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芳
摘 要:《列子·天瑞》有言:“有人去鄉(xiāng)土,離六親,廢家業(yè)?!毙畔r代的今天,年輕人眼光投向世界,對于自己的故鄉(xiāng)卻知之甚少。教育部多次規(guī)劃有關鄉(xiāng)土文化的課題,引導教師研究鄉(xiāng)土文化和學校教育的融合,提升學生的鄉(xiāng)土情結?!蹲哌M陜州風景區(qū) 探尋陜州鄉(xiāng)土文化》這一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探尋陜州鄉(xiāng)土文化,增強鄉(xiāng)土認同和情結,同時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組織能力、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最終達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關鍵詞:鄉(xiāng)土文化;陜州文化;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
一、課程設置的背景和原因
1.信息時代鄉(xiāng)土文化的沒落
鄉(xiāng)土文化指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長期形成的歷史遺存、文化形態(tài)、社會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開放意識、全球意識已經深刻地影響了新一代年輕人的精神面貌和精神走向。但是,年輕一代與生養(yǎng)、培育自己的這塊土地,與堅守在其上的人民,在認識、情感以至心理上的疏離、陌生越來越嚴重了。
錢理群先生在《貴州讀本》中談到這種情況并說:“這不僅可能導致民族精神的危機,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機:一旦從養(yǎng)育自己的泥土中拔出,人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據,成為‘無根的人。”因此,他鄭重向中國的教育界以至思想文化界,向我們的孩子,發(fā)出呼吁:“認識你腳下的土地!”
2.移民建城,陜州文化共鳴不夠
20世紀50年代,為修建“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國務院批準設立三門峽市,并號召全國支援三門峽,三門峽帶有移民特色。三門峽位處晉、陜、豫三省交匯處,來自多個省份的人們在這里長期工作生活,把三門峽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他們的后代在這里出生、成長,三門峽已然成為他們的血脈故土,但是對陜州文化又知之甚少。
二、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培養(yǎng)學生觀察、訪談、記錄、搜集與整理資料的信息處理能力。
2.使學生系統了解陜州鄉(xiāng)土文化,吸收本土文化智慧。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幫助學生梳理、探究陜州歷史文化。
難點:幫助學生制訂計劃,整理龐雜的信息,指導學生展示學習成果。
四、教法方法
1.直觀演示法
2.活動探究法
3.集體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活動前準備
教師準備:1.考察活動基地,規(guī)定活動區(qū)域,保證學生安全。
2.搜集相關資料,以備學生選題。
3.聯系景點、博物館負責人,為學生提供咨詢、宣講服務。
學生準備:搜集、整理有關陜州景區(qū)歷史遺跡的宣傳介紹,以備交流選題。
第二階段:選題并制定實踐方案
1.學生填寫表格,說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陜州風景區(qū)里的遺跡。
2.統計篩選,確定每組學生選題。
3.學生圍繞選題制定實踐方案,教師幫助分析可行性。
第三階段:走進陜州風景區(qū)
第一組:
(1)制作三門峽歷史變遷時間表;
(2)講解三門峽歷史故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第二組:
(1)宣講石牌樓的有關知識,加深同學們對古石牌樓的認識;
(2)展示陜州景區(qū)石牌樓的細節(jié)照片。
第三組:
(1)宣講關于塔建筑的知識并介紹寶輪寺塔;
(2)展示照片及小組成員手繪圖案。
第四階段:宣傳家鄉(xiāng)文化,培養(yǎng)鄉(xiāng)土情結
1.各小組匯集圖片整理文字,校內做“愛家鄉(xiāng) 知陜州”展覽。
2.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做景點解說員志愿者。
3.實踐活動心得體會展覽。
六、教后反思
1.我們本次以古陜州遺跡文化展開研究性學習,使同學們更多關注鄉(xiāng)土文化。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體味先賢的人格魅力,學習孝順、愛國、勤勞、勇敢、堅強等優(yōu)秀的品質。鄉(xiāng)土文化素材是學校德育活動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本次學習中,學生學到的是課堂上無法學到的文學、藝術、歷史、地理、宗教、建筑等方面知識的補充。
2.本次綜合性實踐活動選取學生們非常熟悉的景區(qū),但是分類做了深入研究,使同學們對自己司空見慣的遺跡進行了再觀察、深思考,鍛煉了他們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等綜合能力,對學生的影響是潛在而深遠的。
3.許多歷史遺跡有故事流傳,但是經歷變遷,原址沒有得到保存,有的雖仿制修建,但意義又有區(qū)別。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感歷史遺跡、出產文物的保護之艱難,增強了他們對歷史文物的保護意識。
4.選題很關鍵,選題不同可拓展的深度、廣度都不相同,寶輪寺塔、古牌樓作為中國建筑一大類別中的一個,在本次學習中,學生做了很好的延伸,以一個遺跡為契機,了解并宣傳了傳統文化、古典建筑。
參考文獻:
[1]徐晶卉.新鮮社團為校園注入活力[N].文匯報,2006.
[2]高華誠.多彩社團活動是學生快樂成長之翅[N].中國教育報,201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