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嵐蕓
閱讀教學中,朗讀是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訓練。充分發(fā)揮朗讀對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這樣,在閱讀教學時,恰當?shù)爻浞诌\用朗讀手段,適時進行朗讀指導,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弄清生字詞,讀通讀懂課文,而且可以發(fā)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自學能力。讓學生與文本通話,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領悟更深層的東西,受到良好的熏陶。畢竟,小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想懂得有些社會化知識和從成人的眼中看世界,這是很難的。因此,只有通過讀來慢慢體會,設置情境朗讀,結合實際教學,指導他們用恰當?shù)睦首x方法,使學生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另外,讀可以增強記憶,發(fā)展思維,讓小學生多讀多練,自然而然,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會的東西也就有所增多。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教師需要更新朗讀的理念,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給予高度的重視。下面結合自己的朗讀教學實踐,談點做法和體會。
一、朗讀在閱讀教學中所處的重要位置
朗讀是我國傳統(tǒng)的學習語文的方法,古代許多文人,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學生多讀誦,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學生“凡讀書需要讀的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強牽暗記,只是要多誦讀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梢姡首x這種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一直傳至今天。
朗讀有助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朗讀先要掃清字詞障礙,借用工具書,幫助解決。精湛的語言文字,對于小學生有時難理解和掌握,試著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多讀,來幫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學北宋詩人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理解,如何讓學生理解呢?其實詩無須過多講解,用“讀”來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想,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朗讀,體現(xiàn)了小學兒童發(fā)展的特點。小學階段的兒童由于內部語言還未得到充分發(fā)展,其思想形式帶有很大的情景性。國外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最初“是在高聲的思維”,以后才“有外觀的語言過渡至耳語,再過渡到內部語言”。小學兒童可以通過朗讀,用“聽”來進行思維,從而促進智力的不斷發(fā)展;用讀來調動學生學習,從讀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國詩人說的那樣:“從讀的情況可以看出讀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閱讀的作品。”
二、重視教師范讀,激發(fā)學生共鳴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讓師生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當老師的感情引起學生共鳴時,就會激發(fā)他們朗讀的激情,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jié)奏、停頓和速度,讓學生進入意境。教師通過形象的范讀,把對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讀中,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喚起美的共鳴。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想象,教師在范讀時,就必須達到聲情并茂。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從而為了解課文奠定基礎。
三、保證朗讀時間,教給朗讀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出現(xiàn)重寫輕讀的現(xiàn)象,造成很多學生的朗讀能力差。鑒于此,教師必須依據(jù)不同年級、教材特點設計每節(jié)課的朗讀時間,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朗讀。在初步理解課文之后,要留足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準、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課堂上不能一味地“講—問—答”,必須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有針對性地朗讀,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讀讀—想想—品品,這樣,通過足量的時間,多樣的方式,加強了朗讀的訓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四、創(chuàng)設朗讀情境,提高朗讀水平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兒童自然也不會例外。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我們應順應這一規(guī)律,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好動、好勝等心理特點,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多種手段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入境”。引導學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圖法等等。在新視聽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對圖像、音樂有一種格外的親切感。我們可以在朗讀教學時恰當?shù)貞枚嗝襟w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快速喚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愿讀、樂讀、爭著讀,如在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有時請學生配配畫外音,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xiàn)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入情入境地讀,就能喚起美的共鳴。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朗讀訓練,準確地表達了課文的思想感情,這樣朗讀水平自能較快得到提高
五、朗讀與評價并存與學習中
把朗讀指導與教學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邊讀邊評,以評促讀,在讀與評中培養(yǎng)語提高能力,發(fā)展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情感體驗與領悟。朗讀指導與評價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師讀,學生評,旨在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認真聽讀的習慣;二是學生讀,教師評,旨在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朗讀指導;三是學生互讀互評,旨在引導學生互相學習,互受啟發(fā)。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的評價過程就是有效的學習過程。評價也就成了學生發(fā)展的資源。抓住朗讀環(huán)節(jié)中,“評價”這激勵機制,讓學生想讀書,愛讀書。在評價中,要做到不露痕跡的點撥,讓學生自己感悟,自己體會,做到教學無痕。一節(jié)生動、有意義的語文課,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學生感到其樂融融,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下,理解領悟知識,學生無形中獲得發(fā)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指導在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學生的朗讀,以讀入文,使學生從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記憶和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讓朗讀課真正成為學生展現(xiàn)自我,抒發(fā)感情的舞臺,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欣賞力、創(chuàng)造力,還語文閱讀課以美麗、動人的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