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就知道有一套裝幀精美、制作精良的《自然趣玩屋》叢書問世,當我知道這套叢書是由上海自然博物館顧潔燕、徐蕾領銜的專業(yè)團隊創(chuàng)作,并且是由上海教育出版社編輯芮東莉責編時,我對這套書已有相當?shù)拈喿x期待。承上海自然博物館相贈一套,但拿到手還未仔細翻閱就被朋友借去,且至今未還。現(xiàn)這套書已進入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推薦的書評名單,作者邀我為這套叢書做一評論,知我手邊無書又快遞來一套。為做書評當然要看得仔細一點,于是假期中的兩天就在閱讀中度過了。
先說說讀后的第一感覺。有位專家在這套書的發(fā)布會上說過,這套書從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縮微版的自然博物館,瀏覽后感覺此言不虛。這套書共30本,知識點涉及了動物學、植物學、古生物學、天體宇宙學、海洋地質學、人類學等,盡管涉及面寬但都圍繞生命起源及其演化而展開,這和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特色極為吻合。上海自然博物館開館只有2年,但已經(jīng)以專業(yè)一流、展教一流、服務一流聞達于業(yè)內(nèi)外。在看這套書時,我往往會和館里的展示內(nèi)容對應起來,確實有內(nèi)容和敘事方式上的內(nèi)在相關性。但是這套叢書絕不是搬來之作,從內(nèi)容選取到表現(xiàn)方式、結構設計乃至話語體系都有其全新的設計。
其實也正是由于和自然博物館展示主題的接近性,這才避免了我擔心的這套少兒科普讀物與《十萬個為什么》(以下簡稱《十萬》)的雷同。前些年問世的第六版《十萬》代表了中國少兒原創(chuàng)科普的高峰,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某種范式,以致以后的少兒科普不受到《十萬》的影響很難。但《自然趣玩屋》做到了。這個做到就是不走百科全書式的路子,僅選取一點,如就以生命的起源及其演化為綱講好故事,而這個恰是最能激發(fā)許多少兒興趣的部分。
選題明確當然至關重要,但如何呈現(xiàn)或許更為關鍵。從讀者的角度,這套叢書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大量的手工繪圖和插圖。在美圖泛濫的時代,看到這些用筆細膩、刻畫精到的手工繪圖立刻會想到藝術品。對插圖的美好回憶來自年少時讀的《海底兩萬里》,書中有一些配合內(nèi)容的木刻畫,如摩爾船長在水下看到張牙舞爪的章魚的插圖版畫,這些畫面曾讓一個懵懂少年萌發(fā)過要從事水下考古的夢想。我想許多孩子都會首先被書中這些繪圖吸引住,然后才去看文字。
圖1 《自然趣玩屋》(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
這套書文字的表達是時尚而引人入勝的,我在瀏覽時會不時因作者趣意盎然的文字而從內(nèi)心為之點贊,如書中對手的表述:在哺乳動物中,人類的雙手是最精巧靈活的。無論是能與其他手指接觸的拇指,還是紋路千差萬別的掌紋和指紋,手的每一部分都隱藏著一個進化密碼。對恐龍滅絕的表述:中生代陸生霸主恐龍怎么在6500萬年前就突然集體消失了呢?有些科學家認為這都是星星在搗蛋!這些調皮的星星叫小行星,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碎石塊。它們就像行星一樣,圍著太陽轉,但有時也會撞擊到地球上。激動的它們想用火球和分裂術作為見面禮,毫無準備的恐龍也許就被這股熱情給“征服”了。關于巖石:你見過像五花肉一樣的石頭嗎?你知道哪種石頭可以浮在水面嗎?你相信巖石也有變身術嗎?很高興你愿意打開這本書,這至少說明你不是一個頑固不化的人,正如巖石的世界也并非大家認為的那樣灰暗生硬。
除了繪圖、文字是亮點外,整套書的結構設計非常用心,不是灌輸知識給你答案的過程,而是啟發(fā)、誘導小讀者自己進入并獲取答案的過程。其在設計上的一大特點是處處留白,讓小讀者自己去想象,去填充,而且書中還留有很多需要小朋友動手做的小制作的設計,包括游戲的設計。可以說作者把想傳遞的每一個知識點的獲取過程都精心設計成有趣的游戲過程,而且這些過程都可以線上傳遞到自然博物館。這些用心的設計為小讀者提供了走近科學王國的更多通道和空間。
上面提到,這套書的選題和上海自然博物館展示的生命起源和奧秘的主題,以及該館自主開發(fā)設計的一系列啟發(fā)引導青少年熱愛科學、逐步走近科學探究之門的活動有關。譬如,葉子、種子、荷葉、昆蟲、蝴蝶、蛛網(wǎng)、鳥巢、發(fā)光動物等大家耳熟能詳、看似非常簡單的物種和生物學現(xiàn)象中蘊含著許許多多值得探究和認知的東西,一層層剖解這些認知的形成過程不僅還原了科學知識,更能激發(fā)小朋友探求未知的興趣。同樣,巖石變遷、地球圈層、恐龍滅絕、珊瑚島培育、外來物種、生命奧秘、宇宙奧秘等中、宏觀尺度的自然現(xiàn)象也是青少年非常感興趣的,對這些現(xiàn)象的解釋也有助于孩子逐步建立演化觀、生態(tài)觀和宇宙觀。由此我對這套書的整體評價非??隙ǎ核_實起到了把自然博物館搬到每個愛科學、愿意走近科學的小朋友及其家長的手上的效果。由于其注重視覺直觀性、寓學于玩,讓每一個小讀者成為科學發(fā)現(xiàn)過程的參與者的特色,這套書很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少兒科普圖書中占有一席之地。
也因為愛之過甚,我拿在手上反復看、琢磨,覺得本書還是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
一是還可以在知識介紹的基礎上適當做些引向未知的延伸。我理解這是一套以激發(fā)小朋友自然探索為目的編寫的叢書,既然是以科學探索為終極目的,那就希望讓小讀者通過閱讀和動手不僅能大概了解某個科學發(fā)現(xiàn)(知識點)的形成過程,還能導引未來的科學探索者能圍繞這個科學發(fā)現(xiàn)再做一點延伸。如本套叢書圍繞昆蟲、蜘蛛、發(fā)光動物、變形蝴蝶等都介紹了不少有趣的知識點及其認知過程(也是科學探索過程),但如能再適當(一段話就可以)延伸到這些物種和人類的關系,譬如有些在仿生學、生態(tài)學上的意義,典型的如蜘蛛和蠶經(jīng)過上億年的演化,形成了非常精妙的紡絲技術,可以在常溫常壓下低耗地紡出力學性能優(yōu)異的動物絲。尤其是蜘蛛絲,其韌性超過任何一種合成纖維。國內(nèi)外學者十多年前就在以蜘蛛和蠶為師,開展仿生制備人造蜘蛛絲的研究。這些物種和人類的關系現(xiàn)在書中都有涉及,但如能在這方面再強化一點,則會起到激勵小讀者今后朝這方面努力的啟示作用。畢竟這套書的讀者對象是6~15歲的少年,而15歲已經(jīng)是初三的學生了,從知識點來講,適當延伸講一點這方面的知識可能會激發(fā)這些孩子觀察身邊物種的興趣。同樣,地球圈層、珊瑚島、甲蟲等的生存狀態(tài)都與氣候變暖有關,適當引入有關氣候變化的內(nèi)容有助于未來的自然奧秘探索者關心人和自然界的關系。
二是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可接受性上還可改進。這套書的讀者對象是6~15歲的少兒(及其家長),跨度是比較大的。但平心而論,這套書對大多數(shù)6~10歲的孩子來講是偏深的,而對14~15歲的孩子又覺得稍微淺了。當然我理解編者的意思是想這套書能陪伴孩子整個成長期,這樣考慮自然是站得住腳的。但也希望再版時能考慮更精準地應對不同年齡段讀者的可接受性的問題。
三是在科學概念的表述上,連貫性有待提升?;蛟S是因為篇幅和體例的限制,本叢書中有幾本在科學概念的表述上有明顯的跳躍和不連貫。如《生命的密碼》一書中的第二小節(jié)由基因特工隊馬上就跳到轉基因,之間沒有過渡,顯得有些突兀,而后面堿基配對和密碼子的游戲又稍有難度。對此我的一個建議是,這套叢書再版時可以增加相關知識點的背景文字、圖片的鏈接和自然博物館相關內(nèi)容的視頻鏈接,這些鏈接二維碼嵌在書的相關章節(jié),既方便了讀者,也增加了內(nèi)容,也可部分解決上面提到的因篇幅限制有些內(nèi)容表述上的不連貫問題。
瑕不掩瑜,我理解這套書實際上是在和游戲機、動畫片爭奪孩子。6~15歲的孩子正是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求知欲最旺盛的階段,如能在這個時段多一點類似《自然趣玩屋》這樣的好玩有趣的科普類讀物,在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家長最需要的時候及時送到,那或許能為扭轉一些科學家擔憂的現(xiàn)在愿意報考科學、以科學探索為業(yè)的孩子越來越少的社會現(xiàn)實提供一點幫助。也正因為這樣,我對這套叢書的作者、編者、出版者懷有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