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 源
中小學德育模式建構的理性分析
◎ 姜 源
德育模式的建構,一般要遵循五個原則,即人本性原則、指導性原則、操作性原則、目標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德育模式一般由主題、目標、條件、方法、程序、評價等六大基本要素有機構成。建構德育模式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訴求,對于中小學德育目標的實現和德育實踐的整體規(guī)劃有著重要的意義,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中小學;德育模式;建構
所謂德育模式,就是為解決特定范圍內的德育問題而形成的一定的觀點、理論、原則、策略、方法和途徑等德育實施體系。是針對具體德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在德育理論和理念的指導下,總結提煉德育實踐經驗形成的規(guī)律性方式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結構性方法論體系。不同的德育模式的建構會具有各自不同的內涵和功能,但有著共同要素,即模式構建的基本理念、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模式實施的基本規(guī)范。建構德育模式對于中小學德育目標的實現和德育實踐的整體規(guī)劃有著重要的意義,有利于傳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現有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能夠有力指導中小學的德育實踐。
中小學德育工作在國家教育方針的指引下和廣大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年來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德育工作的投入和預期的效果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不能應對全球性和國際化大背景下的需求,無論我們的德育思維,還是德育實踐,以及德育方法都不很成熟,自然效果也十分有限。所以德育工作者必須以全球化的視角重構新的德育模式來適應當代中小學德育教育,規(guī)范我國青少年參與全球化進程的行為,保障中小學生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的堅定性和純潔性。所以,不能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德育形式,要全面而深入地認識并探討面臨的實際問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有效地深入到青少年的觀念之中。
以往在德育內容和方法上我們往往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教條的說教比較多,不僅脫離世界大背景和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甚至與青少年學生生動活潑的天性都格格不入,德育缺乏時代氣息和青少年的朝氣。學生思想意識和理想信念的提升不是靠單純的說教就能完成的,而是要靠他們自己的能動和自覺,來內化理解,形成堅定不變的信念,才能抵御住各種不良思潮的沖擊,才能把愛國信念、民族自尊和奉獻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之中。尤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德育工作更要把時代精神、開放意識與民族精神高度融合,培養(yǎng)出具有中國心、民族魂的未來接班人,才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
所以,冷靜下來潛心尋求德育工作的內在規(guī)律,建立符合自己校情和學情的、有著內在聯系的德育結構模式,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這樣的德育模式,依托德育理論的指導和規(guī)范,根據學校德育實踐和經驗總結,使科學的德育理論和具體的德育實踐緊密結合,建構一套科學性、規(guī)范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兼?zhèn)涞慕Y構模式,將會極大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提升。
德育模式的建構,一般要遵循五個原則,即人本性原則、指導性原則、操作性原則、目標性原則、科學性原則。
一是,人本性原則。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是學校辦學最根本的理念,也是學校德育工作應該遵循的首要原則。培養(yǎng)適應未來國家和社會需求的、具有明確道德觀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是我們德育行為必須明確的。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訴求,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品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一切為了學生的未來,是德育模式建構的目的所在。
二是,指導性原則。建構德育模式的目的是規(guī)范德育行為,對德育行為起到指導作用,是在傳統(tǒng)德育形式的基礎上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明確樹立德育模式的建構思維、觀點和方法,以其得到認同和遵守。適時指導和及時調整德育模式建構的方向,保證德育模式建構方法的正確性,更好地指導德育工作,完成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引導和塑造任務。
三是,操作性原則。由于德育模式是立足于中小學具體的德育實踐活動,指導規(guī)范德育行為,所以德育模式可操作性十分重要。構建模式本身就是實踐操作的現實需求,也是現代教育評價的要求,更有利于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的德育說教模式,使學生通過自身的德育活動或社會實踐來親身體驗,獲得更加感性的、真實的情感體驗、道德標準和審美判斷,更有利于內化德育期待。
四是,目標性原則。德育模式建構的核心是德育目標的達成,目標性原則是德育模式建構的核心原則。德育模式建構的理念、方法和評價,以及操作、實踐和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發(fā)展這一核心目標。這一目標要和我們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高度的目標一致性。學生思想道德、行為活動的狀態(tài)表現和提升效果,即能否促進德育實踐行為,實現構建期望的目標,是檢驗德育模式建構成敗的唯一標準。
五是,科學性原則。教育學是一門科學,教育活動應該是科學的行為,應該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活動。只憑德育經驗和德育感覺的落后德育思想和行為,勢必被現代教育思想所淘汰。德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模式的建構者,掌握新的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國內外當代德育模式構建的理論知識或研究成果,是保證德育模式科學性的重要前提。
任何模式都有其內在結構和構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構成要素是構成事物或觀念體系的基本單位,德育模式也不例外。我們建構的中小學德育模式,只有具備一定的要素并發(fā)揮其功能,才能實現德育模式構建的目標和意義。中小學德育模式一般由主題、目標、條件、方法、程序、評價等六大基本要素有機構成。
一是主題。主題是在一定德育思想、理論或觀念的指引下所開展的具有一定教育主旨的德育內容??茖W的主題內容,是德育模式構成的基礎要素,是提高德育實效性、實現德育目標的基本條件。在德育模式建構的總體目標下,多個主題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基礎,它應該涵蓋學校德育的所有行為,能夠滿足所有德育目標的實現,所以各個主題之間應該是有機聯系的,個體又是完整的。
二是目標。德育目標的設立和實現是德育模式建構的根本和意義所在。所有的主題活動都需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不同主題活動有不同的德育目標,所有的各不相同的主題活動目標共同有機構成我們育人的總目標。所以德育行為和德育模式都是為德育目標的達成而存在的,是德育模式建構價值最主要的衡量標準。這個總目標的焦點就是學生,就是如何發(fā)展學生,如何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所有主題活動目標都必須遵循并力求實現,不能偏廢和歪曲。
三是條件。條件要素是德育活動開展和德育目標實現的保障,是關乎德育效果的外在因素。如教育者的素養(yǎng)、受教育者的素質、德育課程的水平、設施設備的配備、空間環(huán)境的滿足以及活動時間的保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直接或間接影響德育活動的效果和德育目標的達成度。反過來德育主題和德育目標的設定和期望,要首先考慮條件的滿足度和支撐力,來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設定可以實現的目標和可以開展的主題活動。
四是方法。方法是德育模式構成重要因素,是主題開展和目標實現的路徑、方式和手段的總稱。德育方法需要服從于社會政治形態(tài)、文化傳統(tǒng)習慣、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制約,是和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接受力密切相關的。適合的方法會更有利于德育主題開展和目標實現,別具特色的方法,會使主題活動錦上添花、事半功倍。好的德育方法是架起主題活動和德育目標之間的橋梁,可以增加德育主題活動的豐富性和感染力,并提高德育目標的達成效率。
五是程序。德育模式是一個有機構成體,必然要有符合模式特點和要求的操作程序。其中每一個不同的主題也必然有一套符合本主題要求的操作程序。模式建構中每一個具體主題的程序都要有詳實的程序說明。無論是任務分解、操作步驟、動作規(guī)范、實施順序,還是具體要領、注意事項、驗收標準等,德育模式有統(tǒng)一的總的標準和要求,而各自主題的特點和目標的要求決定各自程序的不同,也和教育對象的身心特征和年齡特點密切相關。
六是評價。所謂德育評價就是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通過科學方法和適當途徑,以全面詳實的事實性材料為依據,對德育主題活動的效果和目標達成度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德育評價是德育模式構成要素中,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huán),不但是德育模式保持正常運轉的保障,而且是不斷總結反思和完善改進德育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依據。不同的主題必須有符合本主題特征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評價的客觀作用。
以上六個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有機構成一個完整的德育模式。德育模式的建構過程是從德育實踐總結到德育理論的認知,又從德育理論的提升到實踐探索的循環(huán)往復、不斷完善的過程,所以中小學校德育模式的建構是需要在德育實踐中不斷總結、反思、改進和完善的過程,而不是一勞永逸的、一次性的簡單定性模式。
當前無論是全球性和國際化的世界局勢,還是我國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面臨的社會新發(fā)展和教育對象新特點,都要求我們不斷創(chuàng)新學校德育工作模式,改變傳統(tǒng)單向的傳授灌輸式的德育活動向互動交流、寓教于實踐活動之中的德育新模式發(fā)展,來適應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需要,為未來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還要營造德育文化氛圍,將德育目標寓于學生日常生活和文化學習之中,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感知道德的力量。開放多元的現代社會要求我們的德育模式也必然是開放的、多元的和動態(tài)的,需要根據現代社會的發(fā)展、現代技術的更新和現代教育對象的變化來不斷提升和發(fā)展。豐富多彩的現代社會生活是德育的最好土壤,建構成一個好的德育模式,就更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幫助中小學生在生活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yǎng)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樹立愛國情懷和民族情結,是時代對學校提出的訴求,所以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1] 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3.
[2] 李文政.傳承與創(chuàng)新——當前國內德育模式構建理論探究[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8(9).
[3] 張耀庭.關于當前德育模式建構中的若干問題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08(2).
[4] 黃曉萍.中小學德育模式探析[J]. 現代教育論叢,2012(1-2).
[5] 童建.德育模式構建初探[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7).
(作者:北京青年政治學院附屬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劉新麗]
G416
A
1673-9949(2017)04-0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