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玥 王 蕾,張 榮*
(1.內蒙古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內蒙古包鋼醫(y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2.山東德州市中醫(yī)院婦產科,山東 德州 253000)
子宮肌瘤是一種女性生殖系統中比較常見的良性腫瘤病癥,在23~40歲女性中發(fā)病率可達30%,目前,大部分研究人員及學者認為子宮肌瘤的產生及增殖過程與患者體內的性激素水平具有緊密關聯[1]。本次研究將我院于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接收并給予剖宮產術實施救治的妊娠患者80例作為研究樣本,探究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情形患者應用剖宮產術開展切除處理的臨床治療結果?,F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接收并給予剖宮產術實施救治的妊娠患者80例作為研究樣本,依據患者是否存在子宮肌瘤情形將其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在22~41歲,平均為(29.83±3.28)歲,懷孕時間在36~41周,平均為(39.28±1.21)周;觀察組患者年齡在23~42歲,平均為(28.37±3.19)歲,懷孕時間在36~42周,平均為(39.98±1.46)周。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剖宮產術,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添應用子宮肌瘤剔除術,首先對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處理,在患者子宮肌瘤與肌壁之間注入垂體后葉素,并對子宮作切開處理,接觸瘤體,運用鉗夾對腫瘤作夾住處理,并向外牽拉,牽拉過程中需實施電凝止血,將瘤體剝除,在瘤體剝除體積高于一半后,運用薇喬線環(huán)繞肌瘤底部,給予縫合處理。
觀察并比較兩組手術處理時間、術中出血情況、在院診治時間、手術完成后惡露干凈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就本次實驗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手術處理時間為(53.26±8.54)分鐘,術中出血量為(163.23±89.3)毫升,在院診治時間為(6.02±1.92)天,手術完成后惡露干凈時間為(35.65±6.83)天;對照患者手術處理時間為(32.21±5.82)分鐘,術中出血量為(156.35±76.34)毫升,在院診治時間為(5.78±2.01)天,手術完成后惡露干凈時間為(33.24±7.72)天。由此可見,給予剖宮產術處理后,觀察組患者手術處理時間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手術處理時間、術中出血情況、在院診治時間、手術完成后惡露干凈時間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n(%)]
子宮肌瘤病癥在臨床上通常表現為子宮出血、腰部及背部產生疼痛感、下腹部位置有墜脹感、白帶增加、失血性貧血、腹部出現包塊且具有壓迫感、低血糖、紅細胞增多等,其中子宮出血是最為主要的臨床表征,半數以上的子宮肌瘤患者均存在子宮出血情形,且子宮肌瘤患者極易伴隨不孕或發(fā)生流產[2]。隨著高齡產婦數量的不斷提升,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病癥逐漸發(fā)展成為產科中比較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3-5]。
研究發(fā)現,給予剖宮產術處理后,觀察組患者手術處理時間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手術處理時間、術中出血情況、在院診治時間、手術完成后惡露干凈時間方面對比,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相較于對照組,下降趨勢顯著。
綜上所述,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情形患者在剖宮產過程中同時給予子宮肌瘤切除處理具有可行性,在手術操作開始前、手術處理過程中及手術處理結束后,給予對應止血措施,有助于提升手術成功率,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可能性。
[1]吳立華.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行剖宮產術中切除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2):160-161.
[2]郭愛芹.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行剖宮產術中切除的臨床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4):614-615.
[3]陳秋萍.48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行剖宮產術中切除療效[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3,(4):600-601,602.
[4]顏貴新.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行剖宮產術中切除的臨床安全性及可行性[J].當代醫(yī)學,2016,22(8):54,55.
[5]周 媛.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行剖宮產術中切除的臨床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