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敏
〔關鍵詞〕初中男生;哭泣;個案輔導
一、案例描述
小清,獨生子,13歲,初中一年級新生,中等個子,偏瘦。第一次見面,是在我監(jiān)考時。他穿著草黃色的外套,人長得很精神。他一直低著頭答卷子,沒有抬起頭看我。
主訴:最近一個多月一直做同一個夢,夢里一個人在漆黑的房間里,躺在床上發(fā)呆,心里很害怕,害怕到蓋上被子、蒙起頭。最近經???,而且總感覺頭疼,平均一天哭3~4次,聽到稍微悲傷的音樂會哭,后來風吹到眼睛里面也會流淚。哭的時候自己想控制,但是控制不住。小時候(3~4歲)家里因為開麻將場,被警察查,鄰居也不幫我們家,還排擠我們,自己當時很恨他們,甚至想殺了他們(警察和鄰居)。從那時開始,心里充滿仇恨。上小學后,有些同學知道我家里的情況,會嘲笑、欺負我。老師也知道,但是管不了。當時我覺得生活很黑暗,心里面特別恨。我沒有反抗,因為不想惹事。四年級自己鼓起勇氣反抗了一次,還是沒有任何改變。五年級我生病發(fā)燒,從那時開始哭泣。爸媽為了能讓我在這里學習,現在每天上下班路途很遠、很辛苦,我也不想給他們添麻煩。我想在學校好好的,但是不行。最近心情不好,不想在教室里面待著,不喜歡現在的班級,覺得很壓抑。
班主任:小清很聰明,但是上課愛分神,習慣獨處,總會莫名其妙地哭,讓人沒法和他交流。剛開學表現很好,但有一次課上分神,老師用眼神示意了他一下,他就開始哭。之后經??奁絹碓絿乐?。因為他經??薜牧晳T,總會有個別同學故意“逗他玩”?,F在根本上不了課,不進教室,成績也迅速下降。
二、案例分析
(一)診斷
1.小清伴有頭疼、睡眠不好等軀體問題,經醫(yī)院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
2.根據郭念鋒教授病與非病三原則:
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統(tǒng)一性原則。小清哭起初是因為發(fā)燒住院,后來產生低落情緒的原因有:悲傷的音樂、風、老師課堂上眼神的關注、同學的特殊對待;表面上,情緒性質和強度與現實處境不太相符合,但是有其特殊經歷和性格原因。
心理活動的內在協(xié)調性原則。小清自知力完整,主動求助,心理活動協(xié)調。
人格的相對穩(wěn)定性原則。人格相對穩(wěn)定,無邏輯思維混亂,無感知覺異常,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心理狀態(tài)正常,可排除精神病性障礙。
3.小清的內心沖突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想要控制不哭,但是控制不住;想要父母陪在身邊,但又怕給父母添麻煩;新學期想和老師、同學正常交往,又怕他人瞧不起自己。這些基本屬于常形沖突,暫可排除神經癥性問題,但要警惕其轉向神經癥。
4.小清的不良情緒已經出現泛化,多種情境和事物都 會導致哭泣。
5.小清的主導癥狀是焦慮和抑郁,從小學畢業(yè)后暑假八月份開始到新初一開學十月份,持續(xù)兩個月;伴有睡眠問題,社會功能受到較大影響,不愿走進學校和班級,不主動與同學交流。
6.根據以上依據:診斷為嚴重心理問題,伴有輕度抑郁癥狀,需及時干預,有轉重的傾向。
7.與心境障礙的抑郁發(fā)作鑒別:心境障礙的抑郁發(fā)作,有持續(xù)的情緒低落、思維緩慢、語言動作減少或遲緩等癥狀。雖然小清表現出長時間心情低落、興趣減退、總是哭泣,且人際交往回避,但是其思維清晰,語言動作未見減少,沒有自殺觀念。伴有睡眠問題(做夢),但并不失眠、早醒,體重無明顯增減。因而可以排除心境障礙的抑郁發(fā)作。
(二)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
13歲屬于青春早期,認知和情感飛速發(fā)展,由于生理成熟與心理滯后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識覺醒等因素的影響,情緒不穩(wěn)定。
2.心理原因
童年的家庭事件對其影響較大,內心充滿仇恨,沒有安全感;小學長期處于被欺負狀態(tài),長期壓抑自我,內心充滿無助感,較為自卑,自我防御機制較強。升入初中后對新環(huán)境被動適應,情緒波動較大。其心理極為敏感脆弱,內心充滿矛盾的情感與想法。
3.社會原因
家庭原因:母親多愁善感、易哭的性格,對小清影響較大,潛移默化中小清模仿學習了母親表達情緒的方法——哭泣。父親嚴厲的教養(yǎng)方式,培養(yǎng)了小清強烈的責任意識,但是忽略了小清內心的實際承受能力,導致其缺乏關愛,形成了較強的無助感和自罪自責的思維邏輯。
學校方面:學校對于小清來說是一個陌生環(huán)境,適應校園生活本身存在一定難度。另外,小清所在班級是走讀班,生源較復雜,學生素質層次不一,開學初班級中同學矛盾較多。對于有校園欺負經歷的小清來說,很容易聯想到以前的事情,并產生相應的情緒體驗。
社會支持:小清是獨生子,在家無人傾聽其內心想法。父母早出晚歸,工作很辛苦,小清選擇自己承受各種壓力。由于對老師和同學心存畏懼,使其在新環(huán)境中適應不良。
三、輔導過程
1. 關注細節(jié),及時共情
小清是個極為敏感脆弱的孩子,首次咨詢他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哭,邊哭邊訴說著自己的經歷。他說自己不喜歡風和光,于是我關上了所有的窗戶,也拉起了所有窗簾。他表示這樣會感覺安全一點。對于小清這樣的案例,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及時共情,給予其關心、理解。
在談到小學生活時,小清說:“上小學后有的同學知道我家里的情況,就經常欺負我、嘲笑我?!保ㄇ榫w開始激動)
“是啊,本來家里的事情也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作為同學,他們不僅沒有幫助你,還欺負你,這讓人太傷心了。他們欺負你,會動手嗎?”我表情關切,身體前傾。
“會!他們會打我,很厲害!”小清低下頭,鼻子發(fā)紅。
“老師和爸爸媽媽呢?沒有人幫助你嗎?”
“老師也管不了,爸爸媽媽工作忙,我說了之后,他們總是讓我在學校少惹事。都是我一個人承受,沒有人幫我!”兩行淚默默劃過他的臉頰。
“一個小學生,在學校承受那么多——同學的欺負,老師的忽視,而且沒有人幫助你,全部一個人承受,真是太不容易了,你當時心里得多傷心難過??!”
小清痛哭。
2. 情緒宣泄
小清因為性格原因,容易產生消極情緒,長期消極情緒體驗的堆積,沒有釋放,導致其與人交往困難,長此以往,惡性循環(huán)。咨詢中,小清話語較多,急切地需要宣泄情緒。但缺乏情緒釋放的途徑和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流眼淚。他說自己也想控制,但是控制不了。也會有很生氣的時候,想敲東西。
我說:“想撕紙嗎?”
小清:“想!”
我:“那你以后到老師這里來,在這里你可以盡情地撕?!?/p>
他搖頭。
我:“為什么?”
小清:“撕完放在哪里呢?”
我:“可以扔在地上?!?/p>
小清:“這么好的地方,我不舍得扔?!?/p>
聽完他的回答,我感覺很心疼。他太懂事,內心裝了太多和他年齡不相符合的東西。每當我表示他很懂事、很不容易的時候,他哭得最傷心。我意識到,咨詢中應該讓他充分宣泄心中的情緒、表達內心的想法。我與他探討了幾種情緒宣泄的方法:寫日記,記錄心情;撕廢紙;做大量體育運動;去空曠的地方大喊;適當地流眼淚。
3. 行為消退
小清目前的主要困擾是“控制不住地哭”,因此我們需要消退的目標行為就是哭。我與小清商定了行為消退的幾個方法:
(1)自我暗示。通過自我暗示的方法,漸漸改變其認知及情感態(tài)度。如:暗示自己悲傷的音樂也很好聽,要好好欣賞;我的眼睛不怕風吹;我可以控制自己不流淚。
(2)轉移注意力。每次要哭的時候,有意識地轉移注意力,不去想讓自己傷心、難過的事情,如換個地方,換個話題。
(3)控制哭的時間、地點。以前小清每次哭持續(xù)的時間大約在15~20分鐘,每天3~4次,我們約定這一周努力將時間減為10分鐘,每天哭兩次。
(4)自我懲罰。每當自己難以控制地哭或想哭時,適當地給自己懲罰,如捏一下自己的手,感覺到疼就可以了,轉移注意力。
4. 尋找社會支持
我將小清的情況委婉地與班主任交流了一下,班主任十分配合,她表示會注意特別保護小清的自尊和安全,悄悄關注他,不正面關注,以免給小清帶來心理負擔。
通過班主任,我邀請到了小清的父母,針對小清的父母做了兩次咨詢。我將小清的情況告知了小清的父母,期望引起他們的重視,得到他們的支持。小清的父母聽到兒子的情況后很震驚,表示不敢相信。咨詢中,父親透露自己前幾年有過抑郁癥,這讓我更加擔憂小清。同時,父親表示能夠理解小清。父母親都表示會改變自己原來的看法和態(tài)度,重新認識小清,全力幫助小清找回快樂。
此后,父母經常帶著小清出去做戶外活動,轉移其注意力,感受生活的美好;并且?guī)椭∏逭业酵陼r的好朋友,鼓勵其積極與人交往,逐漸鍛煉其人際交往能力;帶小清做全面身體檢查,排除身體原因,解除小清的顧慮;父親將自己曾經的經歷講述給小清,鼓勵他走出目前的困境。
四、資源拓展
經過班主任、小清父母以及我將近兩個月的努力,小清漸漸找回了屬于自己的快樂,慢慢遠離了眼淚,逐漸成為一個陽光大氣的男孩兒。
在中小學為學生做心理咨詢時,應盡可能取得家長的支持,因為孩子的問題多來自家庭,同時父母也是孩子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取得家長的支持,有助于咨詢更加順利地進行。當然,還要注意保護學生的隱私。
在遇到有特殊性格特征的來訪學生時,咨詢師不妨多關注學生的童年生活經歷,不要被眼前的問題、癥狀所牽絆,盡量去尋找問題背后的原因,往往會有意外收獲。童年生活經歷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人們童年的心理環(huán)境,對人一生的性格、人格都有巨大影響。
在對來訪學生進行診斷時,難免會出現邊緣性心理問題,使咨詢師難以診斷,這時候咨詢師應慎重診斷,并且根據自己實際能力進行接診,如有需要可以積極尋求同行或導師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6.
[2] 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6.
[3] 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二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6.
[4] 許又新. 神經癥[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68-76.
[5] 傅安球. 實用心理異常診斷矯治手冊(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上海,200234)
編輯/張 帆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