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課堂實錄(節(jié)選)
科 目 語 文
執(zhí)教者馬 骉/上海市虹口區(qū)教師進修學院原院長、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
點評者錢夢龍/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
教學說明
本教案為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在學生研讀課文的基礎上,交流網(wǎng)上下載的有關《藥》寫作背景的資料,并在文中找出有關隱含時代背景的語句,理清文章的雙線結構,熟悉小說的時代背景。課后布置了作業(yè),要求學生閱讀小說第三部分,提二至三個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并上交書面作業(yè)。第三課時準備如下安排:請學生再讀課文第一、二、四部分,提出一至二個有討論價值的問題,收集問題后選擇二至三個在課堂上討論。
師:按照上節(jié)課的要求,每個同學要在熟讀課文第三部分的基礎上,提出兩到三個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很高興的是大家昨天都按時完成了。昨夜我花了不少時間仔細研讀了大家提出的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數(shù)量多,質量也不錯,尤其是提到了我非常期望的幾個極有水準的問題,害我興奮得夜不成寐。
(學生笑)
師:接下來,我簡單評析一下大家提出的問題。我共收到全班42個同學的問題158個,平均每個同學提問3.76個。其中提問最多的是郭瑾同學,共提了8個,更可貴的是質量也屬上乘。不過我以為問題提得最有質量的是龔偉同學,他提的三個問題可以作為我們今天學習、討論的主要議題。
點評:
能提問題,尤其能提有質量的問題,是學習有研讀、有思考和有效果的表現(xiàn)。當然前提是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考慮到有指向的研讀,有指導的思考、有充分的時間研讀和思考。給指導、給時間和給機會是產(chǎn)生有質量問題的條件。同時對學生原生態(tài)問題的處理,馬老師顯得專業(yè)又純熟,在仔細研讀每位學生問題的基礎上,對特別有熱情和有質量的問題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并十分巧妙地將龔同學的問題作為學習的主要議題,既尊重了個體,也激發(fā)了群體,學生們思考和提問的積極性及深刻性也會日漸成形。所以問題的提出,尤其是有質量的問題的提出,關鍵還是取決于教師正確的教學理念和專業(yè)的教學技能。
師:(教師用PPT展示龔偉同學的三個問題)
1.作者為什么要把“議藥”安排在茶館里?
2.文中有三人說夏瑜“瘋了”,為什么作者要安排他們三個人說夏瑜“瘋了”?這樣安排對刻畫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3.康大叔在文中說了八次“包好”,他是否真的相信“人血饅頭”能治癆?。?/p>
師:(走到龔偉面前)向你祝賀,也感謝你的問題。
1.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三部分
討論龔偉同學提出的三個問題。(其他同學及老師提出的問題有序地穿插在這三個大問題之中)
點評:
問題與教學結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馬老師的設計是個很好的答案?!叭齻€主問題”是教學結構中的“主干”,“其他同學與老師的問題”是“枝干”,它們之間有主次之別,更有內在關聯(lián),主次問題的有機聯(lián)系形成了體現(xiàn)教學結構的“問題樹”,這樣教學結構會顯得嚴密又有生成的空間,學生的主體性也會充分體現(xiàn)。另外在主張學生是學習主體的今天,教師有沒有提問的權力?問題在什么時候拋出,怎樣與學生的問題形成互補,也是很有講究的。
2.討論問題
(1)討論問題“作者為什么要把‘議藥’安排在茶館里?”
師:對于“作者為什么要把‘議藥’安排在茶館里?”這個問題除了龔偉同學提出外,另有八位同學也提到這個問題??梢娺@是個共性問題。
師:既然有這么多同學提了這個問題,我們就有必要來做討論,而且我覺得這是個基礎性的問題,它對我們確定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很有幫助。
生:茶館是眾人聚集的地方,是社會的一個窗口。
生:茶館也是人們交流信息發(fā)布各種新聞的場所。
師:這是個怎樣檔次的茶館?從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學生帶著問題看書)
生:這個茶館是個下等茶館,這是由去的茶客的身份和層次決定的。這里的茶客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百姓。
生:主體應該是華老栓。
生:應該還包括花白胡子、駝背五少爺、二十幾歲的人等。
生:應該是以華老栓為代表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百姓群體。
師:越說越明,我也覺得應該是以華老栓為代表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百姓群體。
師: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明確了這篇小說作者主要是要反映“群眾的愚昧”,可見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應該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百姓群體。
(2)討論問題“文中有三人說夏瑜‘瘋了’,為什么作者要安排他們三個人說夏瑜‘瘋了’?這樣安排對刻畫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師:我非常欣喜的是以龔偉同學為代表的幾個同學提到了關于有三個人說“瘋了”的問題。我原以為大家不太可能思考得這么深,我低估了大家的實力。
師:這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也是個有難度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分析、交流,好在我們有不少同學提的問題對解決這個問題起了設置階梯的作用,有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由駱一正同學提的問題——“夏瑜挨了阿義的打為什么還說‘阿義可憐’”。
生:(學生閱讀課文的相關段落后發(fā)表意見)
點評:
問題來自學習材料,答案也要到材料中找,這種做法值得學習。
生:夏瑜覺得阿義也是下層民眾,他不懂革命。
生:夏瑜以為阿義不懂他的革命是為了解放像阿義一樣的勞苦民眾,還要打他,搜他的東西,說阿義可憐是因為阿義的愚昧落后。
生:他們在嘲笑夏瑜的可憐。
師:夏瑜為什么被抓起來,關進去了呢?
生:夏瑜犯了造反的罪,造反是要殺頭的,而夏瑜還要勸阿義造反,課文中就有康大叔的轉述:“這小東西也真不成東西!關在牢里,還要勸牢頭造反?!?/p>
師:關于這句話,我要補充幾句,當時夏瑜的革命叫什么?這次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取得成功了沒有?
生: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目的是要推翻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上×?,所以夏瑜被抓起來了。
師:這個背景材料的了解對我們理解課文很有幫助。我們再回到剛才的問題上來。
生:一個要被殺頭的人還去可憐別人,在他們眼里是瘋了。
師:你們的分析能緊扣課文語言,很有說服力。不過我有一個疑問,為什么“花白胡子”“二十多歲人”說“瘋了”的時候作者都用了“恍然大悟”“恍然大悟似的”這樣的詞語?
生:我看這三個人其實都沒能聽懂夏瑜的話,我們剛才的分析是我們的理解,并不是他們的理解。
生:“恍然大悟”只是裝的,這更說明這些下層民眾的愚昧落后。只是這“二十多歲的人”落后到無藥可救的地步,還“恍然大悟似的”,真可悲。
師:“不幸”被你言中,我也覺得他們沒有聽懂,這就更有力地表現(xiàn)了小說的主題,你對“二十多歲的人”的分析更為細致獨到。接下去我有兩個問題請教同學們。
(老師展示自己提的兩個問題)
師:作者為什么要選“花白胡子”“駝背五少爺”“二十多歲的人”說“瘋了”?
為什么前兩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后者只說“二十多歲的人”?
生:我發(fā)現(xiàn)這三個人應該是三個不同年齡段人的代表,“花白胡子”是老人,“駝背五少爺”應該是中年人,“二十多歲的人”是青年人。
生:這三人代表著老中青三個年齡段,也就代表著當時整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百姓群體。這就說明作者要強調當時民眾愚昧落后的范圍之廣。
師:你真是視野開闊,思考也深入。那么我提的第二個問題又該怎樣解答呢?這確實是個有難度的問題。需要我們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做充分的交流。
(學生認真研讀課文相關段落)
點評:
小組交流合作學習的必要性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有十分巧妙的體現(xiàn)。為什么要小組合作學習?一種是在個體思考遭遇困難無法突破時,一種是對有難度的問題有充分的思考后需要交流和分享,讓效果最大化并體悟合作的愉悅。
生:作者用“二十多歲的人”而不用借代是為了強調他的年輕。
師:大家也都是二十左右的年輕人,你們說年輕人的思想有什么特點?
生:二十左右的年輕人思想的特點是容易接受新思想,思維活躍。
師:而文中這位“二十多歲的人”的思想有何特點?
生:是個跟在別人后面瞎起哄的沒頭腦的人,他思想守舊落后。
生:我想魯迅對他不用借代是有用意的。這“二十多歲的人”的醒目的數(shù)字與落后愚昧的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師:分析入理,那這反差說明了什么呢?
生:那醒目的數(shù)字警示人們:年輕人是社會的希望,連年輕人都這個樣子,這個社會沒希望了。
師:如果剛才作者選擇三個人說“瘋了”是為了說明病態(tài)社會中的民眾的愚昧落后的范圍之廣的話。那么作者特地將這醒目的“二十多歲的人”指出來,更是要說明當時民眾愚昧落后的程度之重之深。
師:我還有個問題,茶館里除了三個人說夏瑜“瘋了”外,還有誰說夏瑜“瘋了”?
生:(一時語塞)
生:沒有了。
生:真的沒有了。
師:難道茶館里只有三個茶客?在文中找找其他的茶客是怎樣反應的。
生:應該說很多的茶客都說“瘋了”,不,是全部茶客都說瘋了。
師:何以見得?
生:課文有這樣的句子——“聽著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滯,話也停頓了”。
師:這句話能說明什么?
生:“聽著的人的眼光”說明所有的茶客的眼光,都“忽然有些板滯”,話也不說了。說明都對夏瑜的“阿義可憐”一句表示不解和憤怒。
師:請問“板滯”什么意思?
生:(查詞典)
生:“板滯”就是指神情呆板。
生:這里應理解為眼光都停住了,一下子蒙了,反應不過來。
師:這里主要指所有的茶客聽了康大叔轉述夏瑜的“阿義可憐”一句都無法也不能理解,其實所有的茶客在心里都在說“瘋了”。那么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到“所有茶客”的反應呢?
點評:
好的教學并不停留于問題的解決,一定有一個在學生思維劇烈運動后的問題延伸和深入,這種問題的延伸和深入是極其珍貴的資源,用好了,課堂效益會成倍增加。
生:說明當時社會愚昧的人很多。
生:如果前三個的反應還是“點”的話,那么“所有的人”反應是“面”了。點面結合,更能說明小說的主題——“群眾的愚昧”。
師:剛才大家做了精彩的分析,能不能請幾位同學就這篇小說的人物形象、刻畫手段、主題思想作個小結?
生:小說第三部分通過對茶館“議藥”這一事件的描述,通過對以華老栓為代表的下層民眾群體的刻畫,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弊端,即民眾群體的麻木愚昧。
師:請允許我問最后一個問題——小說的題目《藥》有什么含義?
生:它首先指華老栓買來為兒子治病的“人血饅頭”。
生:魯迅先生覺得他所處的社會是個病態(tài)社會,幾乎所有的底層民眾都患有“愚昧綜合癥”,因此要給他們“吃藥”。
師:那魯迅先生為這個病態(tài)社會開了“良藥”了沒有?
生:我覺得魯迅先生的這篇小說就是拯救這個病態(tài)社會的一劑良藥。
師:不錯,是一個病態(tài)社會。魯迅先生用他犀利的筆鋒解剖了它,他用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熾熱社會良知向病態(tài)的社會、愚昧的民眾發(fā)出了吶喊。魯迅先生寫這篇小說的目的便是要喚醒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