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軍
老師,您偷窺了嗎?
□張芳軍
張芳寧攝
在校園里,常??吹揭坏廓毺氐娘L景——為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時常會有班主任悄悄地站在教室外窗邊,靜看教室里學生的千姿百態(tài)。這樣的行為,算得上是班主任的“偷窺”。
“偷窺”似乎成為許多班主任了解學情、管理學生的“殺手锏”。值得注意的是,“偷窺”之后,班主任的情緒變化和處理方式大不相同。成熟老練者,課后會不動聲色地將課堂上走神、開小差甚至影響其他同學的“壞家伙”叫出來提醒一下,或教訓一番;年輕氣盛者,下課鈴一響便沖進教室狂轟濫炸,指著“搗蛋者”的鼻子一陣責備;還有脾氣暴躁者,肝火大動,不該出手卻出手,弄得自己狼狽收場……
凡此種種,作為班主任似乎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作為班主任,應成為學生的“心靈導師”,應當更理性地看待學生的各種課堂行為,更人性地處理各類不良現象。班主任應該思考如何從“偷窺”中更多地了解學生,并衍生出更妙的教育策略,方為正道。
相信每位班主任都有這樣的經歷——前一刻在辦公室里還談笑風生,后一刻進入教室就變得勃然大怒。原因何在?因為他窺見了孩子們的表現?;蛞驅W生在課堂上表現不好,離心中的美好愿望相距甚遠,讓他感動失落;或因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與自己在備課中預想的差距太大,故而惱羞成怒。
情緒的如此巨變,從表面看,似乎是因為學生的表現不好。但往深處里想,卻是源于班主任心中不可觸及的標尺,對學生有過高的期待。同樣,許多時候,當我們無意或有意發(fā)現學生不良的課堂表現時,諸如他們東張西望、埋頭“苦干”、交頭接耳等,便會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即使犯錯的是成績優(yōu)異、表現良好的“優(yōu)等生”,也會怒目而視,瞪上幾眼;若是屢教不改的“壞孩子”,則下課之后,辦公室必然上演一場“暴風驟雨”。
“教之而不受,雖強告之無益?!痹囅耄斈莻€犯錯的孩子站在你的面前,早已手足無措,內心忐忑不安,神情慌里慌張,言語唯唯諾諾,他多么希望你能口下留情、網開一面,多么希望自己能有一次申辯或認錯的機會。然而,他看到的卻是班主任憤怒的眼神,甚至有些猙獰的面孔,一切美好的希望都消失了。孩子內心沒有了期冀,教育就無法產生奇跡。
蘇格拉底曾說:“在你發(fā)怒的時候,要緊閉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氣?!被蛟S你余怒未消之時,學生就已恐懼叢生,此時你的說教,還能指望有多大的效果嗎?
因此,班主任應該謹記“憤怒是魔鬼”這一至理名言。此時,最好的方式便是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繞開當前的怒氣,讓孩子自己反省,把言語權交給孩子,或是把“球”踢給學生。如果我們平和一下自己的心態(tài),調整一下自己的神態(tài),做一個有“城府”的班主任,效果會大不一樣。
筆者也有過“偷窺”失態(tài)的經歷,但事后反思,除了傷己傷人外于事無補。后來,我改變了策略。一次晚自習,我回辦公室一趟,返回教室時在教室后門處見班長和同桌談笑風生忘乎所以,周圍同學紛紛效仿。我出現時,教室立刻鴉雀無聲。我笑道:“大家表現得真好,多虧了班長做表率?!毕抡n后,那孩子便低頭到我跟前認錯。孩子犯錯后,最希望的是得到老師的原諒,奢求一次“赦免”,抓住了孩子這樣的心理,我們便可“退后一步天地寬”。可以原諒,可以“赦免”,但需要他用自己的方式為集體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如此一來,孩子對班主任感激涕零之后,大多會小心謹慎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履行自己的承諾。這時候,教育功效順利達成。
“存在即合理?!睂W生課堂走神、開小差,有其內因和外因——學習材料是艱澀還是充滿趣味?學習方式是單一還是豐富多樣?學生的學習動力是充沛還是不足?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學習狀態(tài)。而周圍同學所構建的學習場也會影響其他人參與學習的程度——周遭學伴的投入狀態(tài)、班主任對其關注的方式等等。
班主任駐足窗前的時候,不妨時間長一點,放眼寬一點,既關注學生的表現,也瞧瞧學習的內容,還可看看執(zhí)教者的課堂狀態(tài)和教學方式……如此一來,我們便能獲得更加全面的信息:孩子是長時間“出軌”還是偶爾“身不由己”?是大多數孩子都在胡鬧,還是個別孩子在搗蛋?是“害群之馬”,還是“我行我素”……做這樣一番分析比較之后,我們便能區(qū)別對待,根據不同情況謀劃對策,從而避免了不問青紅皂白對全體學生亂打一陣板子。
一次路過教室,我習慣性地駐足窗邊觀望一陣,發(fā)現一個平時挺踏實的孩子卻一直開小差。下課后,我問他原因。他說,數學老師請假了,這位臨時代課的老師講的課他聽不懂。我馬上給他出了主意——敏而好學,不恥“上問”。后來,他居然把這句話變成了咱們班同學的口頭禪。看來,“偷窺”之后班主任需要審時度勢,方可達到教育之目的。
作為班主任,我常常像一個“捉虱子”的人,總能以敏銳的眼光捕捉到孩子身上的問題,卻恰恰忽略了孩子的“性本善”——渴望被諒解、寬容,期待得到肯定和贊美。教師“偷窺”,難免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騙。“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要求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如果對孩子后續(xù)的習慣有好處,即使是狡辯,我們也不妨相信,只要“善意的謊言”能促進其生命的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生中最深切的稟質,乃是被人賞識的渴望。”一個具有正常思維的人,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希望別人關注他最閃亮的一面,忽略他的瑕疵。
一個小偷因為林清玄的贊美而決心改頭換面,最后成為臺灣當地有名的企業(yè)老板;調皮搗蛋的羅爾斯因為皮爾·保羅校長說的一句“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一定會是紐約州的州長”的贊美而洗心革面,成就了自己的夢想……這些充滿溫情的故事啟示我們,當教育找不到更好的辦法時,欣賞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筆者曾經“窺見”班里有一個小女孩在英語課上畫畫,與她談話之后,我拿起她的畫順口說了一句“想不到你有畫畫的天賦”。沒想到后來,這孩子經常將自己的畫拿來我看,作為外行的我總是胡亂贊美一番,而她卻將畫畫當成了自己的興趣,后來多次在比賽中獲獎。如果沒有當初我的“胡言亂語”,或許這孩子的童年便少了一些光亮的色彩,少了些前行的動力。
班主任想做“警察”的心態(tài)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學生會拼命地掙脫束縛,只有給予學生們信任和尊重,才會教學相長。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東辰二小)
(責任編輯 陳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