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安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嚴詠梅
勒“聽力”之韁 尋“有效”之路
——例談小學英語聽力教學的有效探析
江蘇海安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嚴詠梅
聽力是英語交際能力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聽力技能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螺旋上升的過程,本文案例力求通過聽與說、演、做、唱、畫等形式互滲共融的多樣化聽力活動,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聽力技能,讓聽力教學更加生動、有效。
英語教學 聽力活動 多樣化
“聽力是英語交際能力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的聽力活動就是言語習得過程。”通過聽力活動,學生可感知語言的形式、意義和功能,并進行大腦內化和加工,為發(fā)展語言運用能力提供必要前提。這與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目標“使學生形成初步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相契合。那么,如何讓聽力活動更好地融入教與學?筆者以蘇教版小學英語教材為例,談談自己在聽力教學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教師在設計聽力教學活動時,應將聽、說、讀、寫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將語言輸入轉換為語言吸收,最后再轉變?yōu)檎Z言輸出,這樣才能同時實現語言的理解和習得?!保▌⒓宴?,李文巖,2012)例如,在六年級下冊Project 1 Being a good student的復習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安排了“Listen and answer”的活動。這是一篇有關個人習慣方面的短文:Hello,children.I’m going to tell you some habits about me.I usually get up early except holidays.I brush my teeth twice a day.I always go to work on time.I like eating vegetables and fruit.I drink much water every day.But sometimes I waste some food because I don’t like eating meat.I think it will make me fat.播放錄音前,筆者要求學生帶著問題——Do I get up early every day?Do I waste(浪費)food sometimes?聽短文,再作答,并提示他們“仔細聆聽,用筆記下關鍵詞句”。聽完錄音后,筆者先讓學生簡述所聽內容,再將所聽所記描述出來。這種設計,從學生的學習點出發(fā),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出發(fā),將聽與說相輔相融,于細節(jié)處潤物無聲地訓練聽力,賦予聽力以生活的靈動與生命力。
教學中,筆者還用先說再聽的方法,讓聽力變得熟悉而簡單,不再讓學生望而生畏。如“Listen and choose”的練習中,我們通常會設計單詞、詞組或句子的三到四個選項供學生選擇。完成此類聽力題前,可指導學生朗讀詞句,掌握重音、連讀、不完全爆破等現象,注意單詞之間相似的發(fā)音及區(qū)別度。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英語語言的特點,更能幫助他們克服聽力障礙,讓聽力也能與他們簡單隨行,快樂相伴。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聽力教學中,我們應從細節(jié)處入手,給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這樣,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便會在日積月累中逐步養(yǎng)成。
將聽力融入表演,目的是將“聽與說、聽與演”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習得英語,從而培養(yǎng)他們根據所聽、所見、所思來獲取有效信息的聽力技能。例如,在學完三年級上冊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一課的課文之后,筆者安排了角色表演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Helen、Mike和Yang Ling,并鼓勵他們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改編。內容如下:
Yang Ling∶Would you like a cake?
Mike∶Yes,please.
Yang Ling∶Would you like a hot dog?
Helen∶No,thank you.
Yang Ling∶What about an ice cream?
Helen∶Yes,please.
在表演環(huán)節(jié),筆者適時介入,給當觀眾的學生布置聽力練習:“What would Helen like to eat?And what wouldn’t Helen like to eat?”因為每組學生的表演不盡相同,所以當他們當觀眾時,肯定會專心聆聽和觀看;在“演員”表演完后,都會積極舉手,踴躍表達,完成所謂的“聽力題”。筆者認為,這樣的表演與反饋都是極其有效的聽力訓練。這樣的訓練,會讓學生有目的地用英語去獲取并表達信息,從而逐步掌握語言知識,提升聽力技能。此外,我們還可將傳統(tǒng)的曲藝表演形式“雙簧”引入課堂,讓學生在“Two-man comic show”的情境中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聽力,積淀知識。
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聽力活動與表演藝術的有機融合,在激活學生藝術靈性的同時,也讓聽力教學效果錦上添花。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教學法(James Asher)主張語言學習中的互動模式,提倡在比較輕松的環(huán)境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盡量讓學生在眼到、手到、耳到、心到的活動中聆聽并加深對語言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學完四年級上冊Unit 2 Make a fruit salad這一課的知識點后,筆者設計了“Listen and make”的活動。學生在聽懂指令、完成一些簡單小制作中,既鍛煉聽力,又培養(yǎng)動手能力?;顒右螅篢oday we are going to make something.Please listen and follow me.Each group has a box of things on your desk.Please take them out and follow my instructions.學生多種器官參與,整體聯(lián)動,主動學習不但加深對語言材料的理解,自然地鍛煉了聽力能力,而且為學生“用英語思維”提供了機會,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另外,我們還可組織“聽錄音,做動作(Listen and act out what you hear)”的活動,如:“Stand up,please.Go to the blackboard and get some chalk.Give the chalk to the teacher.Go back to your seat and sit down.”力求讓“聽與做”的活動多樣化、靈活化。
實踐證明,學生以“綜合化、一體化”的整體感知方式,全身心投入到“寓聽于做”的游戲活動中,收獲的不僅是傾聽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以及主動體驗、積極探索的精神。
兒童英語歌曲歌詞簡單,旋律優(yōu)美,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學生都樂聽、樂學、樂唱。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有效載體,圍繞聽力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聽力活動,開展聽力訓練。
例如,學習五年級上冊Unit 8 At Christmas這一課的歌曲“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時,筆者立足整體語言教學視角,安排了“Listen and sing”的練習。分三步:初聽,整體感知,了解大意,感悟旋律美;復聽,模仿學唱,品味情趣,體悟意境美;再聽,激情演唱,品味意蘊,領悟情感美并用心創(chuàng)造美。在這一過程中,筆者引領學生聆聽、思維、想象、吟誦、演唱。學生仔細辨聽、揣摩并逐步掌握濁化、爆破、弱讀等語音現象;力圖聽懂詞、句,于耳濡目染中逐漸豐富詞匯量,鞏固語法知識,內化所學知識;盡情體會字里行間流淌的豐富意蘊,感受快樂的圣誕氣氛,品味圣誕文化獨特的魅力,送出愿人人快樂幸福的美好祝福。不少學生還把新學的詞句創(chuàng)編到熟悉的曲調中去,享受用英文舊曲譜新詞、唱新歌的成功喜悅,歌情曲意在心靈間流淌,創(chuàng)造性智慧在生命中飛揚!
漫步在“聽唱”英文歌曲的藝術殿堂,能使學生豐厚知識底蘊,提升聽力技能;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意識;他們的心靈得到凈化,性情受到陶冶,藝術修養(yǎng)得以豐贍,精神境界走向敞亮。重要的是,學生在藝術欣賞中學到的東西、掌握的技能,會理解得更通透,修煉得更嫻熟,記憶得更深刻,歷久彌新,而這正是英文歌曲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在學習一些描述顏色、大小、形狀的名詞和形容詞時,我們可設計一些畫圖情境或給指定圖片涂色的活動,既培養(yǎng)學生據令做事的聽力技能,又將學習內容與繪畫相輔相融,讓英語聽力變得不再枯燥單一,而是彰顯出繪畫的五彩斑斕。例如,學完三年級下冊Stationery和Colors兩單元后,筆者設計了“Listen,draw and colour”的訓練。聽力內容:Look,this is Ann’s desk.On the desk,there is a book.Colour it blue.Draw a pencil on the book and colour it green.Draw a ruler beside the book and colour it red.Oh,here is a rubber under the desk,draw it and colour it white.
涂涂、畫畫、寫寫是兒童的天性和興趣所在。因此,學生聆聽錄音時,全神貫注;聽做作業(yè)時,專心致志;完成的作業(yè)圖文并茂,賞心悅目,正確率高。在這樣的聽力練習中,學生不僅對“book,pencil,ruler,rubber”等表示學習用品及表示顏色的“blue,green,red,white”等詞匯有了更深的認識與理解,更將“聽與畫”的活動巧妙融合,為英語聽力教學增光添彩。當然,這種聽力練習一般適用于三、四年級,在小學高年級中則較少涉及。因此,選用此類活動時,我們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實際以及教學目標的定位,不能“為畫而聽”,喧賓奪主。
聽與說、演、做、唱、畫等形式互滲共融,讓英語聽力教學多樣化、生動化、藝術化,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言語體驗,保持他們的持久學習動力,鍛煉他們的聽力技能,而且能發(fā)展他們的綜合語用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學生的言語表達智慧在主動“用英語做事”的過程中精彩綻放。
Rivers(1981)指出,日常生活中聽的技能比其他單項語言技能使用得更多。而英語聽力技能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緊勒聽力之韁,選擇多維化的聽力材料,融合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踐行多元化的教學策略,逐步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聽力技能,讓聽力教學走上一條更新穎、更廣闊、更有效之路!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朱萍,張英.英語教學活動設計與應用.小學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劉劍.對小學英語課堂聽力活動的思考[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