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沁園實驗小學 沈 柯
教無定法
——淺談小學英語“詞”“句”“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江蘇無錫沁園實驗小學 沈 柯
我們的英語教學方法“因詞而異”“因句而異”“因文而異”。不管是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適合學生的就是好方法,體現(xiàn)出教師個性的,就是精彩的方法。我們的教學最終還要“因人而異”。
教無定法 因詞而異 因句而異 因文而異 因人而異
都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有法的“法”是學科、教材、學生的具體情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就是我們應該遵守的法。教無定法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實際情況的多樣性決定了教學之法的多樣性。
記得十年前教牛津英語教材時,大部分老師都是每單元先教B、C、D部分的詞匯句型,再教A部分的課文。后來提倡在語篇中認識詞匯句型,于是大家開始把A部分作為第一課時。這時,有的老師怕學生一下子掌握不扎實A部分,就采取了分段教的方法。逐漸地,有學者提出這樣會破壞語篇的整體性,不利于語篇的理解,所以現(xiàn)在,老師們大都是整體呈現(xiàn)語篇。我們的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老師們在上課時都會盡量將單元各個部分串聯(lián)在一個情境中,甚至語音、詩歌等內(nèi)容關聯(lián)不大的部分也要想盡辦法,自圓其說地串聯(lián)進去。
我們的課堂一天天發(fā)展下來,在一點一點地進步,可是有時我們也會過度重視某個模式。似乎詞匯句型作為第一課時教總覺不妥;公開課上多講兩句語法規(guī)則就會覺得不好意思,只好回到平時課堂中偷偷講;一節(jié)課有某個環(huán)節(jié)沒有串入主題情境,這堂課好像就上不了臺面。其實,一切應以學科、教材、學生的具體情況為本,從實際出發(fā),適合學生的課就是好的課。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幾種看似對立的教學方法的碰撞。
英語語篇中包含大量信息的同時也使用了一定數(shù)量的生詞,特別是高年級的語篇中,大量生詞阻礙了學生對語篇的理解,也給教師教學帶來許多困難。
常見的詞匯處理方式有:
1.閱讀前創(chuàng)設情境,集中處理詞匯
第一課時先教詞句,將單詞句型放在情境中逐個擊破,第二課時再學課文。此時閱讀難度大大降低,學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上,用更多的時間去體會文中的文化情感,更多地去練習朗讀,將單個詞句的輸出提升為語段的輸出。
這種教學的弊端有:第一,因為新的詞匯句型都解決了,有的教師為了“節(jié)省時間”,忽略了對課文的理解、對文化情感的提煉和對學生大語段輸出能力的訓練。于是語篇教學一帶而過,草草回答幾個問題,讀一讀就結束了,學生的能力沒有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有所提升。第二,把閱讀難度降到最低的同時,也降低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理解能力。會使學生誤認為語篇學習等同于詞匯學習,容易使學生形成“不把生詞處理完,文章就不能讀”的思維定勢,不會通過前后文來推測詞義。
2.整體呈現(xiàn)語篇,隨文學詞
第一課時學習語篇,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初步理解詞句,重在語篇的理解和朗讀。第二課時再重點學習主要詞匯和句型。這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在于學生能在一個完整的語境中認識新的詞句,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但是對于生詞較多、句型較難的語篇,學生一節(jié)課下來要達到熟練朗讀的程度是比較難的。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可能對已經(jīng)學過的語篇仍感到生詞連篇,于是他們對語篇的理解只能是“囫圇吞棗”。
這兩種教學方法各有利弊。教師可根據(jù)學生、教材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方法,或兩者結合。如:閱讀前有選擇地處理部分生詞。那些不能依據(jù)上下文推測且又會影響學生理解語篇的詞匯,教師可先行處理。小學生的詞匯量小,閱讀理解能力有限,對于有難度的語篇,掃除部分詞匯障礙是有必要的。而對于可以通過前后文推測詞義的單詞,教師應鼓勵學生去推測,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閱讀理解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應正確處理閱讀教學與詞匯教學之間的關系,既不能強調(diào)閱讀而淡化詞匯教學,也不能只教學詞匯而弱化對語篇的理解,而要從語篇的整體角度出發(fā)教學詞匯。我們應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做到“因詞而異”。
我們的教材每個單元都會有一個主題情境。教材選擇的這個主題往往是最適合本單元詞匯句型的一個情境,我們要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如:學習Halloween,我們要從各方面去了解Halloween,在這個情境下去學習詞、句和語篇。一單元下來學生一定能對Halloween有一個很深入的了解。整個單元教學體現(xiàn)了交際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必大費周折地創(chuàng)設多個情境,刻意去制造華而不實的效果,這樣不僅起不到促進的作用,相反會破壞單元的整體性,沒有達到情境創(chuàng)設的目的。
那么,一個單元的內(nèi)容是否一定要串聯(lián)到一個情境中才算體現(xiàn)單元的整體性呢?有的老師在公開課中用巧妙的方法把詩歌、語音串聯(lián)到了主題情境中。于是,不少老師爭相模仿,對于一些和單元主題情境關系不大的部分也絞盡腦汁,編出了各種情節(jié)和主題情境串聯(lián)了起來。其實,我們只要讓語言出現(xiàn)在一個最適合、最自然的場合,而不必刻意去追求情境的一致性。大大方方地換一個情境又有何妨?
而對于有些單元,本身就適合用多個情境。 如牛津英語中的Planning for the weekend,單元主題是計劃周末。學生初次學習將來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這個全新的概念,教師可以讓學生想各種將來的時間:tomorrow,next...,after class...,這樣就有了各種計劃,而不是局限于本單元的周末計劃。
所以我們選擇何種情境也要根據(jù)所學的句子而定,做到“因句而異”。
每一單元的語篇都是作為一個整體出現(xiàn)的,它都有完整的語意和語境,也有完整的語用目的和語意功能?,F(xiàn)在,語篇教學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模式:第一步,話題導入,簡單學習幾個新單詞和句型。第二步,整體呈現(xiàn)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第三步,讓學生自讀,進一步捕捉課文信息。用填表、回答問題、判斷等形式來檢查學生的認知程度。第四步,鞏固練習,復述或表演。這樣的課堂模式對于大部分的文本都能適用,教師只需套用即可,方便一線教師備課。
然而,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點,我們可以用這個模式,卻不能被一個模式框死。對于有些文本,分段呈現(xiàn)比整體呈現(xiàn)更適合。
例如,一些邏輯性較強、情節(jié)生動的故事,可以采用分段預測的方法。學習完一段之后,戛然而止,讓學生發(fā)揮想象:What will happen?而學生此時一定很想知道后面的情節(jié),所以這時他們用英語表達是真正的交流。對于這樣的文本,逐段呈現(xiàn)顯然比整體呈現(xiàn)課文更有價值,更有懸念。
當我們學到某些特定的知識點,對呈現(xiàn)方式有特定的需要時,也可以分段呈現(xiàn)文本。如蘇教譯林版英 語 五 年 級 下 冊Unit 6 In the kitchen學習現(xiàn)在進行時,課文隨著時間的推進,表述了劉濤一家人正在做什么。如果整體呈現(xiàn)全文后,就無法合理地用現(xiàn)在進行時提問:What is Liu Tao doing?/What is Mr Liu cooking?/...,不如由教師引領學生一起進入課文的情境中,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步一步地去看他們此刻在做什么。師生能自然地用現(xiàn)在進行時交流,學生在這個情境中也更有代入感。
再如,蘇教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4 Then and now的一堂公開課。課文每小節(jié)形式都比較相似,分別用一般過去式介紹了Mike一家人過去和現(xiàn)在的變化。我們當然可以整體出示課文。但是在這堂課上,教師重點帶領學生先分析了Mike的變化這一段。然后將剩下的幾段分配給各小組,每組分析所分配到的段落,學生上講臺當小老師給全班同學上課。本課的文本不但沒有整體出示,甚至各段的呈現(xiàn)順序和課文順序都不相同,但是課堂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見,文本如何出示沒有固定的方法,可以根據(jù)不同課文的需要而定,做到“因文而異”。
綜上所述,英語教學方法要“因詞而異”“因句而異”“因文而異”,不管是什么方法,適合學生的就是好的方法,體現(xiàn)出教師個性的就是精彩的方法,我們的教學最終還要“因人而異”。教無定法,愿我們的英語課堂能注入更多學生的個性,教師的個性,一天比一天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