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艷紅,肖鐵肩
(1.湖南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衡陽421002;2.中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概念界定與辨析
□ 徐艷紅1,肖鐵肩2
(1.湖南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衡陽421002;2.中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是一個頗具爭議又富有深意的概念,在革命時期與和平時期有不同的含義。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具有角色和功能的雙層性質,政治性、群眾性及依附性是其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與社會團體、人民團體、群眾團體等是既相區(qū)別又相聯(lián)系的一組概念,但現(xiàn)實的研究和使用過程中人們并沒有對它們進行嚴格地區(qū)分。新時期我們不宜再用外圍組織指稱各類群團組織,但用學理的觀點審視,黨的群團組織仍屬黨的外圍組織范疇。
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概念界定
馬克思主義政黨自產生之日起,其周圍就存在許多重要的外圍組織,這些外圍組織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宣傳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工人群眾的需要,也為秘密時期馬克思主義政黨提供了公開活動場所。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仍然是黨聯(lián)系人民群眾、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和執(zhí)政基礎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要“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等人民團體充分發(fā)揮橋梁紐帶作用,更好反映群眾呼聲,維護群眾合法權益。”[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盡快把“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來,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更加有效運轉。”[2]我國的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等人民群眾團體作為黨的外圍組織,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fā)揮了黨聯(lián)系廣大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黨的外圍組織也可大有作為。為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思想及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事業(yè),本文擬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的概念界定進行研究與辨析。
外圍組織英文可譯為Peripheral organization或者Outside group。在英文中,Peripheral或者Peripheral organizations(外圍、外圍組織)通常用于醫(yī)學方面,如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eripheral Neuropathy、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eripheral organization and central projections of the electrosensory nerves等等。Outside groups(外部團體、外部集體)則更多指政治方面的組織,主要指資產階級政黨的外部組織,如 Pressure Groups、spending of outside groups等等。事實上,英文里并沒有與馬克思主政黨外圍組織十分對應的概念,相近的概念我們一般稱之為利益集團(Interst group)或院外集團(lobby)。
1.1 利益集團與壓力集團
利益集團是指具有相同利益的人們結合起來形成的社會團體,團體采取共同的行動實現(xiàn)共同的目的[3]。某種特定的共同利益的存在及人們對這種共同利益的追求是利益集團產生的根本原因。利益集團的概念常與壓力集團(pressure group)的概念交叉使用。壓力集團是指通過向政府和公職人員施加壓力以促使黨和國家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決策、實現(xiàn)自己利益要求的政治團體。利益集團和壓力集團在通常情況下是同一個實體,當利益集團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政策制定者意識到這種訴求的正當性而不得不在決策過程中將其作為一個考量因素時,利益集團的訴求客觀上就形成了對決策者的壓力,此時的利益集團也就被稱為壓力集團。但利益集團與壓力集團不是同一概念,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壓力集團純屬政治性概念,是參與政治、對決策者形成壓力的利益集團;而利益集團則可以是政治性的,參與政治,也可以是非政治性的,并不參與政治活動。只有介入政治生活、并與政黨關系密切的利益集團才有可能成為政黨外圍組織。
院外集團特指資本主義國家中力圖影響議會制定、修改議案的集體,是資本主義國家中以特定方式,對特定對象——議會施加政治影響和壓力的集體。資本主義院外集團的活動常在議會的走廊(lobby)或接待處進行,故有走廊議員之稱。因院外集團在很大程度上可左右議會立法過程和結果,又被稱為議會兩院之外的第三院。由于資本主義國家壓力集團不僅向議會施加壓力,而且向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施加影響,因此院外集團的外延要比壓力集團小得多。
從院外集團與政黨密切關系及對資產階級政黨重大影響的角度來看,院外集團與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有相似之處,但兩者之間有本質的不同。不論是壓力集團還是院外集團,作為與資產階級政黨關系密切、與資產階級政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外部團體,都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形成的,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基礎上形成的利益關系的組織體系。其活動的目的與資產階級政黨一樣,都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實現(xiàn)其所代表的資產階級利益的最大化。外部團體與資產階級政黨之間的關系是以利益為導向的相互扶持與制衡。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與黨的關系,統(tǒng)一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都是為實現(xiàn)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服務的?;谂c資產階級政黨外部團體政治上的本質區(qū)別,加之本文所指的外圍組織也十分注重其群眾性和組織意義,因此本文認為Peripheral organization譯文更適合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
2.1 革命時期的特定組織
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有廣義和狹義、特指與泛指之分,狹義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特指黨在秘密工作時期用以聯(lián)系群眾、掩護秘密黨組織的一類公開或半公開的組織。關于這類組織,典型的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立的外圍組織,具有聯(lián)系群眾、協(xié)助中國共產黨開展各項工作、掩護秘密的黨組織的功能,一般被稱為黨的秘密外圍組織。民主革命時期,與今天的合法地位相比,中國共產黨仍是非法的政黨,其組織和活動都受到當局的嚴密監(jiān)控和打擊,處在地下活動或者說秘密活動時期,其組織的繼續(xù)存在和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其周圍存在一些較為公開的、值得黨組織信賴的外圍組織,這些外圍組織既具有群眾基礎、又具有政治性,能夠掩護秘密的黨組織和協(xié)助組織開展各項活動。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一般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成立有較為嚴格的程序,不經上級黨組織批準不得成立;二是擬定了各自的章程,對組織堅持黨的領導、協(xié)助黨組織開展各項活動的性質、宗旨和各自的任務都有明確規(guī)定;三是未建立自己獨立的組織系統(tǒng),主要負責人由黨員擔任。但在解放戰(zhàn)爭以后,鑒于形勢的變化,這類外圍組織開始轉化和消失,很多青年外圍組織與當時擬成立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性質基本相同,因此,這些組織的青年成員一般都轉入了團組織,年齡稍長的成員經考察符合入黨條件的則被吸收入黨,其他外圍組織的成員或入團入黨,或轉入相關的人民群眾團體繼續(xù)工作。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秘密外圍組織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完成了它的使命,其具體組織形式現(xiàn)已不復存在,但外圍組織的成員一般都轉入了青年團、工會等組織,繼續(xù)在這些組織里發(fā)揮作用。
2.2 新時期的群團組織
綜合各個時期學者們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相關內容的研究,結合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的歷史發(fā)展,廣義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是指圍繞在馬克思主義政黨周圍、與黨關系密切、自覺接受黨的領導或影響、協(xié)助馬克思主義政黨開展各項活動的群眾性政治組織[4]。這些組織為保持黨與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和執(zhí)政基礎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政黨對社會的引導和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的工會、青年團、婦女組織等。本研究所指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是廣義上的政黨外圍組織,指代對象不僅限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特定秘密組織,也包括和平時期的工會、青年團、婦女組織等,其范圍要寬泛得多。如果要給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下一定義的話,筆者認為:凡是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監(jiān)督和領導下經常協(xié)助馬克思主義政黨工作,其活動是擁護黨的領導、完成黨的中心任務的組織,可以被稱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與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時期的外圍組織相比,新時期的外圍組織具有自己獨立的組織系統(tǒng),能在保證黨的政治領導下獨立自主地開展各項活動,以實現(xiàn)其組織宗旨和目標。在中國,新時期我們更多地用群團組織來稱呼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這是適應于中國共產黨政治地位的變化即執(zhí)政的需要而改變的,是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思想的運用與創(chuàng)新。群團組織是指與黨和政府聯(lián)系緊密、執(zhí)行一定政治任務的群眾性政治組織,用學理的觀點審視,黨的群團組織仍屬于黨的外圍組織的范疇。
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是群眾性政治組織,他們既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直接領導下成立或發(fā)展起來,貫徹和執(zhí)行黨的意志,與馬克思主義國家政權緊密聯(lián)系,也代表不同階層群眾的利益,要維護其所代表的那部分群眾的利益,實現(xiàn)他們的特定利益要求,具有角色和功能的雙層性。具體而言,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具有如下特性:
4)對于共塔架設線路,為了盡量降低雙極閉鎖概率,建議接地極線進行配置絕緣時,除了考慮操作過電壓水平,還應進行雷電過電壓校核。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對于±800 kV滇西北至廣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共塔架設段線路,推薦采用提高接地極線絕緣配置的反事故措施,建議將由操作過電壓水平確定的9片170 mm結構高度絕緣子提高到由雷電過電壓水平確定的15片170 mm結構高度絕緣子。
3.1 政治性
外圍組織是在黨的直接領導下建立或發(fā)展起來、接受黨的領導的政治組織,要履行黨所賦予的政治職能,帶頭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要支持黨的革命事業(y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要民主參與和監(jiān)督管理國家和社會的各項事務,同時外圍組織要在黨和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充分發(fā)揮黨的政治助手的作用,協(xié)調、化解社會矛盾。鄧小平曾指出:“黨是搞什么的?工會是搞什么的?共青團是搞什么的?婦聯(lián)是搞什么的?還不都是做政治工作的?政治工作是要做的,而且要好好地做?!保?]政治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最重要的屬性。
3.2 群眾性
外圍組織是群眾性政治組織,既是政治組織,也是群眾組織,群眾性是外圍組織除政治性外最重要的屬性,也是外圍組織要堅持和發(fā)展的屬性。外圍組織的群眾性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一是外圍組織聯(lián)系著廣大的人民群眾。外圍組織的成員基本上涵蓋了社會各階層、各界別的人民群眾,包括工人、青年、婦女、科技人員、工商業(yè)者、僑胞僑眷、文藝工作者等等,聯(lián)系群眾的范圍非常廣泛。二是工作方法的群眾化。外圍組織開展工作一般采用一些群眾易于接受的方法進行,如宣傳教育、示范引導等,通過群眾化的工作方法履行其為黨、為人民服務的各項職能,不帶有行政性和強制性。三是工作內容反映群眾需求。作為群眾自己的組織,外圍組織經常性地開展各種社會服務活動和各項公益活動,主要目的是滿足群眾需求,反映群眾呼聲,維護群眾利益。四是代表性。外圍組織是特定群眾的整體代表,建立在廣泛聯(lián)系群眾的基礎之上,代表著各階層、各種社會群體。
3.3 依附性
外圍組織具備社會團體的若干特征,是社會團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政黨外圍組織與普通的社會團體有極大的不同,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在組織上接受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其代表的利益服從于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整體利益,其政治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政黨的意志。他們依附于政黨而存在,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外圍組織的成立和發(fā)展是在黨的直接領導和支持下進行的,與政黨之間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可以說是具有“血緣”關系;第二,外圍組織被定位為黨和國家聯(lián)系廣大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作為黨的助手而存在的,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第三,從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的現(xiàn)狀來看,各外圍組織的職能基本上由國家規(guī)定,機構和編制由國家機構編制管理部門核定,工作人員參照公務員法進行管理。所以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是依附于黨和政府而存在的,不可能成為所謂的“純民間組織”。
為了加深對外圍組織的理解,更好地界定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有必要對社會組織、社會團體、人民團體、群眾團體甚至群團組織等概念作出辨析。在研究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無論是黨和國家的相關文件中,還是學術界的有關研究中,均沒有對人民團體、群眾團體、群團組織甚至社會團體之間界限進行明確的界定和劃分,沒有一個被絕大多數人廣為接受和認可的統(tǒng)一的使用標準和使用規(guī)范,對于這幾個概念的使用具有較大的隨意性,缺乏嚴謹性和科學性。為更好地界定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的內涵與外延,現(xiàn)對相關概念予以淺析。
4.1 社會團體
“社會團體”是一規(guī)范性較好的概念。我國社會團體是指由我國公民自愿組成的、為實現(xiàn)群體共同意愿、按照團體章程開展活動的各類非營利性社會組織[6]。社會團體是由公民在群體意愿基礎上自愿組成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社會組織。為了規(guī)范社會團體的管理與運行,我國于1998年制訂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并于2016年1月進行了修訂。按照《社會團體管理規(guī)定》,我國社會團體的成立必須按照《社會團體管理規(guī)定》進行登記。由此也可以看出,社會團體是一個規(guī)范性較好的概念。《社會團體管理規(guī)定》同時指出,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人民團體及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核定、并經國務院批準免于登記的團體不在規(guī)定登記范圍之列。也就是說,作為社會團體,人民團體等可以不進行登記。由此可見,社會團體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理解,狹義的社會團體僅指按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進行了登記的團體,廣義的社會團體包括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列舉的不需要登記的團體和需要登記的團體。由是觀之,“社會團體”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
4.2 人民團體
上文已經提到,《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有關于人民團體的規(guī)定,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人民團體”可以不進行社會團體登記,這是我國法律法規(guī)中最高層級的規(guī)范性文件對“人民團體”的表述,這也說明了我國“人民團體”一詞雖然不如“社會團體”一詞規(guī)范,但總的來說是一種規(guī)范性稱謂,是具有法律意義的概念?!吨袊嗣裾螀f(xié)商會議章程》明確了人民團體是政協(xié)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參加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團體均可稱之為人民團體。參加全國政協(xié)會議的人民團體有全國總工會、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全國婦聯(lián)、全國青聯(lián)、全國工商聯(lián)、中國科協(xié)、全國臺聯(lián)、全國僑聯(lián)。所以,根據中國政治的實際來看,人民團體是社會團體的組成部分,是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社會團體。
4.3 群眾團體
“群眾團體”主要是歷史延續(xù)下來的稱謂或習慣叫法,沒有法律意義。從廣義來看,一切由群眾組成的團體都可稱為群眾團體,但在中國的政治語境中,群眾團體特指影響廣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政治性群眾團體。筆者認為,在由機構編制部門直接管理機構編制的社會團體中,除前述所稱的人民團體外,其他團體均可稱為群眾團體,因此我國的群眾團體包括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等。群眾團體也隸屬于社會團體,是社會團體的重要組成部分[7]。
此外,還有一個經常用到的概念“群團組織”?!叭簣F組織”的規(guī)范性較“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更差,完全是歷史的習慣。在我國,群團組織也是一個特定的稱謂,它不是指普通的群眾組織,特指各類人民群眾團體組織,是政治性的群眾組織。筆者認為,前述的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就統(tǒng)稱為群團組織。本文所指的外圍組織,從外延來看,與群團組織更為接近,是社會團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內涵來看,群團組織強調的是這些組織的群眾性、社會性,可以說是政治性群眾組織,雖然實質上他們與政黨之間保持有密切的聯(lián)系,甚至依附于政黨,但稱謂上并沒有顯示出來。外圍組織強調的是其與政黨的關系,是與馬克思主義政黨有密切聯(lián)系、為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政黨目標而經常性地協(xié)助黨開展各項工作的組織,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外圍組織,是群眾性政治組織。群團組織首先強調它的群眾性,再暗指其政治性,外圍組織首先強調其政治性,再指明其群眾性,他們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4.4 社會組織
近年來,“社會組織”一詞經常出現(xiàn)在黨和政府的各類文件之中。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到了社會組織的概念,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都有關于社會組織的說明,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社會組織的建設和發(fā)展更是引起了各方關注。在我國,社會組織又稱民間組織,與國際上的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等概念類似,指具有民間性、志愿性、獨立性等特征的各種組織形式。在我國,社會組織由社會團體、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yè)單位三部分構成。作為社會團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是一類特殊的社會組織。
在新時期,我們還能不能以外圍組織稱呼工青婦組織及其他一些群眾團體呢?就政黨的政治功能而言,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了掌握政權并長期執(zhí)政的黨,黨的存在具有了合法性,作為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及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中國共產黨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奮斗,因此,新時期我們不宜再以“外圍組織”指稱各種群眾性社會團體,相應地我們將其稱之為“群團組織”。但在涉及到政黨社會功能及組織網絡等問題的研究時,現(xiàn)在還是有許多學者將工青婦等組織統(tǒng)稱為黨的外圍組織。在政黨政治研究中,“核心——外圍”始終是一組經常使用到的概念,將工人組織、青年組織、婦女組織等視為政黨的外圍組織,通過加強教育、領導等方式充分發(fā)揮其鞏固政黨影響、聯(lián)系群眾的作用也是世界各國政黨政治中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中國工會、青年團、婦聯(lián)等群眾團體在其成立之時起就與中國共產黨保持有密切關系,他們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就黨史國情的現(xiàn)實來看,將工青婦等群眾團體視為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是具有政治邏輯和歷史依據的,當然我們也要看到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國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及現(xiàn)實任務的改變,政黨外圍組織的形式和功能一直處在演化當中。因此,本人認為,在政治語言如各級政府文件及黨的報告中我們不宜用外圍組織指稱各類群團組織,但在學術研究中,因研究的需要,我們可以將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稱為黨的外圍組織。
不管如何稱謂,無論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外圍組織于政黨、國家和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都是我們黨聯(lián)系群眾、擴大黨的影響的有效組織形式。雖然新時期,在各種政治語言中我們不宜再以外圍組織的概念稱呼各類群眾團體,但群團組織作為外圍組織,仍是我們黨聯(lián)系群眾、整合社會的重要組織形式,對于我們黨提高執(zhí)政基礎、鞏固執(zhí)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在我國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時期、各領域存在諸多問題的背景下研究馬克思主義政黨外圍組織是十分必要的。和平背景下研究黨的外圍組織,是希望黨能更好地組織好、運用好各種群團組織,發(fā)揮群團組織擴大黨的影響及聯(lián)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建設社會主義國家。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51.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5.
[3]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24.
[4]肖鐵肩,徐艷紅.共產主義者同盟外圍組織探析[J].理論學刊,2014(11):4-9.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5.
[6]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民間組織服務中心.http://mjzx.mca.gov.cn/ article/zcfg/201304/20130400437175.shtml.
[7]隋云鵬.社會團體、人民團體、群眾團體的區(qū)別及聯(lián)系[EB/OL].http://www.scopsr.gov.cn/bbyw/dfjgbzxxkd /201001/t20100123_148287.html.
責任編輯 劉宏蘭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4.002
D053
A
1004-0544(2017)04-0012-05
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資助項目(XSP17YBZZ025);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資助項目(XSP YBZZ015);衡陽市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016B(Ⅰ)003〕;湖南工學院博士科研啟動經費資助項目(HQ15004)。
徐艷紅(1983-),女,湖南益陽人,法學博士,湖南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肖鐵肩(1947-),男,湖南漣源人,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