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花
《錢塘湖春行》教學案例
■王麗花
編者按
2016年11月24日,由江蘇省太倉市第一中學、常熟市第一中學、張家港市第一中學組成的“三市一中”聯(lián)盟在常熟市第一中學舉行了第九次主題教學研討活動?;顒又?,來自聯(lián)盟校的28位教師執(zhí)教了精彩的展示課,受到了300多名與會代表的好評。本期,我們以專題形式刊發(fā)3位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反思以及專家點評,與大家分享他們的課堂教學智慧。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品味詩中描寫的錢塘湖早春風光。
2.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人的情懷,提高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
3.品味古詩中字里行間對錢塘湖早春之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
體味具有早春特色的景物,體悟作者對錢塘湖早春之景的喜愛和贊美。
【教學難點】
較好地品味語言,以及作者通過景物描寫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于丹在《重溫最美古詩詞》中提到,“人們對春天的憧憬總是來得格外細膩,中國人的詩情,總是在早春時節(jié)活潑潑醒來,從心頭到筆端,舒展開一些美麗的發(fā)現(xiàn)”。
設計意圖:中國教育學會小學研究會會長劉顯國說過:“開講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第一步。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币虼宋也捎妹嗣詫?,做到還未真正進入文本就“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2.知其人,論其世。
背景簡介:這首詩是白居易于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期間,到西湖游玩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對春天西湖的贊美和熱愛之情。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重在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經(jīng)歷和思想,只有正確了解了當時的背景,才能對文本有更深的理解。
3.讀一讀,領略詩之韻。
師:俗話說:“三分詩,七分讀。”下面我們一起讀一讀這首詩,去領略詩之韻。在朗讀之前誰能告訴大家朗讀詩歌有哪些要求?
生: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感情。
(學生自讀詩歌后,師點名朗讀,同學點評,師適時板書讀錯的字,最后生齊讀。)
設計意圖:朗讀是對古詩詞解讀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只有通過反復的誦讀才能對古詩詞有整體的把握。在誦讀古詩詞的過程中,詩文的風采格調(diào)、藝術手法、思想情感無形中會影響學生,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積累,眼界的開闊,利于學生明白事理,豐富情感。
4.譯一譯,通曉詩之意。
師:在同學們的誦讀聲中,西湖美景似乎已經(jīng)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F(xiàn)在如果請白居易先生做導游,他所吟誦的古詩,我們可能不太聽得懂,讓我們用自己的語言來翻譯這首詩。請同學們自己先思考下,提出你在理解詩意時的困惑。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初步了解古詩的意思,讓學生先提出在理解上的疑問,學生討論解答,力求達到理解“無死角”。
5.寫一寫,描繪詩之境。
師:掃除了理解上的障礙,下面請同學結合具體的詩句來描繪一下畫面。
參照:我看見了一幅圖。
示例:我看到了一幅信馬由韁圖。詩人約上三兩友人,在西湖畔自由自在地騎馬閑逛,馬兒似乎也體會到了背上主人那輕松閑逸的興致,便不緊不慢地,踩著那剛沒過馬蹄的草地,踏上那長長的白堤。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在初步了解詩內(nèi)容的基礎上準確地把握詩中的意象,進而用意象串聯(lián)畫面,學會描繪畫面。
6.品一品,探尋詩之妙。
師:田雯在《古歡堂集》中提到:“樂天詩極清淺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為見得語,皆他人所未發(fā)?!边@首詩語言清新自然、淺顯易懂,作者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選擇的早春之景寫入詩中。我們一起來找一找,都有哪些早春之景?我們先以首聯(lián)為例,來品味一下。
首聯(lián):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生:“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連綿不斷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冬日上升了不少,湖上春水初漲,天上白云重重,水色天光,一片迷茫的景象,勾勒出西湖早春的大致輪廓。這是只有人面對廣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覺,也是一個對西湖有著深刻了解和喜愛的人才能寫出的感受。
師: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是全詩的重點,這兩聯(lián)也緊扣“早春”二字。一般來說,描寫春天應離不開花草、小鳥,就這一點來說,這首詩也不例外,但它又有它的高明之處。那作者到底是怎樣描寫出初春的特征的呢?我們不妨用“剝而復加”的方法,來賞析這兩聯(lián),即先把詩句的修飾語“剝”下來,剩下句子的主干,然后再一層一層地加上去,每加一層,分析一層,這樣“剝而復加”的過程就是詩歌賞析的過程。我們先來看頷聯(lián),頷聯(lián)的主干是什么?
“鶯爭樹,燕啄泥”是兩個主謂結構,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而不知是誰家屋檐下的燕子,此時也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作者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tài),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
接下來看第二層。加了個“暖”字,暖樹是什么?暖樹是向陽的枝頭,黃鶯爭搶向陽的枝頭,是因為春寒料峭,他們還懼怕早春的寒意,下半句加了個“春”字,說明冬天已經(jīng)過去,泥土已經(jīng)解凍,變得柔軟濕潤,透著春的氣息,大自然已經(jīng)從冬的沉睡中蘇醒過來了。
第三層加了“早”和“新”字,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xiàn)了對這些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樹上的黃鶯一大早就忙著搶占最先見到陽光的“暖樹”,生怕一會兒就會趕不上了。鶯是歌手,它歌唱著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鳥,它從南國飛來,成為春天的象征。在這里,詩人對早春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
而詩人的用筆,則是細致入微的。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由此可見作者用語也極有分寸?!皫滋帯倍郑串嫵鳅L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tài)?!罢l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xiàn)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并使讀者由此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一方面因為少而帶有欣喜之情,另一方面這時畢竟還是初春,還沒有到“到處鶯歌燕舞”的時候。所以這兩個詞,準確地把握住初春的特征。
白居易在無數(shù)西湖的游客中,獨具慧眼地發(fā)現(xiàn)它的動人之處,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賜予人類的這一人間天堂。白居易并沒有看到很多的“早鶯”和“新燕”,只有“幾處”,只見“誰家”而已,要是我們,說不定還會因為沒有到“處處”聞鶯、“家家”有燕的時節(jié),而感到遺憾,心想要是再晚來十天半個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卻不這樣認為,少有少的好處,正因為少,才是“早鶯”,才是“新燕”,才有一種感知春天到來的喜悅。如果詩人沒有一種年輕的心態(tài)和熱愛生命與春天的胸懷,恐怕就不會被這為數(shù)不多的報春者所打動,所陶醉,而欣然寫下這動人的詩篇了。
下面我們請男生一起來讀一讀頷聯(lián),讀出“幾處”“誰家”的疑問和欣喜之情,讀出“鶯爭樹”“燕啄泥”的興奮和忙碌之情。
再看頸聯(lián)。同樣,“花迷人眼,草沒馬蹄”也是兩個主謂結構,是一般陳述句。
第一層加了一個“亂”字,使人想到朱自清《春》中的句子“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這幾句話給“亂”字作了最好的注解。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jié),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所以用“亂”字來形容?!皝y”貶詞褒用,寫出了花朵繁盛,色彩繽紛,由此也可以聯(lián)想到花的勃勃生機。加了一個“淺”字,因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春草低矮柔嫩,僅沒過馬蹄,所以用“淺”字來形容,讓我們想到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的“草色遙看近卻無”。
第二層加了“漸欲”和“才能”,用詞更是精確,那野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迎風盛開,“漸欲”使人想起不久以后姹紫嫣紅一片,豈不令人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安拍堋憋@示春草雖生長很快,但畢竟才是初春,草還來不及長得太深,不久過后,草長鶯飛,那一片醉人春色,定會叫人流連忘返。“漸欲”和“才能”寫出花鳥向榮的趨勢,描繪出了春的發(fā)展變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機。
也正因為白居易的獨具慧眼,他才能聞花花香,見草草美,為四處點綴的各色野花而心亂神迷,為沒過馬蹄的草地而唏噓感嘆。
下面請我們班的女生為大家朗讀一下頸聯(lián),讀出“亂花”“淺草”的可愛,讀出“迷人眼”“沒馬蹄”的勃勃生機。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重點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建構主義學習觀也強調(diào)學生的“協(xié)作性”,他們認為各人在理解上的差異,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通過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且這樣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進而更好更全面地體會錢塘湖早春之景的特色。
7.悟一悟,體會詩之情。
師:著名美學家別林斯基曾說:“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币驗榇笞匀坏木跋蟛伙@絕對的美,這美隱藏在創(chuàng)造或者觀察它們的那個人的靈魂里。”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恰恰說明了這一美學欣賞原理。整首詩將西湖的景色寫得美不勝收,那是因為白居易充滿了對西湖的喜愛和贊嘆之情。
那么哪句詩抒發(fā)了作者這樣的情感呢?哪個詞能夠體現(xiàn)呢?
生:“不足”,作者直抒胸臆表達了對西湖早春的喜愛和贊美之情,那白沙堤里有著別樣的情趣,使人流連忘返呀!
設計意圖:注重學生知識整合,體會古詩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讓學生了解并學會多種抒情方式的表達和運用。
【教學反思】
1.在讀中感受詩歌的美好。
本課進行了各種形式的大量的朗讀。有齊讀、默讀、自讀、配樂朗讀、進入情境讀等。我就是要將朗讀貫穿詩詞教學的始終,在讀中理解感悟,在讀中入境入情,在讀中走近詩人,走進作品,在讀中再現(xiàn)創(chuàng)造意象。學生不僅理解了詩詞的內(nèi)涵,朗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學習目標完成的促進者。
我在本課中通過示范朗讀,帶領學生進入詩詞的世界;通過一步步引導,學生感受詩人的情感;又通過我的一步步叩問,學生成為了詩人。教師在整個學習活動中一直是一個指導者和促進者。
3.語文課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語文學習方法一致。
語文課應該教學生用語文的方法學習語文。在這節(jié)課中,我充分運用了讀的方法、想象創(chuàng)造意象的方法、品詞析句的方法等等,將聽、說、讀、寫的訓練貫穿整個課堂,讓語文課堂更有語文味,更有詩意。
當然,課堂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隨著時間的推移,授課后的輕松一掃而光,隨之而來的是細致的思索。由于我能力有限和學生語文基礎的問題,課堂教學出現(xiàn)了不夠流暢,課堂效果未達到理想的程度,學生個人朗誦效果欠佳等問題,本節(jié)課遠未達到完美的程度。這說明,我還要在今后的工作和教學中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和教學水平,努力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
(作者為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一中學教師)
白居易,字樂天,是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他的詩歌特點是政治傾向非常鮮明,重視諷喻,崇尚簡單易懂。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