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蕓
?
大學生法律信仰的構建路徑
李健蕓
(羅定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羅定 527200)
大學生法律信仰的構建對于高等院校的教育有著重要價值,也有助于大學生進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識結(jié)構,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當前,很多高等院校在開展法律信仰的教學過程中往往缺乏主動性,因此也削弱了大學生對于法律的認知與價值認同。所以,在大學生法律信仰的構建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大學生主體性和對象的構建,探索從多個角度引導大學生對法律的認知,從而讓大學生能夠成為一個具備法律信仰的人。
大學生;法律信仰;構建路徑
法律信仰的問題,實際上是整個國家進行法制建設的重要精神條件,對于高等院校的大學生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法制教育核心。當前大學生進行法律信仰的教育,其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當前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在構建的過程當中,往往對大學生的精神依靠是相對忽略的,沒有重視到法律精神對于大學生的內(nèi)化作用,所以很多大學生認為法律精神實際上是一個相對比較片面的東西,往往覺得是相對比較浮躁,所以影響了這些大學生對于法律精神的認同。如何更好的構建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實際上應該從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入手,從大學生日常生活當中的一些節(jié)點引導大學生進一步的信仰法律,并且崇尚法律的精神,這樣有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當代大學生要全面發(fā)展,離不開對法律精神的依托。所以,只有調(diào)動大學生全面的依靠法律信仰,才能夠真正意義上讓法律的精神推動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因此,探索如何更好的對大學生構建法律信仰,是有助于大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運用法治的精神思考并解決問題。所以,高等院校需要重視對大學生的法律信仰構建,并且探索出更為科學的構建路徑,以此推動大學生對法律的崇仰。
法律信仰實際上是一個人在構建自我信仰的過程當中重要的體系。法律信仰并不是一個純粹對于法律規(guī)則的遵守,更是對法律所包含精神的一種崇拜。所以,對于法律信仰的構建并不僅僅停留在普法教育的基礎上,更是要對法律精神和思維方式進行介紹。當前,很多法律界的教育者認為法律信仰實際上是有助于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因為大學生只有具備法律的信仰,才能夠心中有所警戒,知道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這對于大學生而言是尤為重要的。在傳統(tǒng)的法律教育思想當中認為,法律并不是一種信仰,而是一種規(guī)則,所以在過去的教學當中往往并沒有重視對法律精神和思維方式的普及。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實際上是相對落后的,因為如果法律并不是作為一種信仰存在,而是僅僅作為一些規(guī)章制度存在,那么很難調(diào)動人們對于法律的依靠,往往在做一些事情時,如果法律無法監(jiān)管到他,則會喪失個人的約束,從而讓法律形同虛設。所以法律必須被信仰,這也是從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的法制界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所提出來的一個理念。美國法制史學家和比較法學家哈羅德博爾曼就曾經(jīng)在自己的著作當中提出法律信仰的理念。不過這一個理念卻引發(fā)了整個學界的討論,并且認為如何更好的推動法治理念的教學,并不一定是要通過法律信仰的方式進行引導。
通過長期的實踐之后,西方的法律發(fā)展史已經(jīng)逐漸轉(zhuǎn)化為一種二元的思維模式,就是對自然法和實在法對立統(tǒng)一的探討。自然法往往是永恒和不變的,而實在法則是會根據(jù)具體條件產(chǎn)生變化。在西方的法律語境當中,往往是采用不同的詞匯去表達自然法和實在法之間的區(qū)別。自然法往往是被貶低的,因為很多的法律學者認為自然法它往往是代表著一種鄉(xiāng)規(guī)民約,是一種對超自然東西的崇拜,并不是一種科學的約束方式。而實在法則,是經(jīng)過了長期的社會實踐,特別是在西方社會經(jīng)歷過宗教絕對統(tǒng)治之后,所提出來的一種公共約定方式。
不過,西方在近代特別是現(xiàn)代法律教學的過程當中逐漸發(fā)現(xiàn),如果沒有將法律融入到自然法當中,特別是讓人們自覺的運用法律的思維去約束自己的語言和行為,那么國家的法律只是為人類的道德定出一個最低的界限。所以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是沒有辦法培養(yǎng)出具備更加全面綜合素質(zhì)的高等院校大學生。因為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往往是具備比普通的社會群體更加優(yōu)越的技術條件,如果這些大學生沒有法律的信仰,那么他們在實施行為或者表述語言的時候就缺乏敬畏之心,往往是在法律允許的框架之內(nèi),卻做出了違反良善風俗的一些語言或者行為。雖然法律是沒有辦法懲戒這種語言或者行為,但是大學生卻因此而出現(xiàn)了一種逐漸道德低下的現(xiàn)象,所以這樣就制約了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于大學生而言,如何更好的去運用法治的思維解決問題,或者是讓大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在法律的信仰體系當中逐漸的優(yōu)越化。這就是一種重構法律信仰的過程,也是高等院校在解決大學生法律信仰的主要目的與歸宿。
從法律信仰的對象上看,人們之所以對法律表現(xiàn)出尊敬,是因為法律對于信仰主體的利益或者意志是一種體現(xiàn),法律對于人類普遍的價值是認同的。因此,法律信仰應該是體現(xiàn)對生命的尊重、對個人權利的尊重、符合人性的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社會的公正。因此,在高等院校當中,要推動大學生的法律信仰構建,就需要讓法律真正的和大學生結(jié)合在一起,特別適合大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相結(jié)合。法律信仰的構建不同于封建主義的落后信仰,其本身是需要讓大學生能夠見證到法律本身的尊嚴和價值,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讓大學生相信法律,從而自覺地運用法律的思維去思考與解決問題。法律的發(fā)展本身就是人類追求公平正義的過程,所以只有讓大學生充分的理解法律的價值觀與個人的價值觀是并行不悖的,才能夠讓法律的價值觀深刻的鑲嵌在個人的價值觀體系當中,從而讓法律的價值觀和個人價值觀取得一個平衡點,從而構建出一個真正完整的信仰體系。所以對于大學生而言,只有構建出良好的法律,然后引導大學生去信仰法律,這樣才能夠讓大學生的信仰得到其本身的價值。
從法律信仰的主體上看,高等院校的大學生本身的特點是需要關注的。大學生不同于社會上其他的群體,本身對于知識的追求與價值的認同是非常強烈的,他們有自己的價值觀,也希望人們能認同自己的價值觀,所以在法律信仰的推動過程當中,并不急于否定大學生原先所存在的不科學價值觀,而是應該側(cè)重于如何引導大學生逐漸地認同法律本身的價值觀。所以在法律信仰的主體角度,要構建大學生的法律信仰體系,就需要解決大學生對于法律信仰與個人信仰之間所存在的差距。在高等院校的大學生教育過程中,法律信仰的構建不能夠僅僅停留在思想政治領域的教學,而是應該讓法律信仰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調(diào)動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樣才能夠讓大學生本身的價值得以體現(xiàn)。所以法律信仰的構建應該是讓學生心悅誠服的,認同法律的價值,而不是強迫大學生認同法律本身的價值,這樣才能夠讓法律的尊嚴在法律信仰的構建過程當中逐漸體現(xiàn)出來。西方社會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將宗教信仰轉(zhuǎn)變成為法律信仰,其本身就是思想家對于法律精神與價值的建構,能夠更加精準的將法律的規(guī)則與思維統(tǒng)一在自然法的體系當中。
大學生通過法律教育等方式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不過這些大學生對于法律信仰仍然是不夠堅定的,很多大學生也并不相信法律能夠解決問題。在當前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多元價值觀互相滲透。如何更好的樹立大學生的法律信仰觀念,就成為了挑戰(zhàn)當前大學生法律信仰構建的一個重要問題。當前大學生的法律信仰現(xiàn)狀和成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方面,很多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培養(yǎng)都受到傳統(tǒng)文化因素的影響。很多大學生認為法律實際上是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特別是這樣的一種封建思想影響了很多大學生對于法律的自信。在傳統(tǒng)的封建主義社會當中,法律由于是統(tǒng)治階級所制定的,是用來維護地主階層的利益。但是在社會主義社會當中,由于法律是由國家人民代表大會所制定的,其本身是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所以這樣的法律是能夠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如何讓大學生真正的認識到國家法律的人民性,就是整個法律信仰過程當中所需要解決的一個實際問題。而且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當中崇尚人情社會的理念,也對法律信仰造成了一定負面的影響,很多大學生都接觸到整個中國社會是一種人情社會,所以影響了大學生對于法律本身所能夠影響范圍的認知。此外,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里面強調(diào)以和為貴,這樣的思想也讓很多大學生不會主動的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樣的一種懼怕訴訟的心理也導致了法律信仰的危機。
第二方面,很多大學生也受到一些現(xiàn)實法治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從而打擊了他們的法治信仰。在當前現(xiàn)實社會中,部分行政或者司法機關在執(zhí)法或者司法的過程中,存在違反法律公平公正精神的思想,所以他們的行為也影響了大學生對于法律的認同和信仰。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上看,一些司法行政機關胡亂作為的現(xiàn)象,或者是剝奪了、侵犯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或者是出現(xiàn)權錢交易的現(xiàn)象,都影響了大學生對中國司法體系的認同。而且中國的很多輿論監(jiān)督權也沒有真正的發(fā)揮到對司法體系的監(jiān)督作用,很多輿論上面的報道都是報喜不報憂,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將社會司法體系當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更沒有探索出改良的路徑,所以導致當前中國的法律在監(jiān)管方面還存在真空地帶,這些都是當前中國法律的尊嚴不夠強的主要問題。
要幫助當代高等院校的大學生構建出良好的法律信仰體系,就需要針對當前大學生所出現(xiàn)的一些心理問題,特別是聯(lián)系當代大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工作過程當中所出現(xiàn)的一系列現(xiàn)象,有針對性的引導大學生構建自己的法律價值觀。所以要解決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問題,其基本的路徑也是從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文化兩個角度入手,更進一步的調(diào)動大學生對于法律信仰的崇敬。當代大學生法律信仰構建問題的基本解決路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方面,要樹立法律的權威,優(yōu)化法律信仰的法治環(huán)境。樹立法律的權威,并且構建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實際上是實現(xiàn)法治化國家的前提條件。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經(jīng)指出,法律要受到普遍的遵守,實際上就需要在制定的過程當中就形成良好的法律。而中國的司法體系不僅僅需要執(zhí)行,更需要監(jiān)督,而這種監(jiān)督可以讓當代的高等院校大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主動的參與到法治的進程中。這樣,對于中國的法制建設和大學生的法律信仰構建而言,無疑是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高等院校的現(xiàn)代制度建立也需要體現(xiàn)對法律尊重和民主公開等基本的價值理念。只有讓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當中,真正的接觸到法律的信仰,才能夠讓依法辦事成為大學生的思維模式。
第二方面,要幫助大學生逐漸樹立權利意識,并且喚醒大學生的主體角色。法律要真正的受到人們的信仰,就需要從規(guī)則與本質(zhì)等角度上都夠契合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此,在引導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過程當中,要讓大學生有權利意識,特別是幫助大學生樹立合法維護自身權利的價值認同。所以,當代的法律教育應該培育大學生的法律文化意識,特別是在高等院校的教學過程當中,無論是基礎課程還是專業(yè)課程,都應該滲透著對法律的尊重和對法律價值觀的踐行。除了基礎的課程之外,在通識類的課程或者是公共必修課程里也可以引入一些法律類的課程,這樣,對于大學生的法律信仰構建無疑是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此外,對于高等院校而言,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讓大學生去參觀監(jiān)獄或者是參與到模擬法庭等法律社會實踐當中,讓大學生能夠體會到訴訟程序和司法制度本身的進步,還有欠缺的部分,從而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制情感,讓大學生對法律有著一定的學習熱情。只有讓大學生學會用法律的武器去解決現(xiàn)實生活當中的問題,才能夠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法律的信仰。因此,這樣的一種法律信仰構建過程才能夠真正的用信仰去指導大學生的行為,讓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真正的體現(xiàn)出法律的價值。
對于高等院校的大學生而言,如何構建他們的法律信仰實際上是有著一些基本的要素,而其中良法與良民事法律信仰構建路徑當中最為首要的兩個基本要素。良法實際上就是更為良好的法律體系,只有具備良好的法律體系,法律的尊嚴和價值才能夠更多的為高等院校大學生所信仰。良民實際上就是一個守法的公民,一個自覺的遵守并且運用法律思維與規(guī)則的人才,能夠真正的具備法治的精神。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提出了法治的兩層含義,實際上也是法治能夠落實的一個基本標準。亞里士多德認為已經(jīng)形成的法律實際上要得到普遍的服從,而眾人所能夠服從的法律本身就應該是制定得到一個良好的法律。這一點實際上就是指出法治,不能夠盲目的強調(diào)服從,這只是法治的一種形式,實際上,法治正是強調(diào)法律的權威性,也就是整個社會強調(diào)法律至上,法治的內(nèi)涵實際上也是質(zhì)的方面,所以只有好的法律才能夠引導公民進入到法律信仰的框架之中。所以法律信仰的問題實際上就是信仰主體跟信仰對象的高度統(tǒng)一。
[1]魏勝強.論新形勢下的大學生法制教育創(chuàng)新[J].行政與法, 2013,(2):36-43.
[2]梁浩,王英杰.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價值取向、主體缺位與救濟之道——基于學生主體的視角[J].現(xiàn)代教育管理, 2016,(2):120-123.
[3]冀鵬飛.論兼職大學生的法律保障[J].長沙大學學報,2016, (4):75-77.
[4]陸曉娟.治理理論視閾下高校學生管理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2):77-79.
[5]唐亞陽,楊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6):46-50.
[6]楊漢國,王莉.轉(zhuǎn)型時期大學生信仰教育問題的思考[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95-99.
[7]張言民.注重網(wǎng)絡時代學生法律意識的開發(fā)[J].中國教育學刊,2014,(11):107-108.
(責任編校:張京華)
2017-09-01
廣東省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研究會項目“高職院校環(huán)保和低碳生活研究”(項目編號GDGZ11Y028)成果之一。
李健蕓(1980-),女,廣西容縣人,碩士,羅定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D920
A
1673-2219(2017)11-0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