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拉平
小說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常見體裁。它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具體的情節(jié)發(fā)展和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在組織學生學習小說時,其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把握人物形象。
聽一位教師講都德的《最后一課》,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一找描寫小弗朗士的地方。
學生有的翻書,有的討論,有的商量,然后經老師的指名,分別讀出不同的描寫片斷。
接下來老師又提示道:
同學們看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刻畫人物的呢?肖像,語言,動作,還是心理?
這一環(huán)節(jié),從方法與技巧層面來論,就有些不對頭了。我明顯地感覺到,這樣一來,破壞了人物的完整性,文中的小弗朗士被分解成了碎片。
我建議,老師不要讓學生分頭從課文中去找描寫小弗朗士的地方,而是指明一名學生復述小弗朗士:
一天早晨,小弗朗士去上學,去的很晚,再加上沒有背會分詞而又準備逃課。但最后還是跑到韓麥爾先生的院子里。小弗朗士遲到了,他想趁上課前的混亂溜進去,但今天不同往常,教室里特別安靜,他只好當著大家的面走到自己的座位上。
當老師告訴他,家鄉(xiāng)已經被占領,這是最后一堂法語課時,他心里特別地難過,也開始后悔自己以前沒有好好學習,后悔自己逃課溜冰找鳥窩。一時間,他感到他的課本都變得那么親切。
一會兒,輪到他背書了,他背不上來,他第一次感到心里特別地難過,他第一次認真去聽老師的課而且全都能懂,他第一次感到桌上的字帖都像他們的國旗。
學生一邊復述,老師一邊在屏幕上顯示。一個完整的小弗朗士形象出現(xiàn)在每個學生的腦海里。小弗朗士上課前后的心情、學習態(tài)度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究其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國土被普魯士占領,這是學習自己母語的“最后一課”。很明顯,刻畫小弗朗士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是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學生通過復述使整個人物形象躍然紙上,這才是我要追求的課堂效果。
無獨有偶,在這篇小說當中,除了小弗郎士之外,韓麥爾先生也是這篇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對于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我覺得同樣可以采用復述的方式,使人物形象分離出來:
韓麥爾先生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禮服,戴著小黑絲帽,那是只在督學來或發(fā)獎時才穿的衣服。
今天上課,他首先跟大家說了許多話,告訴大家柏林來了命令,以后只許教德語課,這是最后一堂法語課。他談到小弗朗士等學生在平時不好好學習自己的語言,談到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學習,甚至自己為了釣魚而耽誤學生的學習。韓麥爾先生從這一件事談到另一件事,告訴大家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即使亡了國當了奴隸,也要牢記自己的語言。
韓麥爾先生先是講了語法,然后又上了習字課。他坐在椅子上一動也不動,眼睛看著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教室里所有的東西都裝在眼睛里帶走。他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地方了。
上完習字課,他又教了一堂歷史課。他要把今天的功課堅持到底。等教堂的鐘聲響了12下,韓麥爾先生從椅子上站起來,他因為心里難過而臉色慘白,嘴里連話都說不完整,他說:“我的朋友們啊,我——我——”。
這時他轉過身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幾個大字:法蘭西萬歲!然后就呆在那里,頭靠著墻做了一個手勢,意思是“放學了,你們走吧!”
到此,韓麥爾先生的形象也從課文中分離出來了。
其實,不僅《最后一課》中的人物形象可以這樣分析,教材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可以如法炮制,如《故鄉(xiāng)》中的閏土。
少年閏土,在我家大祭祀的值年,跟隨他的父親到我家?guī)兔垂芗榔?。初次見面,他紫色的圓臉,頭戴一定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一形象讓我磨齒難忘。我們在一起相處數日,他教會了我捕鳥,給我講西瓜地里刺猹的故事。他離開我家后,還托他父親給我捎來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
中年閏土,20年后,終于相見。乍一見面,我很興奮,不曾想閏土的一聲老爺,將我們二十多年的兄弟情給叫生分了。客氣的閏土向我介紹他的孩子,向我陳述他的景況。如今的他已經滿臉皺紋,沉默木訥,全然沒有了往日的生機模樣。
這一復述環(huán)節(jié),緊緊地抓住了《故鄉(xiāng)》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閏土。一系列的復述完成后,學生們對閏土的前后變化也一目了然了。
我們再來看魯迅先生的經典文章《孔乙己》,孔乙己是魯鎮(zhèn)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讀過幾年書,卻一輩子沒考上秀才,有時靠給人家寫信養(yǎng)活自己。魯鎮(zhèn)的人都看不起他,他也不屑與那些短衣幫人為伍。后來有一次偷書偷到了丁秀才家,被打了個半死。之后窮困潦倒,消失在魯鎮(zhèn)人們的視線里,或許是死了。
諸如此類,還有很多,譬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婦,《范進中舉》中的胡屠戶,《變色龍》里的奧楚蔑洛夫,這些經典的人物形象賞析都可以依托于復述。
作者單位:河北省沙河市蟬房學區(qū)(05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