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h第一初級中學 張 凱
構建動態(tài)生成的數學課堂
江蘇省濱??h第一初級中學 張 凱
隨著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教法越來越得到優(yōu)化,課堂也彰顯生命活力,但仍存在著失察或失控的現(xiàn)象,影響了教學成效。本文主要闡述了動態(tài)生成的概念與特點,分析當前動態(tài)生成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動態(tài)生成的有效策略。
初中數學;動態(tài)生成;有效教學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在教法的選擇、內容的組織等方面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的喜人景象,課堂越來越顯現(xiàn)出生機活力,課堂逐漸有了民主與開放,但在“活”的同時也多了失察與失控的現(xiàn)象,教師已有的知識儲備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求,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以應付復雜多變的課堂教學,教師不能囿于預設的方案,要靈活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聽之任之,或搪塞了事,也不能批評指責,要創(chuàng)造性地駕馭課堂,引領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讓他們自主地建構知識。
生成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多元互動,是學生在原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通過與師、本的對話,促進知識的自主建構。生成是對預設的補充與修正,教師在合理預設的基礎上,機智應對學生的感悟、體驗,發(fā)揮教師的引領作用,幫助學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動態(tài)生成教學具有:(1)全面性。課堂上師生圍繞主要問題開展探究,課外根據問題搜集一些課外閱讀材料,開展“大數學教學”。(2)建構性。學生通過已有知識實現(xiàn)對信息的建構,也可以根據教學實例重新建構。(3)多元性。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文本互動,形成自己的觀點,并與同學進行討論交流,生成新的觀點,令學生的觀點在不斷生成中得以完善。(4)開放性。在生成學習中,學生能集思廣益,不斷吸納新的信息,并不斷創(chuàng)新,重新擴充知識結構,并為進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
部分教師在評課時會涉及生成的理念,但在教學實踐中,往往為避免意外而影響教學進度,會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計劃上,很少關注學生學情與方法的指導,從而導致理念與行動脫節(jié)。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為確定內容與方法指引方向。如果教師備課時照搬參考資料,就只會停留于理解的層面上,無法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程度。教學目標如果只考慮知識性目標而忽視發(fā)展性目標,就不會遵照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選擇恰當的方法,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部分教師在編寫教案時,會照搬現(xiàn)成的教案,或憑借自己的經驗寫寫,以應付檢查,而很少去針對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去選擇內容、教法,更不會主動指導學生學習,這樣的設計缺少彈性。
有效的教學方式絕不是教師獨霸講堂,一講到底,而是根據教學內容及時調整教學預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變單一講解為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活動。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以師問生答的方式提問,而且提問的內容以陳述性、記憶性內容為主,缺少推理、創(chuàng)造性知識,教師的提問針對性不強,不能靈活應對課堂中出現(xiàn)的突發(fā)狀況,不能有效地利用生成資源。
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應反思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深入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從而促進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當前部分教師的反思意識不強,不利于自身的專業(yè)成長。
教師要廣泛閱讀,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養(yǎng)成寬厚、扎實的文化底蘊,在閱讀中體悟、思索、融合形成廣泛的閱讀興趣。教師要以淵博的學識、進取的態(tài)度、有趣的講授贏得學生的信任,在學生中樹立較高的威信,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喚起學生的情感,激發(fā)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
師生對話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教師要關注傾聽學生言說,能敞開心扉,展開自己的精神世界,通過師生對話,獲得信息的分享、精神的交流?!皩υ挕辈皇且砸环降挠^點強加在另一方的觀點之上,也不是與另一種觀點的對立,而是彼此共享,是師生之間共享知識、共享經驗的過程。教師不僅要關注知識的傳授,還要關注學習方法的運用、策略的引導,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技能掌握做恰如其分的評價,以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
教師要將抽象化的知識轉化為鮮活的、學生易于接受的內容,要引入教學情境,并在情感中融入新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如在“反比例函數”一課的教學中,教者創(chuàng)設情境如下:“汽車從上海出發(fā)到南京(約300km),全程所用時間t(h)隨速度v(km/h)的變化而變化。你能用含有v的代數式表示t嗎?分別求出v=60,80,90,100,120時t的值。隨著速度的變化,全程所用時間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速度v是時間t的函數嗎?為什么?”枯燥的知識融入生動的情境之中,才能讓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
教師要巧妙地運用教學機智,以知識的創(chuàng)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更好地理解知識的價值,從而能促進學生的自我建構。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我們雖然不將答案直接告訴學生,但在學生快要回答出來時,我們往往以暗示性的語言將學生的思路引向設計好的“標準化”路線上。我們要珍視學生的“怪論”,要在互動中解放學生的手腳,讓學生在互動中得到自主發(fā)展。
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體驗的機會,讓他們經歷學習、操作、探索的過程,在自我體驗中有所感知、有所認識、有所發(fā)掘,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如在《展開與折疊》一課的教學中,教者讓學生將一個包裝盒沿棱剪成平面圖形,根據圖形的形狀將展開的平面圖形復原為包裝紙盒,體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系。學生通過展開與折疊,感受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系,體驗圖形的變化過程。
總之,課堂教學是動態(tài)生成的,教師不能完全按照教學預設走,而要關注課堂的活動,要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發(fā)掘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幫助他們自主建構數學知識。
[1]葉瀾.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J]. 教育研究,1997(9).
[2]李偉,涂榮豹.生成性教學的基本特征與設計[J].教育研究,2007(1).
[3]羅祖兵.生成性教學及其基本理念[J]. 課程·教材·教法,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