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要求,解決問題教學要注重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應用價值,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養(yǎng)成主動探究、自覺檢驗、自我反思的習慣和意識,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關鍵詞:解決問題;課堂;策略
在以往的解決問題教學中,教師根據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用文字、語言、圖形敘述出數量之間的關系,運用運算求出未知數量。然而現在的解決問題的教學內容題材選擇更加開放,信息資源更加豐富,表達形式更加生動活潑。
那么我們一線教師如何從傳統(tǒng)的教學轉變到新課程下的解決問題教學,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怎樣準確把握?如何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 問題呈現
問題呈現要聯系生活,帶有趣味性,并且要生動形象,不能簡單的讀題,要讓數學信息有利于學生理解,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激發(fā)。
1. 問題呈現生活化
數學課堂教學要聯系生活,教師應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聯系生活中的數學實例,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知數學的價值。如2個書架一共放了224本書,每個書架4層,平均每個書架每層放多少本書?這是連除實際問題,思考起來比較抽象,如何呈現貼近實際呢?我讓學生看一看我們教室前后正好有各有一個4層的書架,小組交流合作,怎樣算出每層放的本數,有的學生數出每個書架112本,也能數出每一層的本數。這樣,學生利用現有的生活實例,探究出計算的方法:224÷2÷4。
2. 問題呈現趣味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問題呈現如果很有趣味性,會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策略》例1,小芳家栽了3行桃樹、8行杏樹和4行梨樹。桃樹每行7棵,杏樹每行6棵,梨樹每行5棵。桃樹和梨樹一共多少棵?在教學這個例題時,我把孩子們帶到學校的桃樹林和李樹林里,孩子們頓時沸騰了,讓他們數一數有多少棵桃樹和李樹,怎樣快速的數出?在小組里討論,結合課本總結,結果學生全部領會,教學效果非常好。
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我們對問題呈現還可以做一些改變,改變純文字化的表述模式,可以將對話、表演等引進解決問題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樂趣。
3. 問題呈現形象化
運用實物(掛圖)等把學生引入具體情景里,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讓學生動手操作創(chuàng)設情境,如動手制作卡片,各種幾何圖形等,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觀察、思考概括而來,學生嘗試到成功的快樂,不但能掌握知識,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信心和興趣;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多媒體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動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使抽象概念具體化,使難理解的問題容易化。
二、 問題解決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師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上,讓學生自己發(fā)現、提出問題就是非常好的嘗試。
1. 突出主體
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自己理解問題,自己選擇解題方法,嘗試解題方法。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策略》練一練,6本新華字典摞在一起168毫米,15本這樣的字典摞在一起高多少毫米?一摞高度是504毫米,有多少本字典呢?師:你打算怎樣解決呢?我讓學生獨立思考解答并且指名板演,接著學生小組內交流:這里每一步各是算什么?前兩步為什么用除法算?也可以同學之間拿出自己的新華字典具體測量一下,讓學生說出不同的策略。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答,讓學生能與他人交流策略,分享同學的成果,產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養(yǎng)成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是把課堂留給學生,真正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2. 突出主導
教師在對例題信息進行分析后,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解決方法。如果教師預設的最佳解決方法學生沒能展示出來,那么就不能盲目的探究,教師要適當地加以引導,讓學生明白一個問題有許多種不同的方法可以解決,喜歡的方法不一定就簡便。
課堂教學活動既要開放,同時對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策略還要重點提煉,讓學生真正了解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靈活運用策略加深對解決問題的認識。教師引導提煉是教學的寶貴經驗。提煉出解決問題的步驟和靈活運用的方法,通過提煉,進一步讓學生知道解決問題需要經歷弄清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和檢驗這四個步驟,通過提煉,進一步讓學生掌握了從條件想起、從問題想起,讓學生靈活運用不同策略分析數量關系,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讓學生把有聯系的條件對應排列、整理。
3. 重視內需
課堂教學中,需要學生合作的讓學生合作,需要學生操作的讓學生操作,突出學生學習形式的同時,更要重視學生的內在需求。不要為了讓學生建立一種概念的表象,讓學生被動參與一些操作,而是要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選擇性的讓學生操作、討論、探究。如先求一個單位數量(歸一問題)或總數量(歸總問題),再求問題結果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還要引導學生直接比較,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數量之間不同的聯系,突出兩類問題數量不同聯系,體會新問題與原來問題的差異,從而感受這類問題的不同特點和解題思路、方法,從而使內容得到拓展,解題能力得到提高。
4. 總結反思
適時總結,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是人們長期以來解題實踐的經驗總結,具有一定的規(guī)范性和可操作性。按一定的步驟去解決問題,不僅有助于提高解題效率,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有序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提高思維能力。如“整理條件和問題→從條件和問題出發(fā)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計算→檢驗反思”的過程。及時反思,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反思意識,促使他們在關注解決問題結果的同時,更多地關注整理條件和問題的方法,要讓學生在完成題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分析數量關系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說說自己有哪些體會和收獲,幫助他們從不同的的角度梳理解決問題的經驗,提升對解決問題的認識,感受學習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黃健華.小學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初探[J].學苑教育,2011(12).
[2]姜毅.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及完善對策研究[J].新課程學習(上),2015(03).
[3]徐俊崗.基于問題解決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03).
[4]郭莉.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03).
[5]楊春林.探索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12).
作者簡介:蔣學印,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大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