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 要 儒家的原始經(jīng)典著作——《論語》,是了解孔子倫理思想最直接的材料??鬃觽惱淼赖麦w系的核心概念是“仁”,具有鮮明的特點。本文著重從處世為人、個人修養(yǎng)以及政治倫理三方面淺析孔子倫理思想中的要義。
關(guān)鍵詞 論語 仁 倫理
中圖分類號:B22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1.067
《漢書·藝文志》中記載:“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后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由此可知,《論語》一書并沒有嚴格的編纂體系,但其內(nèi)涵卻將孔子的思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是人們所普遍認同的。
若將《論語》濃縮為一個字,唯有“仁”這個字可以稱配的起。在《論語》一書中,“仁”字一共出現(xiàn)有一百零五次之多,分別對何謂“仁”、如何做到“仁”以及“仁”的思想原則等一系列問題進行闡述?!叭省必灤┛鬃蛹捌淙寮宜枷氲氖冀K,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和標志,也是孔子所倡導的道德倫理體系的基本原則,是處理生活中不同的人際交往、利益關(guān)系等的基本準則和基礎,其他一切道德規(guī)范和要求無一不由之而展開。所以,把握“仁”的思想,是了解孔子倫理思想的開始,也是讀懂《論語》的關(guān)鍵。
那么,“仁”到底是什么呢?何謂“仁”?“仁”,字面拆解看,從人從二,單獨的一個“人”不能稱為“仁”,“仁”是發(fā)生在兩個人甚至更多的人之間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書中孔子對于“仁”的解釋有很多種說法,“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骸苄形逭哂谔煜拢瑸槿室?。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保ā蛾栘洝罚?,“仁”在這里是指恭敬、寬厚、誠信、勤敏、慈惠五種品質(zhì);“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保ā额仠Y》)在回答司馬牛時,“仁”又具有慎言的特質(zhì)。此外,孔子還說“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子路》)等等。對于同樣的一個問題,孔子在不同的時期、對不同的弟子,給出的答案都不一致,甚至于對同一個弟子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回答都不完全相同,可見“仁”的含義之深。盡管孔子對于“仁”的回答有很多種解釋,但他并沒有給“仁”下一個普遍的、統(tǒng)一的、清晰的定義,更多時候像是在做不同的解釋而已。
那么,孔子的“仁”又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有子口中的這個“本”不正是對孔子“仁”思想來源的回應嗎?孔子認為,血緣親情是人感情中最為真切的,“孝”、“弟”便是其最真實的表現(xiàn),也是最符合道德行為規(guī)范要求的,更是孔子所謂的“仁之本”。有了這種血緣親情,并一步步向外推及他人,由此及彼,便可有愛人之心,成就為“仁”,做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學而》)。
概括為一句話,“仁”是孔子倫理思想中道德規(guī)范以及要求的總綱領(lǐng),是其他一切道德品質(zhì)的核心,內(nèi)容包含有“義”、“禮”、“智”、“信”、“孝”、“悌”、“忠”、“恕”、“恭”、“寬”、“敏”、“惠”、“剛”、“毅”、“訥”等。“仁”可以覆蓋一切善的品行,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的道德原則,同時,也是實現(xiàn)個人修養(yǎng)的目標。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為人處世、個人修養(yǎng)、政治倫理。
首先,“仁”是處理人和人之間關(guān)系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這個“人和人”除了具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人外,也包括與他人之間的聯(lián)系往來。
孔子在《論語》中提到很多侍親的例子,這些例子無非是講一個字——“孝”。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可就一個“孝”字,原則上講起來很容易,實際中做起來卻很難。如何做到“孝”?“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為父母的病痛而擔憂,關(guān)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狀況;更要去了解父母,“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保ā独锶省罚┲斢浉改傅哪昙o大小,并銘記于心,更要“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在慶祝父母壽辰的同時也要為他們年事已高而憂懼??鬃痈嬖V我們對待父母要像臣子進諫一般,委婉地規(guī)勸,不管結(jié)果如何,都要做到“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不管何時,都要做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保ā独锶省罚┎荒茏尭改笓暮⒆?,這是一種精神上的關(guān)懷,也是孝的一種形式。但父母總會有老去離開我們的一天,要做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學而》),子承父志,這樣也就可以稱得上是“孝”了。然而對于那些跟自己并無血緣關(guān)系的他人,孔子也提出一些相處原則規(guī)范??鬃诱f,“當仁,不讓于師”(《衛(wèi)靈公》),這并不是對老師不尊重,而是孔子重“仁”的一種表現(xiàn)。此外孔子也講“有教無類”(《衛(wèi)靈公》),在他看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教育的目的也是為了激發(fā)人的仁愛之心,所以對待求仁之人,要做到“未嘗無悔”??鬃痈嬲]我們交友時要有自己的原則與選擇,“道不同,不相為謀”,“同道”便是交友的第一原則,否則將難以相處,“道”者,就是要對“仁”有共同的向往。孔子甚至提出“里仁為美”的主張,居住在仁德之地,和仁者做鄰居,這是才明智的選擇。交友的另一原則就是不比自己差的人交往,“毋友不如己者”,這里的“不如己”的標準是對仁的覺悟程度;此外,交友時要避免“失人”、“失言”錯誤的發(fā)生,孔子說,“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wèi)靈公》)。此外,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那么多,怎樣才能做到“識人”不差呢?“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衛(wèi)靈公》),孔子在這里強調(diào)的是,對人要親自考察,不要輕信旁人之言,即便是所謂的“群眾之言”,也要達到“必察焉”的程度,“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子路》),這樣綜合考察,才能算是對一個人有所了解。
孔子還十分重視個人修養(yǎng)的問題。書中有記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奚淼姆椒ㄖ痪褪窍虬駱訉W習,這些“賢”與“不賢”者都是榜樣,都可以成為照亮自身的一面鏡子,幫助提升自己的個人修養(yǎng)。這個榜樣也并非遙不可及,“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所以,要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也并非難事。修身的另一方法便是改正過錯,“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衛(wèi)靈公》),能夠改正的過錯,就不能稱之為“過”了。做到了這些,更重要的便是堅持,子曰:“亡而為有……難乎有恒矣!”(《述而》)恒心的培養(yǎng)也是修身所需的道德品質(zhì)之一,甚至一個人的意志有時還可和一個帝王或者是政權(quán)來抗衡,“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此外,個人的修養(yǎng)也離不開知識的學習和吸取。學習時為了什么呢?或者說,學習的目的又是什么?孔子有云:“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簡簡單單的七個字,不單單表明了“聞道”的重要性,也指出,學習知識,就是為了感悟知識后面的“道”。天有天道,人有人道。所謂“人道”,就是“仁”,學習的最終目的也就是為了領(lǐng)悟“仁”。在這里,學習不但成為個人品質(zhì)修養(yǎng)提升的一部分,也成為個人求仁的途徑之一。但孔子也指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這里的“古”、“今”是以孔子所處的年代為坐標而言,但放置于現(xiàn)在也未嘗不可,文字所要表達的意思并沒有因為時間的不同而相異。告訴我們學習為的本就是提高自我,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而并不是在人前裝模作樣,裝飾自身而已。
將“仁”實踐于社會,便為“仁政”??鬃犹岢盀檎缘隆?,也就是要“以德治國”、“以禮治國”,而反對“以力治國”、“以刑治國”。
書中指出,為政者若可以“為政以德”,以德治國,進而達到“仁”的境界,成為民眾的楷模、表率,那么就會像北極星一樣,“眾星拱之”;如何實行這個這個“德治”呢?首先是要“正名”,孔子認為一個國家的政治混亂始于名分的混亂,俗語有云,“名正言順”。孔子在回答子路如何治理國家時也指出,“名不正,則言不順”,“正名”就是要將人們各自的社會角色確定起來,明確各自的職責,不然,一個國家是難以正常運轉(zhuǎn)起來的,便會出現(xiàn)“雖有栗,吾得而食諸?”的場景。所以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保ā额仠Y》)他將君臣父子的關(guān)系擺放到治國之本位,并首先提到“君君”二字,除了是對“齊景公問政”的回應外,也表明孔子本人對于社會穩(wěn)定,恢復“周禮”的迫切希望。其次便是要做到“以信立國”,孔子在在談到治國之道時指出,“敬事而信”(《學而》),治國以信,是“德治”的基礎,“信”而“慎言”,更是孔子所認為君子應具有的美德?!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為政》),一個人沒有誠信,不知道怎么可以呢!孔子有這樣的感慨,并舉車與輗、軏的關(guān)系為例,足以見得誠信的重要性,普通的平凡人尚且如此,更何況作為一國之君的帝王呢?“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子路》),這都是在強調(diào)“以教興國”的重要性,對民眾百姓加以訓練教導,便能夠派他們?nèi)ゴ蛘?,否則的話便是拋棄他們,“教民”也是“仁者愛人”的一種表現(xiàn)。然而執(zhí)政者要教化民眾,自己就要先做起楷模,以身作則,“政者,正也”(《顏淵》)、“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子路》);為政者若不能夠以身作則,“如正人何?”便會直接導致國家政令的閉塞不通,出現(xiàn)“雖令不從”的局面。這些是對于君王統(tǒng)治的政治要求,對于臣子而言,如何做到“忠”,這一點也是孔子十分重視和強調(diào)的。孔子回答魯定公“一言而可以興邦”的疑惑時表明,仁者治理國家,首先遇到的便是君與臣的關(guān)系問題,一國之興,在于君主的明智,而一國之亡,總是不可避免地受到群臣中沒有人敢講真話這一影響?!拔鹌垡?,而犯之”(《憲問》),當行;“忠焉,能勿誨乎?”(《憲問》)忠于他,能不給他教誨嗎?當做。
參考文獻
[1] 論語.張燕嬰譯注.中華書局,2006.9.
[2] 陳少峰編著.中國倫理學名著導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8.
[3] 錢寧重編.新論語.三聯(lián)書店,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