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海逸學校 孫崑茜
構建基于學生發(fā)展素養(yǎng)的大主題數學
山東青島海逸學校 孫崑茜
為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教師通過統(tǒng)整、開發(fā)、重組、優(yōu)化、融合適合學生的課程資源,將數學課的內容,改造為“生活數學”“數—科整合”“數學實踐”“文化體驗”“小課題研究”,構建起“大主題式”數學課程。
核心素養(yǎng) 主題數學 課程整合
課改十幾年來,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先進理念的引入讓課堂生動起來。但在課改一線的教師們,卻深深地感受到,我們學生的學習多是在老師精心的引導下被動地接受知識。像五年級的列方程解應用題,教師會用各種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先寫等量關系”“然后根據等量關系列方程”這一解題方法,再通過“全班有40人,男生有27人,女生多少人?”這樣明明用算數方法很容易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列出“40-27=x”的方程。很少老師會和學生們一起探討方程和算數方法相比的優(yōu)勢??梢姡瑔慰扛淖償祵W課堂的教學形式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學習能力的問題,要想改變,就要靠數學課程的再造與整合。
教師可以通過統(tǒng)整、開發(fā)、重組、優(yōu)化、融合適合學生的課程資源,將數學課的內容,改造為“生活數學”“數—科整合”“數學實踐”“文化體驗”“小課題研究”,構建起“大主題式”數學課程,發(fā)展學生們核心素養(yǎng)。這里的整合有數學與生活的整合,有數學內部縱向和橫向的整合,有數學與科學、人文的整合,有數學與實踐與創(chuàng)新的整合。具體的操作方法是以“生活數學”為主線,構建基于“共同學習方法”和“共同研究方向”的大主題數學。這樣的課程設置在不增加課時的前提下,改變的是學習興趣、學習方式、課堂樣態(tài),進而提升的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數學素養(yǎng)。
“生活數學”力求回歸生活的整體,實現生活與數學的整合,注重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能解決現實的問題,讓學生“從頭到尾”地想問題。
相對人教版教材,所有版本的課標教材都改變了知識的呈現方式,都是在一個生活情境下引入課題。青島版教材也不例外,但是它的生活問題往往是人為的編造,離學生生活較遠的數學化加工程度過高的問題,像一年級《認識人民幣》的教學。把這個課放在課堂上學,無論你創(chuàng)設什么樣的情境,那都是加工來的生活化,所以出現學生悶頭做同步練習中的人民幣的計算題目駕輕就熟,但是到了商店,竟找不到一張最合適的錢給收銀員的現象,根本就不奇怪。為了讓學生們真正認識、會用、會算關于人民幣的問題,完全可以帶著學生到生活中去看一看、用一用、算一算。像我校二年級曾經做過的主題活動“l(fā)et’s go”,帶領學生真正走進超市,用手中的人民幣購買商品并結算,將數學知識融入生活,通過目標計劃課(設計購買物品、明確購買目的)、小組探究課、分享交流課這一系列在生化數學課程,帶給學生的是學習方法的多元選擇與整合,獨立探索、合作交流、評價反思等都真正落到實處。
統(tǒng)計的教學分散在不同年級,重點教學內容是統(tǒng)計方法,可以用統(tǒng)計表也可以用統(tǒng)計圖。統(tǒng)計圖、表在教學中,教師都是直接介紹給學生,為了便于比較、看得更清楚,我們可以把數據整理成表或者圖,而沒有讓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整理、分析的全過程。這樣的教學學生掌握的知識統(tǒng)計的方法和技能,而不會提高統(tǒng)計的能力。為此,我們設計一個“我最喜歡的體育運動”生活主題活動,讓學生統(tǒng)計出本年級學生最喜歡的運動,結合統(tǒng)計為本年級設計一個體育節(jié)活動方案。在這個調查、收集好數據后,學生肯定要進行整理。如何用最準確、最直觀的方式呈現自己的調查結果一定是學生最關心的問題,統(tǒng)計圖、表的問題就迎刃而解。體育節(jié)方案的制定是學生對統(tǒng)計知識的應用,學生設計的比賽項目一定會是大家都喜歡的運動。這種生活數學才讓學生體驗一種真問題、真研究、真學習、真課堂。
這是對數學內部結構進行的整合。數學的教材結構是按照知識體系來劃分的: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tǒng)計與概率等。每節(jié)課學習一個單一題型。這使得相通的知識,都變成了新問題,從而讓學生束手無策。當我們打亂知識體系,按數學方法進行整合,學生就相當于學會了一個數學工具,能夠用這個工具解決所有問題。
五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基于此開展以“有趣的轉化”為主題的教學。首先讓學生查找和《曹沖稱象》相關的資料和故事,明確“轉換”數學思想。就是把未知轉化成已知,把不能轉化成能,把沒學的知識轉化成已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數學思想有了,再讓學生分組探究、討論小數乘法、小數除法、多邊形的面積計算的解決方法。特別是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對于公式的推導,放手讓學生分組研究討論,有了前面轉化思想的熟練運用,學生不僅能想到教材中的推導方法,還能想到例如“將一個梯形沿對角線剪開分成兩個三角形,將個梯形沿中位線剪開,旋轉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將一個梯形沿一個腰的中點與對角的頂點連線剪開,旋轉后可以拼成一個三角形”等不同的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將數學轉化的思想充分運用到了數學的學習之中,提高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習能力。
學科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各掃門前雪,一個學生的思維在同一天被分割成若干份,所學知識之間沒有任何的聯(lián)系,每個教師都在強調的是本學科知識的重要性,凸顯出來的就是教育碎片化、功利化的傾向。把具有共一研究方向的內容進行統(tǒng)整,放在一個主題下來共同研究,對知識的認知、應用、延伸都有積極的作用。
六年級上冊有關“圓”教學,可以設計“有趣的圓”這一主題課程。主題課程以綜合實踐學科的研究性學習作為開啟,讓學生研究“機車的發(fā)展”,通過研究學生會發(fā)現車輛的外形、動力都在不斷地變化,但是它的車輪卻一直都是圓形的。像這樣選擇一個學生感興趣的課題,像科學家一樣展開研究,會帶給學生完全不一樣的數學探究的體驗。接下來數學課中進行的《圓的認識》的單元教學,圓的認識、變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圓規(guī)的應用等內容自然融合其中。再接下來還有美術教師引導的《圓的欣賞》,帶領學生欣賞圓在美術作品、建筑中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圓是最完美的圖形,并創(chuàng)作繪畫作品;科學老師,利用圓易滾動的特性,帶領學生制作模型、進行小發(fā)明或者了解南北半球、經度緯度等相關知識;體育教師,指導學生玩呼啦圈;等等。這樣看來數學課失去了數學味兒,更像是科學課、綜合實踐課,但這正是我們所期盼的,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視角研究與表達科學研究。不難看出,學生會用數學的視角表達科學、美術甚至綜合的問題,逐步建立起來的研究意識就是我們不斷追求的學習能力。
[1]華志遠.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與構成[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版,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