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裕 陳鳳麗 劉敏超 冼紹祥
?
古今嶺南中醫(yī)對眩暈認識
陳漢裕 陳鳳麗 劉敏超 冼紹祥
嶺南醫(yī)學博大精深,對于眩暈的認識及治療既遵循古中醫(yī)學的基本原則,又結合嶺南氣候環(huán)境、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從而形成了富于地域特色的理論體系。對于眩暈的病因病機,歷代嶺南醫(yī)家雖有所側重,但均注重“濕(痰)”及“熱(火)”在本病發(fā)生與發(fā)展中的重要性。治療上,均不離“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的治療原則,后世醫(yī)家更重視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治療眩暈,同時越發(fā)重視食療在本病防治中的作用。本文主要簡單介紹古今嶺南內科醫(yī)家對眩暈的認識。
嶺南; 眩暈; 病因病機; 治療
眩暈是指人體對空間關系的定向或平衡感覺障礙,是一種自身或外景運動錯覺或幻覺,發(fā)作時患者出現異常的自身或環(huán)境的搖晃、擺動或旋轉感,可伴有耳鳴、聽力下降、惡心嘔吐、頸痛等癥狀[1]?,F代醫(yī)學認為本病是由視覺、深感覺、前庭系統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障礙引起的。根據病因可分為生理性眩暈、系統性眩暈和非系統性眩暈。中醫(yī)則認為本病的發(fā)生是由于情志內傷、飲食不節(jié)、年高腎虧、病后體虛或跌撲外傷,導致氣血腎精虧虛、腦髓失養(yǎng)或肝陽痰火上逆、擾動清竅所致。中醫(yī)對眩暈病的記載,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稱之為“眩冒”[2]。
由于社會文明的進步、醫(yī)學的發(fā)展以及地域環(huán)鏡的不同,歷代名醫(yī)對于眩暈病證認識及治療有所差異。例如嶺南,相當于現在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其地區(qū)濕熱,森林茂密,環(huán)境惡劣,蚊蠅群舞,蟲媒猖獗,瘴癘流行,故有“瘴癘之鄉(xiāng)”之稱。因此嶺南醫(yī)家對本病的認識及治療多從“痰(濕)”“熱(火)”入手[3]。嶺南自古到今,人才輩出,如古代有“小仙翁”之稱的葛洪、陳昭遇、劉淵等;近現代名醫(yī)更如雨后春筍,如國醫(yī)大師鄧鐵濤、有“岐王”之稱的梁乃津、溫病名醫(yī)劉仕昌教授等,關于眩暈病證記載的醫(yī)籍文獻琳瑯滿目。筆者主要簡單介紹古今嶺南內科醫(yī)家對眩暈的病因病機認識及治療經驗。
《黃帝內經》的“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無虛不作?!薄吧蠚獠蛔恪保瑥垯C倡導的“痰飲致?!钡扔^點,為嶺南醫(yī)學對眩暈的認識及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然而縱觀歷代文獻著作,嶺南醫(yī)學對于眩暈的病因病機認識既遵循古中醫(yī)學的基本原則,又基于嶺南獨特的自然氣候、地理環(huán)境及人群體質而有所側重,認為痰(濕)、熱(火)在本病發(fā)生發(fā)展最為關鍵。
早在兩千多年前,《素問·異法方宜論》就已記載了南方氣候、人群生活飲食習慣及體質特點,云:“南方者,天地之所長養(yǎng),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其民嗜酸而食附,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元代釋繼洪《嶺南衛(wèi)生方》指出:“嶺南號炎熱,而又瀕海,地卑而圖薄。炎方土薄,故陽澳之氣常泄;瀕海地卑,故陰濕之氣常盛。”[4]因此嶺南醫(yī)學在認識本病的病因病機時十分重視“濕(痰)”及“熱(火)”,這有別于其他地方醫(yī)學。如清·何夢瑤[5]認為本病的發(fā)生與風火、氣血、痰涎相關,但以痰、火致眩者多見。在《醫(yī)碥·卷之三》中載:“此風火上沖使然……蓋虛者血與氣也,實者風火與痰涎也,正自虛而邪自實也。痰涎隨風火上壅,濁陰干于清陽也,故頭風眩暈者多痰涎。”
隨著中醫(yī)藥文化的對外交流及外來人口的遷入,嶺南醫(yī)學對本病的認識日趨豐富。國醫(yī)大師鄧鐵濤[6]將眩暈的病因病機分為外感、內傷兩個方面,認為臨床上以內傷為主,尤以肝陽上亢、腎精不足、氣血虧虛、痰瘀內阻為常見。病位在頭顱、腦髓,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同時認為本病分型不宜過雜,臨床上應抓住一兩個主型,其他作兼證處理即可。廣西名老中醫(yī)林沛湘則認為眩暈乃由于腦竅的失養(yǎng),或因于腦竅的失利產生[7]。腦竅不利則可由外感六淫或痰濕瘀血內阻或外傷所致,屬實證;腦竅失養(yǎng)則歸因于臟腑虛衰,陰陽氣血不足,屬虛證。對于老年性眩暈梁劍波頗有研究,認為老年人體質特點血氣已衰,精神減耗,??囡L燭,百疾易攻,且多九竅不和,因而老年性眩暈以虛者居多,主要與肝腎虧虛有關,或因脾腎虧虛,痰濁中阻,濕遏清陽而致本病。并將老年性眩暈大致分為精髓不足,心腎不交;氣血虧虛,清陽不升;肝陽上亢、肝風上冒和脾腎虧虛、痰濁中阻四個證型[8]。東莞名老中醫(yī)何炎燊[9]結合嶺南獨特的氣候特點,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主要分為三類:陰虛陽亢、內風升動與痰熱蘊結及化火上攻。趙立誠教授認為由于嶺南地區(qū)氣候潮濕,易困脾生痰,因此本病病機多屬本虛標實,以痰濁在眩暈發(fā)生占主要地位。筆者團隊認為引起眩暈的常見疾病有高血壓、頸椎病、腦血管意外、腦動脈硬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其中以高血壓最多見,頸椎病次之;眩暈多由內傷所致,與七情、飲食、房勞和體質等因素均有密切關系,其病理變化有風、火、痰、虛四個方面,可單獨出現,亦可相互并見,兼夾為患,且每多夾瘀,而見舌質紫黯之候;早期以風陽上擾多見,中期主要為痰濁上蒙、氣血虧虛,后期則以肝腎陰虛多發(fā)。
隨著時間的推移,嶺南醫(yī)家對眩暈病因病機的認識日趨深入,不斷傳承發(fā)展。近現代以前,根據嶺南地方特點醫(yī)家更偏重內傷致眩的理論研究,而且更認可“濕(痰)”及“熱(火)”的實證致病因素;近現代以后,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出現及嶺南飲食、氣候的改變,嶺南醫(yī)家開始重視外感及虛證在眩暈致病中的重要性,但在實證致病因素中仍以“濕(痰)”及“熱(火)”為主。
早在晉代,葛洪在《肘后備急方》就已詳細記載了眩暈病(證)不同病因病機的多種治療方法。如首言服鹽方可以治療熱病目眩,因膈間痰飲而眩悸,方用半夏加茯苓湯[10]?!短绞セ莘健肥珍浽S多方劑用于治療眩暈證,如對于補肝防風散方可治肝臟虛寒引起的頭目昏疼;酸棗仁散方或薯蕷丸方用于治療膽虛冷而致頭目昏眩者;由膽熱引起者,選羚羊角散方;治肝中風而致者,則用羚羊角屑、防風、前胡、犀角屑、麻黃、瓤仁六味藥研散內服。治肝實熱,方宜瀉肝柴胡散方[11]。此外該書還記載了菊花酒、松花酒、薯蕷酒等多個藥酒方治療本病,對嶺南中醫(yī)藥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2]。
劉淵[13]認為對于眩暈證屬陽氣虛有痰者,但治其氣,因“陽氣虛者,即能生痰,痰生于氣虛”。方用四君子湯、歸脾湯、補中益氣湯之類。而證屬陰津虧虛有熱者,但補其精,因為“陰精虛者,自能生熱,火動于陰虛”,方選五福、七福飲、左歸丸等。強調“切不可以痰火論”。何夢瑤[5]在《醫(yī)碥》中詳細記載了眩暈多種證型的治法,“氣虛者,補中益氣湯,血虛者,補肝養(yǎng)榮湯,或四物湯加荊芥穗。腎陽虛,八味丸或黑錫丹。腎陰虛,六味丸。中脘伏痰嘔逆,旋復花湯。痰閉不出者吐之,獨圣散……因濕者,頭重不起,虛人更甚,五苓散、除濕湯。因熱者,煩渴,梔子、黃連、甘菊。實者,大黃酒炒三次,為末,茶調,每一二錢。因氣郁者,則志氣不舒,逍遙散”。同時強調天麻治療本病的重要性,“眩暈非天麻不治,不可缺”。
鄧鐵濤[6]治療內耳眩暈病時常用溫膽湯加減,若苔濁、白、厚膩而嘔,必加生姜汁或重用生姜;前庭神經炎性眩暈證屬虛眩兼有相火,用防眩湯加減;腦性眩暈屬氣虛血瘀者,重用黃芪益氣,配以三棱、莪術活血或用黃芪桂枝五物湯;高血壓性眩暈常辨證選用草決明、石決明、生龍骨、生牡蠣、代赭石等;低血壓性眩暈證屬清陽不升者,喜用補中益氣湯輕劑;頭部外傷性眩暈常在辨證基礎上配伍失笑散、桃仁、紅花、牛膝或用血府逐瘀湯;神經官能癥性眩暈喜用甘麥大棗湯稍加疏肝健脾藥。劉仕昌教授治療時對于脾腎虧虛,風痰上擾致眩者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六味地黃丸加減;對于痰熱上擾致眩者,認為痰濁阻滯日久,易致血行不暢,因此先以溫膽湯加減以清熱化痰,繼之在此基礎上加雞血藤、威靈仙等活血通絡之品;對于氣虛血瘀者則以桃紅四物湯和四君子湯加減,同時重用黃芪益氣助陽,雞血藤養(yǎng)血活血[14]。
“岐王”之稱的梁乃津在治療老年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變引起的眩暈時,若屬脾腎氣虛、痰阻血瘀者,常用滌痰湯加黃芪、黨參、白術、天麻、川芎等以補氣化瘀活血;若屬肝腎陰虛,風陽上擾者以天麻鉤藤飲或杞菊地黃湯加減;若屬脾氣虛弱、營血虧虛者,則用黃芪五物湯加黃精、千斤拔、何首烏等以益氣養(yǎng)血和營;同時還應注意風痰化熱、熱毒熾盛或痰熱蒙蔽而產生變證,故常佐以水牛角,天竺黃、膽南星、毛冬青等藥[15]。嶺南氣候溫暖,多濕潤炎熱,常見病多以溫病為主,故何炎燊在治病時既崇張仲景的經典理論,又遵循葉天士觀點,寒溫并用。例如在治療高血壓眩暈時,沿用葉氏的“苦降辛泄,少佐微酸,折其上騰之威,使清空諸竅,勿使痰濁壯火蒙蔽,乃暫藥之權衡也”觀點,因此治療時急則苦辛酸降以治標,緩則甘咸滋潛以治本。然他拘古而不泥古,認為人身陰陽之偏盛偏衰,變化莫測,若非常法所能盡事者,可用培土榮木,暖土御風之法[16]。用藥時認為藥厚味可填陰,介屬可潛陽,龍相能安宅。因此對于陰虛陽亢,風火升動者用自擬苦辛酸降湯;而下元虛冷,土虛不能榮木而致陰風內動,選近效術附湯。對于內耳性眩暈,何炎燊認為本病多虛實夾雜,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偏寒者合真武湯,偏熱者合溫膽湯,偏濕者配合五苓散;而眩暈癥狀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何老喜用丸藥與湯藥并進[17]。
趙立誠教授認為雖然隨著經濟發(fā)展,全球一體化和社會環(huán)境改變等導致眩暈證候呈多樣化,但痰濁始終貫穿本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因此在治療時提出活血化痰法、平肝熄風化痰法、行氣解郁化痰法、健脾利濕化痰法、滋陰化痰法和通腑開竅化痰法,并善用對應經方或者時方合方加減,比如血府逐瘀湯合溫膽湯、天麻鉤藤飲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四逆散和二陳湯等[18]。冼紹祥教授認為本病治療關鍵在祛風、滌痰、補虛、清熱、化瘀、潛陽[19]。遵循“久病入絡”的學術觀點,贊同葉天士所言“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輒仗蟠動之物松透病根”,因此在治療老年久病者喜用全蝎、僵蠶、地龍等蟲類藥和三七、丹參、毛冬青等活血化瘀藥以通絡、化瘀。又“巔高之上,唯風可到”,對于內風致眩善用天麻、巴戟天等藥驅風止眩,因外風致眩常用蔓荊子、菊花、藁本等輕揚外透之藥。因風痰上擾者主方擬半夏白術天麻湯化裁,配伍石菖蒲、天竺黃等以加強豁痰通竅之力;因肝陽上亢者用天麻鉤藤飲加鱉甲、龜板、龍骨、牡蠣等以增滋陰潛陽之效;因痰濕中阻者選溫膽湯或二陳湯加膽南星、佛手、郁金之類,臨床上頗有校驗。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環(huán)境改變,證候雖呈多樣化,各嶺南醫(yī)家對本病的證治認識有所差異,但結合嶺南氣候環(huán)境多濕多熱特點及人們體質、飲食結構等,無不注重治痰、治火的重要性,充分體現了中醫(yī)學因地、因時、因人制宜的特點。同時又結合現代醫(yī)學研究,對本病的認識及治療日趨完善,可見近現代醫(yī)家更加注重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嶺南人喜歡將中藥加到湯、粥或菜肴中,用于防病治病,這是嶺南地區(qū)在飲食方面中的一大特色,體現了中醫(yī)“藥食同源”的思想?!短绞セ莘健な持握摗吩疲骸胺蛏瞎胖恕o嬔忝?。純一受氣。所食無滋味之爽。臟腑無煙火之毒。各遂其性?;己Σ皇俏R允持沃?。食療不愈。然后命藥?!蓖瑫r詳細記載多個食療方以治療眩暈。如治中風目眩兼羸瘦,“宜吃蒸羊頭肉方,白羊頭(一枚洗如法)上蒸令極熟切。以五味汁食之?;蜃髂?,入五辛醬醋食之。若治心虛風眩頭痛,則宜服薯蕷撥粥方。生薯蕷不限多少,去皮,磨如稀糊,上和白面作撥粥,于豉汁中煮,入五味調和食之”。若為目??裱圆⑽逍臒?,“宜吃藕羹方。藕(半斤去皮薄切)薄荷(一握)菜(半斤)豉(二合)上以水濃煎。豉汁中作羹,入五味,飽食之,饑即再作食之”。
對于高血壓病引起的眩暈,李仲守教授認為通過飲食來配合治療是非常必要的,并指出蔬菜可多吃,水果以香橙為最佳;茶以因沱茶為首選,而綠茶因苦寒易傷脾胃,不宜長期飲用;肉類以兔肉、瘦豬肉、魚肉、鴨肉等較為合適,而公雞、蝦、蟹、墨魚等不宜多吃,因其屬燥熱動肝之品,易加重病情[20]。趙立誠教授認為治療眩暈病不能徒恃藥物,可通過飲食療法加以輔助治療,葷素搭配得當,不僅可提高療效,而且可以促進患者體力恢復。比如脾虛痰濕病人宜忌食生冷油膩,冬春宜進食茯苓、山楂、蓮子粥;肝腎陰虛病人宜適當多吃水果,但注意勿過寒涼;火熱上擾或陽亢于上者,夏秋時令適當進食綠茶、菊花一類飲料[21]。
嶺南醫(yī)學源遠流長,對于眩暈認識既遵循中醫(yī)的基本原則,又結合嶺南氣候環(huán)境、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從而形成了富于地域特色的認識:注重“濕(痰)”及“熱(火)”在本病發(fā)生與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同時又吸收荊楚、閩越、吳越等其他地方學派“無虛不作眩”“無瘀不作?!薄盁o痰不作?!钡扔^點,以及結合現代醫(yī)學研究,從而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認為本病多本虛標實,與“風、熱(火)、濕(痰)、瘀、虛”等病理因素相關,提出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的治療原則[22]。目前,在臨床上治療本病方法多種多樣,例如中藥內服治療,外敷治療及針灸治療等,療效值得肯定。總之,嶺南醫(yī)學對眩暈病證的認識及治療歷史悠久,有一定的特長和優(yōu)勢,雖然在不同時代對本病的認識及治療各有所側重,但在歷經傳承與發(fā)展過程中該理論體系將日趨完善,為后世積累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1] 戴萬亨,張永濤.診斷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63-66.
[2] 田代華.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37-41.
[3] 鄭洪.嶺南醫(yī)學與文化[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9:11-13.
[4] 朱盛山.嶺南醫(yī)藥文化[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26-28.
[5] 何夢瑤.醫(yī)碥[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4:119-120.
[6] 鄧鐵濤.鄧鐵濤臨床經驗輯要[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8:30-34.
[7] 林壽寧.林沛湘[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1:148-161.
[8] 梁宏正.嶺南中醫(yī)藥名家梁劍波[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0:124-125.
[9] 何炎燊.竹頭木屑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75-177.
[10] 葛洪.肘后備急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3:255.
[11] 王懷隱.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3081-3085.
[12] 胡獻國.太平圣惠藥酒方[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3:535-536.
[13] 劉淵.醫(yī)學纂要[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299-300.
[14] 鐘嘉熙.嶺南中醫(yī)藥名家劉仕昌[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3:199-204.
[15] 黃穗平.嶺南中醫(yī)藥名家梁乃津[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0:180-181.
[16] 曲世華.何炎燊頭痛眩暈治驗[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9,25(16):31.
[17] 馬鳳彬.何炎燊醫(yī)著選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44-347.
[18] 張國華. 趙立誠從痰論治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經驗[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6,41(4):206-207.
[19] 顧穎敏,冼紹祥.冼紹祥教授學術經驗點滴[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21):24-25.
[20] 謝桂權.李仲守教授治療高血壓病經驗隅錄[J].新中醫(yī),1984,(11):7-8.
[21] 冼紹祥,楊忠奇.嶺南內科進展:2016[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8-11.
[22] 張伯禮.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109-110.
(本文編輯: 王馨瑤)
廣東省中醫(yī)藥建設專項資金名中醫(yī)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粵中醫(yī)辦函(2017)17號]
510405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陳漢裕(碩士研究生)、陳鳳麗、劉敏超];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冼紹祥)
陳漢裕(1990- ),2015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y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E-mail:659783540@qq.com
冼紹祥(1962- ),博士,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y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E-mail:shaoxiangx@hotmail.com
R441.2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7.07.019
2016-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