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下個“十字路口”等你
——漫談教學契機的把握與創(chuàng)設
■楊友紅
主持人語
一個人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在長達十多年的求學生涯中,會遇到許多“十字路口”和“轉折點”,這些節(jié)點對他未來的發(fā)展起著決定性或助推性的作用,我們把這些節(jié)點叫作教育教學契機。如何準備把握乃至巧妙創(chuàng)設教育教學契機,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它得益于教師對教學規(guī)律的把握,有賴于教師基于學生立場,對每一個孩子有充分的了解和認知,更能從中看出一位教師教育思想和教學手段的高下優(yōu)劣。我們可能無法預知什么樣的情境會叩開哪一個學生的心扉,更無從了解自己的教學能否直抵學生的心靈,但是不要緊,我們會抓住每一個契機,竭盡所能,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孩子,就讓我在下個“十字路口”等你!
教學契機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促使教學事件發(fā)展或轉化的關鍵、樞紐,是決定性的環(huán)節(jié)。它是引導師生特別是學生深化認識、獲得靈感、尋得問題解決策略的最佳時機和關鍵節(jié)點,是教學進程中的“十字路口”,轉過這一個街角就是一片柳暗花明的境地。它最能體現教師的教學設計智慧,以及對課堂信息價值的把握和利用機智,最能凸顯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的主體地位。它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又分為課前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和目的有意創(chuàng)設的教學契機和課堂上隨機生成、智慧捕捉的教學契機兩種類型。課前教學契機的預設強調教師的創(chuàng)設技能,突出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嚴密性。課堂上對教學契機的捕捉強調教師對教學契機的隨機把握智慧,突出經驗性、敏銳性和靈活性。兩種教學契機的有序展開和相互融合形成有效的教學情境,不斷促使課堂獲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作為一個有境界、有追求的教師,要能夠利用自己的教學智慧引領學生不斷地從這一個教學契機走向下一個教學契機,要始終以前行者和引領者的姿態(tài)在下一個“十字路口”等著學生追趕。只要學生愿意在課堂上奔跑,而且樂此不疲,課堂就會閃耀智慧的光芒,傳來心靈成長的清晰而又堅實的鼓點。
1.利用學生成長節(jié)律創(chuàng)設教學契機。
兒童的成長遵循自然成長規(guī)律,有效把握學生身心發(fā)育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往往能夠順應孩子的階段性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來設計有效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發(fā)生同化和順應,建立新的圖式,形成新的思維模式和心理結構。初一新生剛入校時,好奇心特別強烈,求知欲特別旺盛。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這一心理上的優(yōu)勢,多組織競爭性強的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學生在競爭中學習的教學契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初二學生進入叛逆期,自主性明顯增強,自我意識比較突出,這一年齡特征從總體上說問題比較突出。作為教師如何變被動為主動,把教學上的不利因素轉化為教學的有利契機呢?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恰當設計一些思辨性的教學問題,讓學生在互相探討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在互相辯論中提高思維水平和認識能力。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學生一進入初三,面對升學壓力,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明顯增強,課堂上坐得住、想得深。教師應該積極順應學生的這一變化,抓住這一教學的有利契機增大教學的容量,增強教學的綜合性,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的中考爭取巨大的課堂教學生長空間。
2.利用課堂過程節(jié)律創(chuàng)設教學契機。
一堂課和學生的成長一樣,也有自身的發(fā)展節(jié)律。任何一堂課都必須有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的過程展開機制,甚至一堂課根據內容的需要又可以安排幾個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的循環(huán)過程。教師要遵從這一課堂的發(fā)展機制,在課堂的開端部分有意制造教學的契機,達到激發(fā)學生興趣的目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恰當選擇教學的導入手段,可以結合現代教學技術,利用繪畫、音樂、影視等有關材料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恰切的教學情境。在課堂的高潮部分,教師要注意張弛有度,既要對課堂的重點和難點響鼓重槌,又要注意放松學習的節(jié)奏,調節(jié)學生緊張的神經。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表現和課堂上的互動狀況,恰當地設計一些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成長的快感。課堂的結局部分,許多教師往往是很平淡地結束,其實,課堂的結局部分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教學契機,我們可以變教師的結課為學生的結課,讓學生主動回顧和總結本堂課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的網絡,使之條理化和系統(tǒng)化。
3.利用空間變換的刺激度創(chuàng)設教學契機。
不變的教室,熟悉的面孔,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審美的疲勞。再加上初中學生本身好奇心強,喜歡新鮮和刺激。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利用社會資源、學校資源,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等,變換活動的空間和形式,給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的教學契機。如我們可以利用重大的節(jié)日活動來創(chuàng)新教學的形式,創(chuàng)設教學的契機:清明節(jié)來了,我們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踏青活動,在踏青中舉行賽詩會,促進詩歌積累,激發(fā)創(chuàng)作才情。元旦迎新來了,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創(chuàng)編課本劇,這樣既活躍了節(jié)日氣氛,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傊?,變換了的空間和形式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也拓寬了課堂教學的空間。
課堂是預設的,需要教師在課前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契機,這無疑為教學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課堂的對話和生成本質又決定了任何一位教師都無法全部準確地預設課堂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情在課堂上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和手段,甚至根據學情完全推翻原有的預案,順應學生在課堂上的現實需要,重設教學方案。教師應密切關注、善于捕捉學生在學習上的興趣點、意外點和疑惑點,要充分認識到這些因素都是促進課堂教學深化的有利教學契機,教師要及時調整原有的問題設計,生成新的問題設計,不斷引領學生深入理解課堂教學內容。
1.利用學生的“興趣點”生成教學契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始終注意調動和發(fā)現學生的興趣點,生成教學的寶貴資源,并把這一興趣點及時轉化為教學的契機。同時,在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又要善于及時發(fā)現學生新的興趣點,不斷生成新的教學契機。教師在引領學生一步步從一個教學契機走向下一個教學契機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化,能力不斷得到提升。例如,我在教學《背影》這一課時,利用學生對圖畫比較感興趣的特點,首先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要讓你畫出朱自清父親的背影,你認為應該突出什么?這一問題調動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抓住課文中有關朱自清父親的動作和外貌描寫認真思考、辨別,然后在廣泛而深入的交流中同學們體會了課文細節(jié)描寫的神韻。這一教學設計不僅抓住了學生的興趣,更主要的是利用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在學生對父親的形象有了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我又及時拋出了第二個問題:課文還有什么地方表現了父親對“我”的關愛之情?這兩個問題的拋出就能夠比較全面地引領學生理解父親對兒子的愛。
2.利用課堂的“意外點”生成教學契機。
課堂常常會出現意外,甚至會出現令老師尷尬的局面。這其實是教學的寶貴資源,反映了學生在問題認識上的獨特視角,如果我們能夠及時和智慧地將其轉化為教學的有利契機,就能夠幫助師生打破教學的思維定式,獲得對問題的新認識、新看法。如我在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時,師生在共同探討文章中的人物說假話的原因時,一個學生指出說假話是為了自己不被大家孤立。對這樣的一個觀點,我當時感到一種意外,因為它打破了人們多年來對《皇帝的新裝》主旨的一種傳統(tǒng)認識,同時我也感到這是一種寶貴的認識,因為這種認識回到了“人”那兒去,體現了一種樸素的人性認識論。于是,我引導大家進一步分析,騙子宣稱的新衣的特性其實就是制造了一種輿論場,在這個輿論場中誰都不想成為孤立者,由此,我們看到了輿論暴力的危害性。就這樣,一個意外,生成了一種新的認識,上了一堂有新意的語文課。
3.利用課堂的“疑惑點”生成教學契機。
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學生的“憤悱”狀態(tài)正是教師生成教學契機的有利時機,“憤悱”狀態(tài)反映了學生學習時的困頓狀態(tài),是一種欲說不明、欲罷不能的心理高峰體驗狀態(tài)。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疑惑點,有效生成教學問題,在教師有步驟、有層次的一步一步引導中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契機的有效轉化,關鍵是教師要有效地分解問題,搭好臺階和步驟,讓學生在一點一點的頓悟中解決問題。例如,我在教學《社戲》這一課時,學生對課文的結句“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并不理解,不理解這一句,也便不理解課文的主旨意蘊。怎么辦?結合前面對社戲和吃豆場景的描寫,我給學生制造出一個“憤悱”的疑惑狀態(tài):戲并不好看,豆并不好吃,結尾為什么還要這樣說呢?我讓學生體會社戲和豆到底有沒有“美”的地方。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給學生鋪設問題解決的兩個有效臺階。學生在這兩個臺階的幫助下,逐漸認識到美在自然、美在人情、美在遺憾,由此讀出了《社戲》的特別味道。
總之,教學契機的把握需要教師具有發(fā)現教學轉化點的能力,也需要教師提高具體的轉化策略的能力,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和智慧。
(作者為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現任教于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