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曉
(廣西桂平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廣西 貴港 537200)
分析老年胃食管反流病及食管炎的診斷治療進展
陳春曉
(廣西桂平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廣西 貴港 537200)
胃食管反流?。℅ERD)是臨床中常見上消化道動力異常疾病,主要由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回肺部、咽喉、口腔等食管外及食管內組織,進而引發(fā)一系列不良癥狀及病灶;臨床中可將該疾病分為反流性食管炎、糜爛性食管炎及非糜爛性反流病三種。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不斷變法,我國胃食管反流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二臨床中治療該疾病的方法有限,且部分患者確診是病情已發(fā)展加重,其治療存在相當難度,據研究顯示,胃食管反流病反復發(fā)作與喉癌、食管癌等存在相關性。此外,因胃食管反流病可引發(fā)多種疾病,2014年我國發(fā)布診斷、管理胃食管反流病新指南《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意見》。實際臨床治療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隨著對疾病的進一步研究,近年來對胃食管反流病及食管炎發(fā)病機制、病因、診斷、治療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
老年胃食管反流??;食管炎;診斷;治療
據大量研究顯示,胃食管反流病病理生理主要包括:胃排空延遲、食管清除功能障礙、食管組織抵抗力低下、LES壓力降低、食管下括約肌功能失調等。且國外學者研究發(fā)現,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粘膜發(fā)生異常病變可導致食管上皮內PAR-2受體分子明顯上升。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試管黏膜ILRN及IL-IB表達,可影響患者胃粘膜酸分泌,進而對病情造成影響。由此可見,胃食管反流病發(fā)病機制存在廣泛分子生物學變化。
反流性食管炎病理生理機制因食管黏膜受到反流物質攻擊及抗反流防御機制衰弱等;(1)反流物的攻擊增強,因患者抗反流機制衰弱,導致粘膜組織受到反流物質損傷、刺激,反流物質的性質與量直接影響?zhàn)つな軗p程度,同時接觸時間對黏膜受損程度同樣存在影響,據研究顯示,反流物質中胃蛋白酶及胃酸對食管黏膜損傷最為嚴重。(2)反流物質抵抗機制衰弱,食管抗反流屏障受到食管裂孔疝、一過性食管括約肌松弛、膈肌功能降低、括約肌壓力下降等因素破壞;同時唾液分泌降低、使館蠕動收縮能力減弱等造成患者食管清除能力下降;而胃排空延緩、返端胃擴張、反流物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可導致患者反流物質抵抗機制衰弱。此外,有學者研究認為,患者心理因素、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因素可導致患者發(fā)生反流性食管炎。如患有強迫癥、抑郁癥、焦慮癥等人群發(fā)病率顯然高于正常人群,這可能與內源性身心因素存在相關性,導致激活內分泌及免疫系統、胃腸道敏感性增加,其致病機制有待研究。
胃食管反流病癥狀研究,GERD最典型臨床癥狀是反流及胃灼熱,但患者對反流及胃灼熱特異性及敏感度個體差異太大,同時這些癥狀見于胃癌、食管癌、嗜酸性細胞性食管炎、功能性胃灼熱、消化性潰瘍等多種疾病病癥中,導致臨床診斷缺乏統一金標準。患者應反流導致的食管外臨床病癥可包括咽喉不適、咳嗽、胸痛等,若患者表現為胸痛則極可能因酸性物質反流造成,同時也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等心源性疾病所致。此外,有研究顯示,GERD與急性心肌梗死疾病間存在一定關聯性,胃食管反流病所致的酸暴露可導致食管心臟反射,使患者冠狀動脈灌注異常,進而引發(fā)急性心肌梗死。有學者進行呼吸道疾病研究顯示,GERD所致的酸反流可促使哮喘患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例如:呼吸困難及咳嗽,可導致咽喉炎反復、長期發(fā)作,因此,GERD疾病所致患者反酸癥狀,對喉炎、慢性咳嗽、哮喘等疾病存在一定潛在影響因素。其常見并發(fā)癥可包括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狹窄、Berrett食管等,此外,有研究指出耳鼻喉科與患者GERD疾病存在一定相關性。
既往臨床中對胃食管反流疾病進行普通胃鏡檢查,雖然具有一定特異性,但診斷敏感性較差,實際診斷中仍然存在不足[1]。臨床中,對GERD患者進行診斷時,可對采用內鏡檢查對診斷方針中有篩選及警報癥狀的患者進行檢查。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現目前診斷GERD疾病的主要方法以阻抗檢查技術及pH監(jiān)測,且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對GERD患者實施24hpH監(jiān)測,可在生物狀態(tài)下可連續(xù)性及動態(tài)對患者食管內PH值進行定量分析及觀測,進而對患者食管內是否發(fā)生胃酸反流進行檢測,同時對病理性與生理性反流進行鑒別。既往檢測患者24 h食管內pH值,主要將帶有pH檢測電極導管插入患者鼻腔至食管下括約肌功上處進行監(jiān)測,該方法對酸性反流具有監(jiān)測效果,但針對非酸性反流或弱酸性反流監(jiān)測效果不明顯,影響診斷結果。國外學者研究指出,患者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后,其胃酸反流形式以弱酸為主,因此,單一使用24hpH監(jiān)測效果較差。同時監(jiān)測時間長短也對監(jiān)測結果造成一定影響,對GERD患者進行24h pH值監(jiān)測進而確診需要十分謹慎,則說明臨床中對GERD診斷單純使用pH檢測診斷存在不足[2-3]?,F目前,臨床中主要以pH-阻抗檢測技術與無線膠囊pH監(jiān)測系統為主。pH-阻抗檢測技術是以物理學電感原理,在患者進行pH監(jiān)測時將傳感器放在多通道腔內導管中,對患者食管中是否存在食團及食團離子濃度,對阻抗值變化及阻抗大小進行測定,進而掌握不同部位食管內阻抗變化及食管內食團運動方向,對患者每次反流持續(xù)時間、每節(jié)食管反流變化、反流速度、反流高度等反流情況進行客觀真實的檢測,進而對是否存在反酸、氣體回流、非酸反流等進行判斷。國外學者Zhou研究認為,對患者實施pH檢測同時進行pH-阻抗檢測技術可極大提高診斷準確率,同時對pH檢測敏感性具有提升作用,且對功能性胃灼熱患者進行區(qū)分。國外學者Sifrim等對35例難治性GERD患者治療期間進行pH-阻抗檢測技術,對患者近端遷移指標、反流癥狀指數、反流參數進行評估,評估結果顯示,酸反流患者11例,非酸反流24例[4-5]。無線膠囊pH監(jiān)測系統是通過輸送系統在距離賁門齒狀線上緣處安置膠囊,連續(xù)監(jiān)測患者48 h食管pH值,再將監(jiān)測數據放在工作站中進行自動結合手動進行分析,而膠囊則會隨糞便排出。且有研究指出,對GERD患者實施無線膠囊pH監(jiān)測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監(jiān)測數據明顯優(yōu)于傳統監(jiān)測。
根據美國更新發(fā)表的GERD疾病診治指南及中華醫(yī)學分會提出的治療共識意見,指出GERD的治療目標以治愈食管炎、改善患者病灶,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疾病不良并發(fā)癥及病情復發(fā)為主要目標?;谝陨涎芯考爸委熤改希蓪⒅委熢摷膊》椒ǚ譃椋?)常規(guī)治療,患者休息時前3 h禁止用餐、進食,休息時需抬高床頭,減少患者食用濃茶、咖啡、巧克力等可促使LFS壓降低食物,且患者需禁止吸煙,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6-7]。據研究顯示,吸煙可導致人體唾液分泌功能降低,使GERD患者酸反流發(fā)生率明顯上升,造成食管清楚酸時間延長,增加酸接觸時間,因此,GERD患者治療期間需嚴格禁止吸煙。因此,使GERD患者生活方式改善,對治療具有促進作用[8-9]。(2)藥物治療,現目前,臨床中對GERD疾病任然以藥物治療為主,其主要治療藥物包括:①黏膜保護劑,例如膠體枸櫞酸鉍鹽、硫糖鋁等;②制酸劑,如胃必治、樂治胃、氧化鎂、氧化鋁等藥物;③促胃腸動力藥物,如胃復安、西沙比利、嗎丁啉等;④胃酸分泌抑制藥物,如PPI類藥物及H2受體拮抗劑;⑤中藥制劑,如半夏厚補湯等[10-11]。臨床治療中,對GERD疾病治療效果最佳是胃酸分泌抑制藥物。國內學者報道指出,患者治療用藥方法可根據以下方案進行選擇,若GERD患者反流證程度較重,可采用PPI類藥物進行治療,其效果較佳;若GERD患者反流證程度較輕,則可使用H2受體拮抗劑進行緩解治療;若患者合并有動力障礙,則給予促使胃腸動力藥物進行治療[12-13]。(3)外科手術治療,臨床中手術治療術式主要包括腹腔鏡下胃底折疊術、外科抗反流術等,選擇手術治療患者主要包括:異性增生中度、重度患者,無法治愈的使館潰瘍出血患者,內科治療3個月無效的嚴重反流癥患者,治療無效的食管狹窄擴張患者。(4)內鏡下治療,近年來新興的內鏡下治療技術,其主要治療GERD疾病主要方法包括:熱損傷治療、射頻能量、黏膜下注射藥物、賁門縫扎術及抗反流治療等,該方法在內鏡下實施治療,其具有術后恢復快、創(chuàng)傷小、術后不良癥狀少等有點,短期療效顯著,但長期療效仍然有待研究。
隨著深入研究GERD疾病的發(fā)病基礎,該疾病可能存在由單一反流因素發(fā)展為存在病理實質性方向變化。pH-阻抗檢測技術與無線膠囊pH監(jiān)測系統的廣泛推廣實施,進而累積經驗,為診斷該疾病找到更有效的方法。
[1] 吳燕華.胃食管反流病的中醫(yī)診治進展[J].中醫(yī)學報,2010,25(2):378-380.
[2] 黃一鮮,張冬瓊,黎琮毅.反流性食管炎的診治進展[J].內科,2012,07(1):61-63.
[3] 趙生環(huán),范 紅,李 巖,等.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進展[J].云南醫(yī)藥,2011(1):108-112.
[4] 劉思邈,唐艷萍.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斷方法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4,22(1):49-51.
[5] 朱寶宇,宋德鋒,施春雨,等.胃食管反流病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05(2):344-346.
[6] 禹曉娟,劉 麗,熊志強,等.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療進展[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4,14(13):2577-2579.
[7] 陳 治,張永宏,周 力,等.胃食管反流病量表在疾病診斷中的價值[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12,37(4):426-427.
[8] 唐杜鵬,莊則豪.嗜酸性粒細胞性食管炎診斷進展[J].國際消化病雜志,2013,33(5):311-314.
[9] 柯 冀,伍冀湘,李建業(yè).胃食管閥瓣與胃食管反流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6,16(4):362-364.
[10] 周 欣,周耀群,王仁勝.胃食管反流病診68例治體會[J].醫(yī)學信息旬刊,2011,24(3):131-132.
[11] 王 河,汪安江,朱 萱.胃食管反流病藥物治療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1,19(16):1711-1719.
[12] 李 真,李延青.2013國際胃食管反流病診斷和管理指南解讀[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3,5(5):57-63.
[13] 衛(wèi)彥芳,許翠萍,智雙鳳.胃食管反流病問卷對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斷價值[J].中華消化雜志,2011,31(5):347-349.
R571
A
ISSN.2095-8242.2017.069.13637.02
本文編輯:吳 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