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銘。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實行全納教育。
實行全納教育首先要強化全納教育意識,教師在全納教育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教育的實施者,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引路人。從一定程度上來看,學生能否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師的作用就非常重要的。教師自身的素質(zhì)決定著落實留守初中生全納教育的程度。全納教育實際上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愛的教育。一方面,教師要不斷加強全納教育的意識,每個學生均有同等享有教育資源、教學機會的權利,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剝奪學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與權利;另一方面,教師需要不斷鉆研,具備全納教育所需的技能與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要真正實施素質(zhì)教育就必須踐行全納教育,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做到一個也不能少。
二、積極開展社團活動是做好留守初中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法寶
留守初中生問題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學校要采取多種方式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首先要了解他們的情況,建立留守初中生個人成長檔案,把握留守初中生各方面的狀況,確保留守初中生的教育工作有的放矢。
用愛心培養(yǎng)有愛心的人是我校辦學的重要理念,我校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加強人文管理。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是素質(zhì)教育的關鍵所在。在學校搭建留守初中生的教育工作運行平臺,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設立心理咨詢室,對留守初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指數(shù)和幸福感。
把學校辦成社會滿意、家長認可、學生向往的樂園是每個學校提升內(nèi)涵和吸引力的必要途徑。我校以“培養(yǎng)完全人格,促進主動發(fā)展”的教育理念為引領,以“創(chuàng)建特色、打造品牌、追求卓越”為工作目標,以社團活動為推動力,豐富校園課余文化生活,滿足學生運動技能、藝體素質(zhì)、心理素質(zhì)和適應社會能力的需要,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形成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校園特色文化,為學生的筑夢、追夢、圓夢提供精神支撐與智慧保障,讓學校真正成為學生成長、成功的搖籃。在豐富學生特別是留守學生的業(yè)余生活前提下,我校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積極開發(fā)具有鹽阜紅色革命特色、人文特色的地方課程和切合校情的校本課程,成立了文學類、科學類、藝術類、體育類、心理類五大類29個社團。這些學生社團活動不僅可以幫助留守初中生建立自信,培養(yǎng)健康的愛好和興趣,還有助于教師和留守初中生進行思想溝通和培養(yǎng)感情,彌補留空虛心理,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德和遠大的志向。我校積極開展各類活動,如“留守學生關愛日”活動、“彩云媽媽”活動、14歲青春儀式等,促進留守初中生的健康發(fā)展。
三、搭建網(wǎng)絡交流平臺是做好留守初中生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些留守初中生的家長認為提供必要的物質(zhì)條件,讓孩子吃好、穿好就是盡了責任。由于家長的文化程度不高或因長時間不與初中課本打交道,輔導孩子的學習無能為力。留守初中生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沒有與父母交流、溝通的機會,有的與老人、親戚一起生活,甚至在托管機構生活,他們的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缺失極為嚴重。
21世紀是網(wǎng)絡時代,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人們交流提供了方便。教師可以通過短信、通話、電子郵件、微信或QQ視頻通話等形式,緩解孩子思父母的迫切之心和父母思子女之意,讓留守初中生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教師除了與學生面對面交流,也可以建立學生QQ交流群、微信群與學生家長交流,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上的問題,給學生拍攝照片、視頻,傳送給家長,家長可以看到自己孩子的進步,并配合教師的工作。視頻聊天不僅能夠減少話費負擔,還可以拉近家長與孩子的距離,緩解了思念之情,提升留守初中教育的實效性。
總之,要充分協(xié)調(diào)和發(fā)動政府、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共同關注并切實解決好留守初中生教育問題,為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fā)展集聚正能量,提高留守初中生的幸福指數(shù),做好城市留守初中生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