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縣高新區(qū)胡集小學 趙凌燕
寫在一波三折的“打磨課”之后
江蘇省海安縣高新區(qū)胡集小學 趙凌燕
不久前參加一次教學比賽,指定的課題是蘇教版三上的“認識分數”,因為三年級學生已經學過這部分內容,所以借用二年級的學生來完成。接到任務后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在打磨課的過程中有收獲也有困惑,有經驗也有教訓?;顒舆^后,第一時間將活動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希望這些經歷能給大家?guī)硪恍﹩⑹尽?/p>
【第一次試教的片段】(采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
師:歡歡和樂樂去野營,看看他們的午餐吧,你看到些什么?
生1:有四個蘋果,兩瓶水和一個蛋糕。
師:你覺得他們倆應該怎樣分才公平呢?
生2:我覺得蘋果是每人兩個,因為總共有4個蘋果,他們是兩個人,所以每人兩個蘋果。
師:你的意思是他們兩個人分到的蘋果一樣多,是嗎?
生2:是的。
師:好的,這樣分挺公平的,那么其他的食物應該怎樣來分呢?
生3:每人分一瓶水。
師:也是一樣多,在數學上我們把這種方法叫作——平均分(本想引導學生說出來,最后還是由教師揭示出來),那么蛋糕該如何分呢?
生4:切開,每人一半。
師:怎么切?
生4:從中間切開。
師:那就是將這個大蛋糕平均(學生說)分成兩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我們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這一份,也可以表示出這一份(課件出示兩個二分之一)。這就是我們今天將要認識的分數……
從教材提供的情境圖出發(fā)是因為這是一個直接分的過程,華羅庚曾經說過:數源于數。在這個情境中,學生可以直接面對平均分的對象,面對需要分成的份數(兩個小朋友),這些表象可以給學生心理暗示和支撐,在揭示二分之一之后,學生可以在情境中體會出這個分數是因為將蛋糕平均分成了兩份,取其中的一份,這對于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有幫助。在實際教學中,我刻意強調了“平均分”的概念,就是要為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打好基礎。但在之后的學習中,發(fā)現學生對分數的含義都是建立在模仿說的基礎上,他們不能從根本上理解分數的含義,甚至很多時候在說分數產生的過程時把“平均分”這個關鍵點也遺忘了,從這一點上展開思考,學生經歷得還不夠,他們只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接觸到分數這個概念,這是外部因素作用下的認識,想要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分數的含義,必須深入挖掘分數的含義,激發(fā)學生的內生力。
【第二次試教的片段】(創(chuàng)設一個以物易物的情境)
師:兩條小魚能夠換到一個餅,這一天,打漁人拿出4條小魚來換餅,可以換到幾個餅?
生1:可以換到2個餅。
師:你是怎樣想到的?(學生回答略,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動態(tài)出示替換的過程)
師:第二天打漁人只打到一條小魚,可以換到幾個餅呢?你能不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可以換到的餅表示出來?可以用畫圖、文字描述等各種方式在練習紙上表示。
(學生嘗試后組織交流)
生2:我是畫圖的,兩條小魚能換到一個餅,一條小魚只能換到半個餅,我把餅分成了兩份,可以換到一份。
師:你是怎樣來分餅的?
生:平均分的,左邊是其中的一半,右邊也是一半。
師:同意他的分法嗎?
生:同意。
師:能用一個數表示出餅的一半嗎?
生3:零點五。
師:你是怎樣想到這個數的?
生3:比方說我們考試的時候會得到99.5分,這個0.5分就表示半分,所以半個就可以用0.5表示。
師:你真棒,在生活中注意觀察和體會,這半個餅確實可以用零點五來表示,那么還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嗎?(學生的想法都禁錮在小數上)
師:我們來看看還可以用一個怎樣的數表示這里的半個。(揭示二分之一)
這個設計擬在突出生本課堂,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自己“創(chuàng)造”出分數,體會分數的含義,但是因為給出的材料太直白,將餅平均分成兩份的畫面一下子浮現在學生的腦海中,因此在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一條小魚能換到的餅時,大家都采用了畫圖的方式,結合畫圖,學生對分的過程有更深的體會,同時他們也清晰地看到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系。但是在從形到數的轉換中,因為學生對0.5有比較深的認識,所以他們繞不出小數的束縛,創(chuàng)造不出分數來。
【第三次試教片段】(創(chuàng)設小猴一家分披薩的情境,小猴子做了一個長方形披薩,課件動態(tài)演示小猴吃了其中的三分之一,然后給爸媽留言說剩下來的是留給他們的)
師:看了這幅圖,你覺得小猴在留言中的空格處會怎樣表示出他自己吃掉的部分?請在練習紙上將你的想法表示出來。
(學生活動后組織交流展示)
生1:我是畫圖表示的,將長方形平均分成三份,小猴子吃掉了三份中的一份。
師:能理解這幅圖的意思嗎?(學生表示贊同)
生2:我寫的是3(1),前面的3表示把披薩平均分成3份,括號中的1表示小猴子吃掉的1份。
師:很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老師為你點個贊。
生3:我是用分數表示的,小猴子吃掉了三分之一塊披薩。
師:你的知識真淵博,能向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數嗎?
……
分數的出現之所以會如此順暢,我覺得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情境采用的方式是“留白”,這里的空白給了學生無盡的想象空間,將學生帶入情境,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可以怎樣表示出情境中小猴子吃掉的部分,于是有的學生想到了用自己喜歡的畫圖方式表示,有的學生自創(chuàng)了一種表示方法,還有的學生將生活中聽到的和學到的應用到問題中。二是將長方形披薩平均分成三份后避免了小數的干擾,學生對0.5的認識是根深蒂固的,繞開了半個就繞開了小數,這樣的設計避免了學生最熟悉的“一半”來認識分數,反而讓學生在實際需要面前追根溯源,找到了分數產生的源頭。
讓學生根據需求創(chuàng)造出分數是體會分數意義的較高層次的體現,通過幾次嘗試,我實現了這樣的目標,磨課過程也帶給我很多思考,我想這些經歷必然會成為一筆寶貴的財富而延伸到我的實際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