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忠智
摘要:
教師的職業(yè)倦怠給教師的身心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容易對學生失去信心和耐心,進而影響一所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品位。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教育這一職業(yè)的幸福,他們才會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繪學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幸福地教”實現學生“幸福地學”。本人從三個方面提出有效提升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的策略: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民主的管理體系;專業(yè)引領,激發(fā)教師的職業(yè)認同感和幸福感;自我調節(jié),踐行積極心理學理念。
關鍵詞:職業(yè)倦怠;幸福感;有效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培根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質量的工作效果必須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潛在的工作興趣為前提。然而,美國教育協(xié)會(NEA)主席麥克占瑞(WMC.Guier)卻感嘆:“倦怠的感受正打擊著無數具有愛心、有理想、樂于奉獻的教師。”
一、教師職業(yè)倦怠的表現及影響
教師職業(yè)倦怠是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消極反應,是教師在長期壓力體驗下所產生的情緒、認知和行為的衰竭狀態(tài),典型癥狀是工作滿意度低,工作熱情和興趣的喪失以及情感的疏離和冷漠。
王芳、許燕在對國內的中小學教師進行訪談后,提出了教師職業(yè)倦怠的四維模型。他們把教師所描述的職業(yè)倦怠狀況概括為四個維度:一是教師情緒上的疲憊感;二是教師人際上的疏離感;三是教師工作上的無意義感;四是知識上的耗盡感。
更有研究顯示,教師職業(yè)倦怠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事件,不是一個特殊的和即時的反應,它具有“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個人成就感降低”的特征。當教師感覺到自己的工作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自己無法給學生的生活學習帶來更大變化時,工作開始變得機械化。再加上長期的疲勞衰竭、過敏易怒、喪失熱情、冷漠悲觀,甚至對他人不信任,多疑,充滿批判性,因工作而起的職業(yè)倦怠又反過來作用于工作,如此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
教師的職業(yè)倦怠給教師的身心帶來嚴重的傷害,也因為其容易對學生失去耐心和信心,對課程準備的充分性降低,進而影響一所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品位。
二、影響教師職業(yè)幸福感的因素
是什么讓教師產生了職業(yè)倦?。拷處煹穆殬I(yè)幸福感哪去了呢?
工作無明顯邊界。伍新春、曾玲娟等人的研究表明,高中教師比小學和初中教師具有更強的情感衰竭。黃敏歧的調查研究也表明,高中青年教師比初中青年教師職業(yè)倦怠嚴重些,高中班主任比初中班主任倦怠程度也高些。教師工作無明顯邊界,放學后要操心學生安全,處理學生遺留事件,晚上還要備課批改作業(yè),沒有整段的休息時間。
管理過多過細?,F代的學校管理,注重量化考評。學生量化、班級量化、教師量化,似乎只有量化才能解決問題,才有說服力。其實很多時候,過多過細的教育管理不是服務于教學,而是讓教學受制于管理。這也影響了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
心理壓力大。教師是一種多應激的職業(yè),曾玲娟、徐富明、劉曉明在各自的研究中均發(fā)現,教師職業(yè)倦怠與工作壓力有關。考試成績、學生問題、培訓評比、評職晉升、人際關系等,已經讓教師感到緊張和壓抑。再加上社會、家長對教育的過度期望,使教師陷入外在期望與內在角色之間的沖突,身心疲憊。
社會支持少。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若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支持,倦怠感就能得以減輕。然而,單一的職業(yè)環(huán)境使教師很難接觸到廣泛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生活圈子僅限于同事和家庭。很多情況下,工作太累,回家跟愛人孩子連句話都懶得說。這又進一步加劇了職業(yè)倦怠和情感衰竭。
三、提升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的策略
教育不應以損害教師來造福學生,而應是教師不斷超越自我、實現價值的活動。那么,如何提升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呢?
1..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民主的管理體系
“有一個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工作環(huán)境的改善有助于克服職業(yè)倦怠、提升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因此,創(chuàng)建和諧的工作環(huán)境,打造高度向心力的團隊,關乎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也考驗著校長的管理水平。
管理民主。校長若成為學校的霸權者,教師就會與校長貌合神離;校長給予教師真正的話語權,教師就會與校長以誠相見。要尊重教師的民主權利,各種規(guī)章制度須按規(guī)定的議程,經教代會通過后方能實施;設立校長信箱或者召開小范圍座談會,讓教職工就學校各方面向校長反饋意見,對于教職工提出的意見,無論正確與否,校長都應該予以回復,以賦予教師更多的自主權和發(fā)言權,使之更多的參與學校事務決策。
制度公平。“其身正,毋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毋從”。公正公平會增加人們的幸福感,對教師產生極大的激勵作用;反之,則容易引致消極、不滿意和抱怨。因此,校長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職工,公正地處理每一件事情,避免因情感因素導致管理行為不公正。如:教職工的專業(yè)技術職務晉升要嚴格按照上級有關文件執(zhí)行,操作過程要全面公開;各種評優(yōu)要按照考核成績的高低,按層層推薦選拔的原則確定上報人選,并在全校公示等等。另外,校長要尊重教師,校長和教師只是崗位分工不同,社會角色不同,其人格是平等的。校長應尊重教師人格,不要總是以領導自居,積極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教師職業(yè)幸福感。
激勵有效。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人的期望值越高,激勵的力量就越大,就越注重自己的工作進步與發(fā)展,越主動樂意干具有社會價值和競爭性的工作。要充分發(fā)掘教師的工作潛力,提高其工作動力,就必須豐富其期望感,提高其期望值。
由于公平是相對的,是相對于比較對象的一種平衡而不是平均,因此,在物質獎勵上,要在兼顧公平的基礎上合理拉開分配差距,體現“多勞多得、質優(yōu)多得、責重多得”的原則。
研究證實,為獲得某種激勵而工作,精神報酬比物質報酬更有作用。因此,學??梢远嘟o教師搭建多種體現價值和獲得成就感的平臺,如: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青年教師、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校級名師、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教學能手、教壇新秀、校級優(yōu)質課等。在各類評優(yōu)中,教師感受了成功的喜悅,提升了職業(yè)幸福的指數,工作動力成倍增長。同時,教師有了職業(yè)榮譽感,并用這種榮譽感去感染學生,學生就能感受到智慧的燦爛,知識的閃光,整個學校蓬勃的風尚也得以形成。
文體健心。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只有按照正常的規(guī)律進行教育教學,讓教師享受工作之余的時間和空間,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學校必須摒棄竭澤而漁的短視行為,在引導教師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主動調整,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校長應多關注教師的職業(yè)感受,引導教師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生活信念,樂觀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高雅的生活情趣。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逐漸感受生活,享受生活,獲得職業(yè)幸福感。
人文關懷。校長都曾是教師,多想想自己當教師時對校長的期待——當初自己最反感校長做什么,現在就盡量避免;當初自己最喜歡怎樣的校長,現在就盡量去做那樣的校長。關心教師疾苦,關心教師生活,把教師的冷暖放在心上,想教師之所想,急教師之所急。家有大事必訪,家有難事必幫,家有喜事必賀。如:在教職工生日時送上鮮花、蛋糕;召開家屬座談會慰問教師家屬;支持、關心教師子女的成長;組織教師外出旅游、參觀學習;組織春節(jié)團拜會等等。全心全意為教師做好服務,讓教師時時處處感受到校長離我們很近,是我們親人,幸福感會油然而生。
心理支持。每個人的工作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河,難免會遇到礁石或泥沙,怎么辦?當然需要自己努力搏擊,但也盼望著有人來疏導。
幸福課程。通過全體教職工大會、年級組會議、行政會議、專題講座、座談討論會、個別交流等方式,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職業(yè)幸福觀,理解幸福的內涵在于心境,在于道德的自我完善。
幸福平臺。校長可利用互聯網+,通過微信創(chuàng)建或加入不同的干部教師群,及時和老師們進行溝通,也可以經常在微信朋友圈發(fā)一些教育觀點、方法、教育與生活感悟,并及時關注老師在朋友圈的言論,給予關注、理解或者贊賞。
2..專業(yè)引領,激發(fā)教師的職業(yè)認同感和幸福感
增強教師事業(yè)心和責任感。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是通過教師來實現的,教師隊伍素質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培養(yǎng)教師熱愛教育、獻身教育的執(zhí)著追求,增強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激發(fā)他們的工作熱情,自覺調節(jié)心理、保持平衡心態(tài),心情舒暢地投入到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中去。
積極搭建發(fā)展平臺,幫助教師獲得職業(yè)幸福感。學校要幫助教師找到合適的發(fā)展之路,促使教師專業(yè)成長,讓每位教師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得到最優(yōu)的發(fā)展。一個人最高層次的幸福是自我價值的實現。教師的教學只有被學生、家長、學校認可,教師才會感到幸福。要達到這種境界,管理者應把每一個教師視為“靈思和創(chuàng)意的原點”,“知識和靈感的凝結中心”,并努力開發(fā)與成全教師的“靈思和創(chuàng)意”、“知識和靈感”,使其生命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成為“能夠以自己的靈思感動啟悟學生的靈思的個性豐盈的個人”。
具體措施有:把專家請進來,親臨一線,與老師們一起研究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用不同專題的講座和不同形式的專業(yè)引領等方式打開老師的思路;充分利用上級業(yè)務部門提供的外出學習機會,有計劃、盡量多的組織教職工外出學習;購買中外教育家或教育教學專家的著作、演講報告、課堂實錄等資料,以集中觀看和分散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提高教職工的專業(yè)水平;實行同伴互助,讓教師深入到工作實踐中,細細體味職業(yè)幸福的真正所在。
3. 自我調節(jié),踐行積極心理學理念
計算工作生活中的“小確幸”。由于情緒的彌散性和感染性,教師的情緒往往深深地影響著學生的情緒,因此,我們要讓幸福、仁愛、激情、欣喜、幽默、樂觀等積極情緒成為教師的主導心境。可以通過分享彼此的積極情緒、相互關心來建立愛,也可以通過包容、承諾、共鳴來形成愛。
學會用主動快樂的方法留住生活中的美好。第一,拍照片,定格美好瞬間;第二,舉行必要的儀式;第三,多看別人的優(yōu)點和積極面;第四,記好心情日記。試著每天記錄三件好事情,堅持一周,無論大小??梢耘c同伴分享一周內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三件好事,好好品味其中的快樂。
用行動去感激幫助過自己的人。仔細想想自己生命中遇到的貴人,誰幫助過你,你最想好好感謝誰。一條短信,一個電話,只要你發(fā)自內心,都可以去做。
接納自己,不苛求完美。對于自己或者做事出現的缺憾,有胸懷接納不可改變的,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對于潛能,有勇氣不斷發(fā)掘;對于優(yōu)勢,有信心更加突出。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和處理矛盾,學會傾聽、包容,把對他人的接納看作是自身的修煉。
家庭幸福是職業(yè)幸福感的并蒂蓮。感謝家人默默地支持自己繁重、疲累的工作,并無條件地接納那個沮喪、抱怨的自己,請別忘了對他們說聲謝謝。
古人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國家政策以人的需要為起點,并以人的幸福為歸宿,施政綱領必須系統(tǒng)簡約有效,必須在穩(wěn)步前進中不斷創(chuàng)新。管理一所學校,這道理同樣適用。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是關乎一所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和保障,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教育這一職業(yè)的幸福,他們才會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繪學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幸福地教”實現學生“幸福地學”。
參考文獻:
[1] 邢占軍. 幸福指數的指標體系構建與追蹤研究[J]. 數據. 2006(08)
[2] 鄧濤. 教育視域里的生命教育[J]. 教書育人. 2002(16)
[3] 顏純. 做一個有職業(yè)幸福感的教師[J]. 小學教學研究. 2014(05)
[4] 唐芳琴. 基層教師職業(yè)幸福感微探[J]. 考試周刊. 20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