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泉
關(guān)于學前教育中情商教育的幾點思考
文 陳泉
情商(EQ)教育又稱社會與情緒教育(SECL),主要指的是自信力、意志力、壓力應對、自我管理、情緒控制、挫折抵抗、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的培養(yǎng),是與智商(IQ)相對應的概念。情商的高低,是人格狀態(tài)和品質(zhì)的反映。
幼兒 情商(EQ) 培養(yǎng)
在整個社會追求“高智商熱”的激流中,我們并未放棄對孩子的品行、性格、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但仍顯得單薄無力。而存在于孩子身上的許多困惑切不可忽視。譬如內(nèi)斂不自信、冷漠少熱情、急躁耍脾氣、好強卻脆弱、做事沒常性、受不得批評等等,這些通常所說的“性格問題”絕對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乃至一生。
情商(EQ)教育又稱社會與情緒教育(SECL),主要指的是自信力、意志力、壓力應對、自我管理、情緒控制、挫折抵抗、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的培養(yǎng),是與智商(IQ)相對應的概念。情商的高低,是人格狀態(tài)和品質(zhì)的反映。有研究證明,情商水平的高低,對一個人的成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作用。曾經(jīng)一位記者采訪愛因斯坦:“請您談談您是在哪所大學學到讓您取得如此成就的最重要的東西?”愛因斯坦誠懇而清晰地答道:“是在幼兒園里。在那里我學到了把自己的東西與伙伴分享,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用的東西要放整齊,做錯事要道歉……”這個回答令人震撼,發(fā)人深思,讓人們領(lǐng)悟到學前教育中情商教育的深遠意義。心理學家和成功學家給出的類似的公式也不無道理——100%的成功=80%EQ+20%IQ。
從某種意義上說,EQ甚至比IQ更重要。未來社會的多元化和融和度日益提高,較高的情商將有助于獲得成功。情商水平的提高在于后天的培養(yǎng),學前期對幼兒心靈的早期塑造尤顯重要。要收到良好的預期效果,需從多方面著手:
大力提高教師自身的品格修養(yǎng),使自己成為積極熱情、開朗豁達、自信寬容、友善仁愛的高情商的人,這是作為教師的首要和必備條件。
注重學習,吐故納新,與時俱進,吸收先進的教育理念,關(guān)注國內(nèi)外教育發(fā)展動向,多了解一些在世界范圍內(nèi)很具影響力的教育理念,如:以皮亞杰、蘇霍姆林斯基、蒙臺梭利、瑞吉歐等為杰出代表的教育思想體系、教育理論、教育模式和方法,從而拓寬視野,提高、充實自己。
情商不是靠直接教出來的,而是心領(lǐng)神會、潛移默化逐漸形成的。自然環(huán)境、設(shè)施設(shè)備、房舍場地、裝飾布置、玩具學具等,都必須能形成愉悅的氛圍,以利于孩子心靈成長。所有教師和員工都應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使之成為孩子心靈和行為的榜樣。譬如,說話輕聲慢語、親切和藹,杜絕大叫大嚷、粗魯急躁;充分尊重孩子,耐心傾聽,不輕易打斷孩子的申述;夸獎不失度,批評不武斷;自己錯了,誠懇向孩子道歉;對保育、保潔、炊事、勤雜人員一樣尊重,對他們的服務應說聲“謝謝”;不在孩子面前發(fā)泄情緒;面對孩子常帶微笑,以陽光心態(tài)投入工作……所有這些,都會對孩子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亦是給他們營造最直觀、最自然、最真切、最具感染力的心靈成長環(huán)境。
情商教育不能游離于日常教育活動之外,只有把情商教育的內(nèi)涵融入幼兒園的健康、科學、社會、語言、計算等各項教育內(nèi)容和游戲、實驗、表演、交談等各種教育形式、方法中,才能使情商教育升華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個別化教育不等同于對單一兒童的單獨教育,主要是指分情況,采取針對性強的教育方法。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更有效地深入孩子的心靈。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觀察,敏于發(fā)現(xiàn),設(shè)計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來扶正矯偏、循循善誘。
教育是一項復雜龐大的工程,同心協(xié)力、保持一致才能有所成效。老師、家長、社會人員,都是孩子社會學習的重要影響源。他們的言談舉止、行為習慣、品行為人,都直接影響孩子。“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這就需要老師堅持不懈地多形式、多渠道與家長交流溝通、達成共識,以取得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時時處處給孩子輸送正能量,杜絕消極、負面的東西污染孩子心靈。
運用好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故事,發(fā)揮其深刻的影響力、感化力。在感人的故事情境中,孩子們會由衷地擔心丑小鴨的遭遇和命運,佩服阿凡提的智慧與正義,喜歡白雪公主的美麗和善良,痛恨壞皇后的邪惡,學習孔融的謙讓……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故事能使孩子的心靈得到凈化,情商得以升華。
注意觀察和收集生活素材,創(chuàng)編孩子喜愛的、富有新意的新編故事,以適應新的教育要求,使故事常講常新,更好地啟迪孩子的心志。
所以對幼兒教師來說,增強情商教育意識,撥正情商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應有位置,強化情商教育刻不容緩。
(江蘇省鎮(zhèn)江市江濱幼兒園)
趙明、惲躍榮.《〈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及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