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亞魁”"/>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聊齋》叢脞錄
        ——說“亞魁”

        2017-03-07 18:25:44趙伯陶
        華中學術(shù) 2017年3期

        趙伯陶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北京,100029)

        《聊齋志異》有不少涉及明清科舉制度的篇章,有關(guān)科舉名詞的釋義,由于歷史的隔膜,注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貽誤讀者,決不能掉以輕心或不了了之,更不能望文生義,郢書燕說?!皝喛睂儆诿髑遴l(xiāng)試后對于名次較為靠前的中式舉人略帶恭維性質(zhì)的一種稱謂,民間習用,官方也不排斥,甚至出現(xiàn)于省級大僚為新科舉人題寫的匾額上。鄉(xiāng)試獲雋,與“亞魁”關(guān)系較近者是“解元”、“亞元”、“經(jīng)魁”、“文魁”等,皆屬于對新科舉人名次的一種榮譽性稱謂,既不會影響以后會試、殿試的錄取,對于屢經(jīng)會試而未能進入進士行列的舉人揀選、大挑、截取等方式選官也沒有實質(zhì)性的影響。鄉(xiāng)里中懸掛一塊諸如“經(jīng)魁”、“亞魁”經(jīng)官方題寫的匾額,不過夸示桑梓,令門楣生輝,光宗耀祖而已;特別是在窮鄉(xiāng)僻壤,有一舉人出現(xiàn)就已屬百年不遇,更何況名列前茅呢。

        《聊齋志異》中有兩篇小說涉及“亞魁”的稱謂?!度~生》中命運坎坷的葉生為報答邑令丁乘鶴的知遇之恩,悉心盡力教讀丁公子舉業(yè)文:“公子名再昌,時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絕惠,凡文藝三兩過,輒無遺忘。居之期歲,便能落筆成文。益之公力,遂入邑庠。生以生平所擬舉子業(yè),悉錄授讀,闈中七題,并無脫漏,中亞魁?!盵1]《阿霞》一篇借因果報應之玄機,譴責喜新厭舊的涼薄社會風氣。書生景星為接納新歡阿霞,薄倖休妻,阿霞鄙夷景星之所為,兩人路遇時,阿霞的一席話振聾發(fā)聵:“向以祖德厚,名列桂籍,故委身相從。今以棄妻故,冥中削爾祿秩,今科亞魁王昌,即替汝名者也?!盵2]結(jié)果當年鄉(xiāng)試,景星果然落榜,亞魁則有“王昌”之名。至于“經(jīng)魁”,又稱“經(jīng)元”,《聊齋》僅出現(xiàn)一次,《賈奉雉》中的賈生在屢試不中的困窘中,不得已以“戲綴之文”入場,反而高中舉人:“賈取文稿自閱之,大非本懷,怏怏不自得,不復訪郎,嗒喪而歸。未幾榜發(fā),竟中經(jīng)魁。又閱舊稿,一讀一汗?!盵3]“文魁”,《聊齋》中沒有使用過這一稱謂。至于“解元”,或稱“解首”,即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姊妹易嫁》稱明嘉靖初內(nèi)閣首輔毛紀未發(fā)達時為“毛解元”,預訂其日后鄉(xiāng)試第一的功名,與史實符合?!队谌骸分杏钟小翱狻币辉~,即為鄉(xiāng)試中的經(jīng)魁與解元的聯(lián)稱,屬于預祝主人公于去惡鄉(xiāng)試高中的吉祥話?!度伞分杏小斑狻币辉~,《阿寶》中鄉(xiāng)試所謂“掄魁”,也都是高中鄉(xiāng)試第一名解元之意。明清鄉(xiāng)試第二名或稱“亞元”,這一稱謂與“解元”、“經(jīng)魁”、“經(jīng)元”、“文魁”等稱謂或系專指,或?qū)儆诩厦~,一般不會用錯。如經(jīng)魁與文魁,就是集合名詞。經(jīng)魁五人,即鄉(xiāng)試前五名,包括解元與亞元;文魁則是亞魁以后名次的舉人的通稱。然而“亞元”也作為集合名詞使用,并不單指鄉(xiāng)試第二名。鄉(xiāng)試發(fā)榜后,報錄人對第一名以下中舉者通常恭稱“亞元”,即亞于解元的舉人之意。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夫行兇鬧捷報》:“捷報貴府老爺范諱進高中廣東鄉(xiāng)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4]稱鄉(xiāng)試第七名為“亞元”,恭維中不乏多討些賞錢的用心。

        明清科舉的文體以八股文為主,八股文出題又分別從“四書”與“五經(jīng)”中取材,稱“四書文”或“五經(jīng)文”。諸多士子應試,有關(guān)“四書”的考題完全相同,于“五經(jīng)”則各占一經(jīng),考題就有五種之多。如若以“五經(jīng)”決定考生成敗,則失去橫向比較的基礎(chǔ),顯然惟有“四書文”才是衡量考生水平的主要依據(jù)。至于“五經(jīng)文”,盡管明清科舉首場七藝,試“四書文”三題、試“經(jīng)文”四題,以數(shù)量而論,比重似乎偏向于經(jīng)題,實則考生中式與否,主要視其“四書文”——特別是首藝的寫作而定。至于張榜的名次排序前五名,則需照顧到諸多考生選經(jīng)的平衡性,各經(jīng)考生平均分配前五名,利益均沾,不能只集中取中一經(jīng)或偏向兩、三經(jīng)考生。清梁章鉅《稱謂錄》卷二四釋“經(jīng)魁”有云:

        經(jīng)魁:《會典》:“各省鄉(xiāng)試,士子分經(jīng)肄業(yè),不能無人數(shù)多寡之殊。其《詩》、《書》、《易》三經(jīng),習者人多,故中額亦多。即《春秋》、《禮記》,習者甚少,亦必設(shè)立一房,取中數(shù)名者,誠以并列學宮,欲士子不廢誦讀也。”案:國初鄉(xiāng)試,士子必先陳明所習何經(jīng),其中額亦即分經(jīng)取中?!稌洹份d,順治二年,定京省各經(jīng)中額:順天《易經(jīng)》四十九名,《詩經(jīng)》六十名,《書經(jīng)》三十六名,《春秋》十五名,《禮記》十一名。其他各直省多寡有差是也。中額既分經(jīng)酌定,即每科第一名至第五名,必于《五經(jīng)》各中一名,而每名各居一經(jīng)之首,故世有五經(jīng)魁之稱。[5]

        明清鄉(xiāng)、會試多數(shù)情況閱卷皆以“五經(jīng)”分房,在理論上至少有五位同考官方可足用,但每經(jīng)由一房閱卷,在考生眾多的狀況下顯然有些捉襟見肘,于是就有了“十八房”的說法。清顧炎武(1613—1682)《日知錄》卷一六《十八房》云:

        今制,會試用考試官二員總裁,同考官十八員分閱“五經(jīng)”,謂之十八房。嘉靖末年,《詩》五房,《易》、《書》各四房,《春秋》、《禮記》各二房,止十七房。萬歷庚辰、癸未二科,以《易》卷多添一房,減《書》一房,仍止十七房。至丙戌,《書》、《易》卷并多,仍復《書》為四房,始為十八房。至丙辰,又添《易》、《詩》各一房,為二十房。天啟乙丑,《易》、《書》仍各五房,《書》三房,《春秋》、《禮記》各一房,為十五房。崇禎戊辰,復為二十房。辛未《易》、《詩》仍各五房,為十八房。癸未,復為二十房。今人概稱為十八房云。[6]

        明末清初的遺民文人朱舜水(名之瑜,1600—1682)與顧炎武大約同時,他記述“經(jīng)房分考官”狀況為:“《詩經(jīng)》六房,《易經(jīng)》六房,《書經(jīng)》四房,《春秋》一房,《禮記》一房?!盵7]數(shù)目比例小有出入,無關(guān)大局。明代會試分經(jīng)閱卷之比例,于鄉(xiāng)試閱卷也大同小異;清因明制,鄉(xiāng)試以“五經(jīng)”分房閱卷也大率如此。清代江南有些省份經(jīng)濟發(fā)達,由于鄉(xiāng)試考生眾多,閱卷同考官有時甚至達到二十二房之多;而一些偏遠省份如云貴地區(qū),有時鄉(xiāng)試同考官分為八房已足敷用。此外,每科考生選經(jīng)比例有時懸殊甚大,這可能造成各同考官閱卷數(shù)量的苦樂不均,乾隆中曾一度打破分經(jīng)閱卷而采取同考官平均閱卷的方法。清趙翼《陔馀叢考》卷二九《十八房》曾談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順天鄉(xiāng)試情況:“余分校壬午鄉(xiāng)闈,簽掣《詩》五房,通計京闈卷八千有余,而《詩經(jīng)》獨至五千卷,是五考官較十三考官所閱之卷尚多三分之二。不得已,分八百余卷入《春》、《禮》四房助校。然《詩經(jīng)》猶各閱八百余卷,其視《易》、《書》等房不過二三百卷,閑劇大不侔也。今不分經(jīng),則各房所閱卷多寡適均,可以從容校閱,不至茍簡矣。”[8]與蒲松齡所處時代相較,此系后話,毋庸詳論。同考官或稱房官,負責向主考官“薦卷”,是考生中式與否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得中考生稱之為“房師”,異常尊重。

        再回到本文主旨,何謂鄉(xiāng)試“亞魁”?權(quán)威的《漢語大詞典》如此釋義:“亞魁:古代泛指科舉考試第二名。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霞》:‘是科,景落第,亞魁果王氏昌名?!盵9]《中國科舉辭典》釋義:“亞魁:明清鄉(xiāng)試取中正榜者為舉人,其第六名稱亞魁,自第七名以后皆稱文魁?!盵10]此第六名說,當源于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是書第二章《舉人及關(guān)于舉人系內(nèi)之各種考試》有云:

        新科舉人,順天由禮部,各省由布政司,頒給牌坊銀二十兩(亦稱旗匾銀兩),及頂戴衣帽匾額,第一名解元,第二名亞元,第三四五名經(jīng)魁,第六名亞魁,余曰文魁。各省有作就匾額致送者,銀兩衣帽后則名存實亡矣。[11]

        商衍鎏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第一甲第三名進士,即清代科舉考試最末一科的探花,討論科舉有關(guān)問題自屬于個中人語,他認為亞魁只局限于鄉(xiāng)試第六名,從而受到后世研討科舉考試制度者的重視,不言而喻。當下持亞魁為鄉(xiāng)試第六名說者不乏其人,至于第二名說,筆者僅于典籍中找到一個實例為證。清梁章鉅等《楹聯(lián)叢話全編·楹聯(lián)四話》卷之三:“南海勞莪野孝廉潼素工時文。乾隆乙酉科出闈后,自負不肯作第二人想。及揭曉,泥金到門,乃報中亞魁也。勞曰:‘吾文當?shù)谝?,何以第二!然則解元為誰?’對曰:‘順德梁泉也?!瘎谑疾徽Z。至簪花日,其門署一聯(lián)云:‘險些兒做了五經(jīng)魁首;好漢子讓他一個頭名?!盵12]乾隆乙酉即乾隆三十年(1765年),勞潼考中這一年廣東鄉(xiāng)試的第二名,梁章鉅不稱其為經(jīng)魁或亞元,而稱之為亞魁,可見古人對這一稱謂的理解并不單純。

        有關(guān)通俗小說乃至遺存科舉匾額等,倒??勺鳛閬喛肃l(xiāng)試第六名說的旁證:

        清曹去晶《姑妄言》第十四回《多情郎金馬玉堂,矢貞妓洞房花燭》:“眾人道:‘恭喜相公高中。’遂將紅報單貼起。鐘生舉目看時,高高中在第六名亞魁,喜不自勝?!盵13]

        清佚名《平山冷燕》第十九回《揚州府求媒消舊想,長安街賣扇覓新知》:“二人到了三場,場中做的文字,猶如萬選青錢,無人不賞。及放榜之期,燕白頷高高中第一名解元,平如衡中了第六名亞魁?!盵14]

        清海圃主人《續(xù)紅樓夢新編》第十二回《驚四座賈茂叔揮毫,感三湘梅月娥對月》:“貴筑舊家李云龍,年十七歲,中了貴州第六名亞魁。皆來都中會試。”[15]

        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藏有一塊“亞魁”匾,并有拓片。原匾上、下款字跡漫漶不清,拓片上款題寫“欽命大主考頭品頂戴兵部侍郎巡撫江西等處地方兼理軍務兼提督銜德馨為”,下款題寫“中式第六名舉人陳錦鑅立,皇清光緒十六年歲次庚寅仲春月上浣榖旦”。光緒十六年(1890年)江西鄉(xiāng)試為恩科,匾額拓片已經(jīng)明確匾主考中鄉(xiāng)試亞魁為第六名。不過從拓片字體分析,除“亞魁”兩個榜書大字外,其上、下款題字皆非原鐫字體,當系轉(zhuǎn)書,向博物館館長姚遠利先生討教,也未得到確切的答復,只能存疑。

        明清之際的朱舜水對于“亞魁”的釋義卻另有說法,突破了第六名說,將之視為一個集合名詞。他于清人入關(guān)以后東渡日本,在異國回答日本友人有關(guān)明朝科舉之問有云:

        大明分天下為十五國,南、北兩京為天子京畿,故不言省。而十三省乃中書省之分署,故曰省。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湖廣、云南、貴州為十三省,合南、北二京為十五國。三年一大比,子、午、卯、酉之年,大集舉子于省會。朝廷差京考二員,就其地考試,而房考則督學官自行聘請閱文。中試者為解元,合次四名為經(jīng)魁,又次五名為亞魁,又次及末為文魁。鹿鳴設(shè)宴,此即禮之賓興,而艱難尊寵過之。[16]

        朱舜水乃明諸生,對于明代科舉制度當如數(shù)家珍,絕不生疏,他認為鄉(xiāng)試亞魁如同經(jīng)魁一樣是一個集合概念,即鄉(xiāng)試第六至第十名共五位舉人皆可稱亞魁。這顯然是以五經(jīng)魁為根據(jù)立論的,即各經(jīng)考生既可以有第一名,也須有第二名,因而對應于五個經(jīng)魁,也必然分別產(chǎn)生僅次于經(jīng)魁一等的五個亞魁。換句話說就是:五位經(jīng)魁之后的排次,是否也必須照顧的考生所習何經(jīng)而平均分配?朱舜水對此也有明確的說法,他在回答另一位日本友人關(guān)于明代鄉(xiāng)試如何以五經(jīng)分房取士時說:“每經(jīng)各取一名冠場,合解元為五經(jīng)魁,第二名為亞魁。”[17]這實際上補充了他在《問答一》中的說法,但未予明確的是,五個亞魁的排序(即從第六名到第十名)是否也按照五個經(jīng)魁所治經(jīng)書的次第?如果真是一一對應,則可能產(chǎn)生排序新的不公。如以治《禮記》的考生為第一名解元,那么治《禮記》的亞魁就必然是第六名嗎?因為若不照顧士子分經(jīng)的平衡問題,純以“四書”文衡量考生水平高下,第六名以下未必就遜于第二名或第三、四、五名。但可以明確的是,至少在明代,經(jīng)魁有五位,亞魁也有五位,兩者合計為十位,且皆照顧到士子所治經(jīng)的平衡性。這是亞魁為鄉(xiāng)試第六名至第十名的根據(jù)。對應此說,在明清通俗小說中也可找到有關(guān)亞魁名次的證據(jù):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第一回《郭挺之榜前認子》:“三場完了,候到發(fā)榜之期,郭喬名字,早高高中了第九名亞魁。忙忙去吃鹿鳴宴,謝座師,謝房師,俱隨眾一體行事?!盵18]鄉(xiāng)試第九名可稱亞魁。

        清古吳墨浪子輯《西湖佳話》卷八《三臺夢跡》附錄有《于祠祈夢顯應事跡》,現(xiàn)代整理本或排印于書末:

        姚行人未第時,祈兆于墳。夢公曰:“汝是當今第七個惡人?!绷钭笥邑嗳テ湫?。姚驚覺,思曰:“此非吉兆,想吾心不誠故也?!彼忑S戒三日,再求一夢,以定前程。是夜,復夢公曰:“汝這第七個惡人又來了?!奔绷钊嗽儇嗳テ湫?。姚復驚醒。自思平日毫無罪過,何得有此惡夢?乃嘆曰:“吾非但功名不成,他日必得心疾而亡?!逼淠赅l(xiāng)試,中第七名亞魁,會試又中第七,始悟二次惡字。去心,乃亞字也。[19]

        鄉(xiāng)試第七名可稱亞魁,第十名也可稱亞魁。清綠意軒主人(蕭魯甫)《海上花魅影》第三回《迂監(jiān)生赴省求名,老學究臨場做夢》:“豈知,這先生正在做夢,夢見出榜自己已中了第十名亞魁?!盵20]

        鄉(xiāng)試第八名稱亞魁者,清天花藏主人《兩交婚小傳》第十四回《占高魁準擬快乘龍,尋舊約何期驚去鳳》:“捷報貴府令坦辛諱發(fā)高中南場鄉(xiāng)試第八名亞魁。”[1]碰巧的是,今互聯(lián)網(wǎng)上所“曬”的“亞魁”三塊匾皆為鄉(xiāng)試第八名舉人所題寫。第一塊“亞魁”匾其上、下款至今仍依稀可辨,其上款題“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督察院右僉都御史紀錄十七次黃國材為”,其下款題“雍正二年甲辰科中式第八名舉人張驤立”。雍正二年(1724年)既非鄉(xiāng)試正科年,也非恩科年,而是會試正科年。當是胤禛于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登極,這一年正值鄉(xiāng)試正科年,特改正科為恩科,而將鄉(xiāng)試原正科錯后一年所致。第二塊“亞魁”匾上、下款也不模糊,其上款題“大主考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都御史署理閩浙總督鹽課印務長麟為”,其下款題“乾隆乙卯科中式舉人第八名黃殿安立”。乙卯即乾隆六十年(1795年),適為鄉(xiāng)試正科年,但因禪位于嘉慶帝,故改正科為恩科。第三塊“亞魁”匾上、下款也可辨識,其上款題“全閩將軍署閩浙總督兼巡撫事部堂崇善、工部右侍郎兼錢法堂事務秦綬為”,其下款題“光緒癸卯恩科中式舉人第八名張大猷立”。癸卯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此科鄉(xiāng)試本為正科,因慶賀翌年慈禧太后七旬壽誕而改為恩科。

        鄉(xiāng)試亞魁,盡管沒有解元乃至經(jīng)魁榮光,但畢竟名列前茅,可以夸耀鄉(xiāng)里,有人即制成牌坊借以傳名。清道光《休寧縣志》卷一《坊表》:“亞魁,在上溪口,為吳誠?!绷砭砭拧哆x舉·舉人》著錄吳誠:“嘉靖四年乙酉科,字存之,溪口人?!奔尉杆哪昙垂?525年,明代休寧屬徽州府(今安徽黃山市),鄉(xiāng)試在南直隸的應天府舉行。這座亞魁牌坊不知題寫吳誠的鄉(xiāng)試名次如何,但不出第六至第十名則可以肯定。

        明清科舉制度,鄉(xiāng)、會試卷,考生用墨筆書寫的考卷稱墨卷;考官閱卷前由專門謄錄人員用朱筆謄寫者,不書姓名,只編號碼,稱朱卷。這無非令閱卷者無法辨認考生筆跡,杜絕串通作弊。發(fā)榜后,朱卷連同其上考官批語發(fā)還考生,中試者往往刻印出來以饋送親友。顧廷龍主編有《清代朱卷集成》420冊,1992年臺北成文出版社出版。此書收錄清代從康熙到光緒年間的鄉(xiāng)試、會試、五貢等朱卷8235份。其中會試卷1635份,涉及的進士共近12000人,另有武會試卷4份;鄉(xiāng)試卷5186份,另有武鄉(xiāng)試卷34份,五貢卷1576份。是書所收錄諸科舉人中的第六名至第十名,皆徑標其名次,尚未發(fā)現(xiàn)用其他稱謂者。如收錄乾隆乙卯(1795年)恩科順天鄉(xiāng)試之江詠朱卷:“江詠,字鳴韶,號褚生,行四,乾隆戊子年三月二十八日生,江南安慶府桐城縣監(jiān)生,民籍。順天鄉(xiāng)試乾隆乙卯恩科,中式第八名?!庇质珍浖螒c戊辰(1808年)恩科順天鄉(xiāng)試之程銓朱卷:“程銓,字衡三,號春嵐,行一,乾隆辛丑年九月廿六日生,順天府大興縣民籍,附生。原籍浙江金華府東陽縣。順天鄉(xiāng)試,嘉慶戊辰恩科,中式第三名?!盵22]這里并沒有使用“亞魁”或“經(jīng)魁”的稱謂。即使鄉(xiāng)試解元,《清代朱卷集成》也僅用“第一名”相稱。如收錄嘉慶十八年癸酉(1813年)科江南鄉(xiāng)試之沈巍皆朱卷:“沈巍皆,字講虞,號舜卿,一號樸齋,行四,乾隆甲辰年十月二十一日吉時生,安徽直隸六安州拔貢生,民籍。江南鄉(xiāng)試嘉慶癸酉科,中式第一名舉人。”[23]

        值得矚目的是,《清代朱卷集成》收錄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浙江鄉(xiāng)試夏之霖朱卷:“夏之霖,原名之榆,字羹和,行八,同治戊辰九月二十三日吉時生,系浙江嘉興府嘉善縣優(yōu)附生,民籍。光緒辛卯科薦卷,甲午備取優(yōu)貢,鄉(xiāng)試堂備。浙江鄉(xiāng)試卷第拾房,中式第十三名亞魁(庚子、辛丑恩正併科)?!盵24]在這里,亞魁的稱謂已然從上述所論前六名至前十名五人延后至第十三名,這顯然已經(jīng)打破了明代以“五經(jīng)”分房而論亞魁的習慣,而有可能與鄉(xiāng)試分房閱卷的同考官數(shù)目直接掛鉤了。以同考官十八房計,各房皆有同考官所薦之第一名試卷,而五經(jīng)魁則勢必從這十八位第一名(或稱房元)的試卷中產(chǎn)生,于是去掉五人的試卷,剩下的十三位考生試卷若不再考慮“五經(jīng)”的平衡分配問題,則皆可視為僅次于五位經(jīng)魁的試卷,即亞魁。這一狀況絕非個別,從目前遺存的亞魁匾額也可以看到這一稱謂在清代特別是清中后期的一般適用原則。

        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一塊1999年9月11日復制的“亞魁”匾照片,上款題“道光壬辰年欽賜”,下款題“浙江省第十七名舉人翁慶山……公元一九九九年九月十一日”,可見舉人第十七名也可稱亞魁。如果說此匾為復制品,題款也不倫不類,因而不足為據(jù),那么“今日惠州網(wǎng)”所“曬”一塊“亞魁”匾則系原物的展示。此匾上款題“欽加頭品頂戴兵部侍郎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廣東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許振祎為”,下款題“光緒二十三年丁酉科鄉(xiāng)試中式第十一名舉人葉蓉煌立”,舉人第十一名可稱亞魁,且為廣東巡撫所題匾,絕非兒戲可知。光緒二十三年即公元1897年,這一年為鄉(xiāng)試正科。

        在清代通俗小說中,稱鄉(xiāng)試第十名以后的舉人為“亞魁”也不罕見。清代李修行所撰小說《夢中緣》第十一回《易姓氏盛世際風云,赴新任驲亭遇骨肉》:“初九日,頭場七篇得意,二場、三場大有可望。到了揭曉之日,吳瑞生中了《春秋》經(jīng)魁第二名,李如白中了《書經(jīng)》亞魁第十四名?!盵25]經(jīng)魁為第二名不必論,鄉(xiāng)試中舉第十四名也可稱亞魁,就已落于第十名以外了?!秹糁芯墶纷髡呃钚扌校肿忧?,山東陽信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考中三甲第四十一名進士,當生活于康雍時代,可證至少在那個年代以前即清初,“亞魁”已可以稱呼鄉(xiāng)試第十名以后的舉人了。

        更為吊詭的是,在通俗小說敘事中,清代科舉會試中式竟然也出現(xiàn)“亞魁”之稱謂,且在第五名。清震澤九容樓主人松云氏著《繪圖英云夢傳》第十二回《占春魁權(quán)奸護事,封列侯仙丈傳情》:“三人唱名入場,三場已畢,揭曉之日三人同去看榜。王云就高高中了第一名會元。本來王云該在下科取中,因他在江西有彩姑陰德,所以今科得中。萬鶴中第五名亞魁,錢祿中了第十五名。”[26]小說作者或許不熟悉科舉文化,故有此張冠李戴的錯訛,實不足為據(jù)。

        明清科舉,鄉(xiāng)試武科也有亞魁之稱謂,且并非個別情況。先看《清代朱卷集成》,是書收錄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年)浙江鄉(xiāng)試武生汪鳳飛朱卷:“汪鳳飛,字文炳,號燦成,行一,同治丁卯年十月十三日吉時生,浙江金華府湯溪縣學武生,民籍……鄉(xiāng)試中式第八名亞魁?!绷硎珍浲普憬l(xiāng)試武生李武揚朱卷:“李武揚,字光烈,號功臣,行一,同治丁卯年正月十六日吉時生,浙江金華府湯溪縣學武生,民籍……鄉(xiāng)試中式第十名亞魁?!盵27]武生鄉(xiāng)試以清代為例,馬射、步射、開弓、舞刀、掇石等外場考試內(nèi)容外,內(nèi)場考試原用策論,后改為默寫《武經(jīng)七書》(即《孫子》、《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李衛(wèi)公問對》七書)一段,與“四書”基本無關(guān),與“五經(jīng)”更不相干,也不用八股文體,自不用同考官分經(jīng)閱卷,也毋庸分房。中試者稱武舉,當無所謂“經(jīng)魁”之稱謂,然而竟然也用“亞魁”名號,且見于朱卷,顯然是對文科科舉稱謂的搭車跟風。這在遺存至今的匾額文化中也有反映,中華古玩網(wǎng)曾“曬”一塊咸豐九年(1859年)福建武科鄉(xiāng)試“亞魁”匾,其上款題“兵部尚書閩浙總督部堂慶瑞、兵部侍郎福建巡撫部院瑞瑸為”,其下款題“咸豐己未恩科并補戊午正科中式武舉人第二、六名蕭青云、鴻禧立”。武舉第二名與第六名皆稱“亞魁”,當是僅針對武解元而論。互聯(lián)網(wǎng)上還有一塊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浙江武鄉(xiāng)試的“亞魁”匾,其上款文字不清晰,僅知其下款有“第十八名武舉人柴懋三”字樣,即受匾人。第十八名武舉稱“亞魁”,當是套用了文科鄉(xiāng)試當時有“十八房”同考官的慣例。

        舊時科舉匾額的題寫往往夸大其詞,題匾人又是高官顯貴,這無疑會造成社會上科舉稱謂名義的混亂。如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一塊“經(jīng)魁”匾,其上款題“欽命禮部右侍郎實錄館總裁提督福建全省學政加五級史致儼為”,其下款有“歲貢生某某”字樣,顯然這并非鄉(xiāng)試舉人匾。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收藏有一塊“優(yōu)進士”匾,系嘉慶十二年丁卯(1807年)禮部尚書汪廷珍、刑部尚書金光悌為這一年的“選舉第一名優(yōu)貢生王臨策”所題寫,這“優(yōu)進士”顯然不是殿試后已經(jīng)決出甲第名次的“進士”。該館另藏有一塊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恩科“經(jīng)魁”匾,系江西布政使王興吾為江西鄉(xiāng)試第十二名舉人吳洲所題,鄉(xiāng)試第十二名舉人也可稱“經(jīng)魁”,且出自省級大僚之手,令人詫異。明清科舉考試中,禮部會試的第一名稱“會元”、“貢元”,又稱“會魁”,意即會試之魁首。這家博物館就藏有一塊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年)會試“會魁”匾,系東閣大學士吏部尚書熊賜履為“庚辰科會試第十八名進士胡承謀”所題,這一稱謂的錯位顯然也與“十八房”有關(guān),即在會試中,胡承謀可能是十八房中某一房取中的第一名,稱“會魁”總有些勉強。據(jù)《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這一年殿試,胡承謀考中第二甲第四十一名進士。最有趣的是該館所藏一塊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年)的“進士”匾,系內(nèi)閣學士禮部右侍郎李文田為這一年的“正貢一名”××(看不清)所題,貢生也可懸掛“進士”匾,兩字當系動賓結(jié)構(gòu),與向皇帝貢獻人才的“貢生”本義并不矛盾,但總令人覺得有些虛張聲勢??梢娗迦祟}寫科舉匾額的隨意性與混亂性,實在一言難盡。

        貢士,明清時代一般稱會試中式后準備參加殿試者,但在民間也常常作為“貢生”的敬稱,因為從語義而言,兩者并無太多差異?!读凝S志異》有《張貢士》一篇,小說主人公張在辛(1651—1738)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拔貢,或籠統(tǒng)地稱貢生,他一生沒有中舉,更不用說進京會試了。清因明制,科舉承襲尤為明顯。蒲松齡生活于清代初期,對于明代科舉稱謂耳熟能詳,《聊齋志異》中所涉及的科舉內(nèi)容也多帶有明人的影子。就此而論,“亞魁”在蒲松齡筆下當屬于一個集合名詞,所指范圍當為鄉(xiāng)試第六名至第十名,也即鄉(xiāng)試名列前茅的意思,這與朱舜水所下定義是相合的。如果《葉生》或《阿霞》中的“亞魁”專指鄉(xiāng)試的第二名或第六名,虛構(gòu)小說情節(jié)如此坐實,真無此必要,筆法也略顯笨拙;若將“亞魁”釋義擴充為第六名至第十八名,又未免過于寬泛,可能有違作者寫作初衷。

        “亞魁”釋義雖屬于細枝末節(jié),無關(guān)宏旨,但若解說正確,對于理解蒲松齡創(chuàng)作構(gòu)思不無裨益,讀者切不可掉以輕心。

        注釋:

        [1] 任篤行輯校:《全校會注集評聊齋志異》,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第121頁。

        [2] 任篤行輯校:《全校會注集評聊齋志異》,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第627頁。

        [3] 任篤行輯校:《全校會注集評聊齋志異》,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第1977頁。

        [4]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第41頁。

        [5] (清)梁章鉅:《稱謂錄》卷二十四,長沙:岳麓書社,1991年,第299頁。

        [6] (清)黃汝成:《日知錄集釋》卷十六,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第583頁。

        [7] (明)朱舜水:《問答四·答小宅生順問六十一條》,《朱舜水集》卷十一,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415頁。

        [8] (清)趙翼:《陔馀叢考》卷二十九,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75頁。

        [9]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一卷,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第543頁。

        [10] 翟國璋主編:《中國科舉辭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4頁。

        [11]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8年,第83頁。

        [12] (清)梁恭辰:《楹聯(lián)四話》卷三,《楹聯(lián)叢話全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第316頁。

        [13] (清)曹去晶:《姑妄言》第十四回,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9年,第684頁。

        [14] (清)佚名:《平山冷燕》第十九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332頁。

        [15] (清)海圃主人:《續(xù)紅樓夢新編》第十二回,清嘉慶十年(1805年)文秀堂刊本。

        [16] (明)朱舜水:《問答一·答源光國問十一條》,《朱舜水集》卷十,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346頁。

        [17] (明)朱舜水:《問答四·答小宅生順問六十一條》,《朱舜水集》卷十一,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415頁。

        [18] (明)天然癡叟:《郭挺之榜前認子》,《石點頭》,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3頁。

        [19] (清)古吳墨浪子:《于祠祈夢顯應事跡》,《西湖佳話·三臺夢跡》附錄,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年,第188頁。

        [20] (清)綠意軒主人(蕭魯甫):《海上花魅影》第三回,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館藏清抄本。

        [21] (清)天花藏主人:《兩交婚小傳》第十四回,清初刊本。

        [22] 顧廷龍主編:《清代朱卷集成》第九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

        [23] 顧廷龍主編:《清代朱卷集成》第一三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

        [24] 顧廷龍主編:《清代朱卷集成》第二九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

        [25] (清)李修行:《夢中緣》第十一回,清光緒十一年(1885)有益堂刊本。

        [26] (清)震澤九容樓主人松云氏:《繪圖英云夢傳》第十二回,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24頁。

        [27] 顧廷龍主編:《清代朱卷集成》第三五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 久久免费区一区二区三波多野在| 欧美在线成人免费国产| 在线视频精品少白免费观看| 欧美黑人巨大videos精品| 中文字幕乱偷无码av先锋蜜桃| 国产精品麻豆综合在线| 蜜桃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完整版| 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二区首页 | 国产做国产爱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 涩涩国产在线不卡无码| 中文字幕在线乱码亚洲| 免费网站看av片| 成人午夜毛片| 偷柏自拍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91清纯白嫩初高中在线观看| 国产裸体xxxx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白浆免费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av极品| 中文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 日韩高清毛片|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制服|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片| 蜜桃av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另类免费视频在线视频二区 | 国产一区二区激情对白在线| 亚洲av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色天使久久综合网天天|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超碰性爱| 久久一二区女厕偷拍图| 欧洲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三上悠亚久久| 亚洲国产国语对白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