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吉升
?
柳公權(quán)小楷《九疑山賦》續(xù)考
孫吉升
(寧遠縣民政局,湖南 永州 425600)
《九疑山賦》拓本重新面世以來,學(xué)界真贗辯論激烈,說贗者多以文章是南宋黃表卿撰寫為據(jù)。作者曾經(jīng)撰文《小楷〈九疑山賦〉是柳公權(quán)真跡》,刊于《湖南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14年第7期,論證《九疑山賦》拓本是真品。該文是作者關(guān)于小楷《九疑山賦》拓本的續(xù)考。
柳公權(quán);《九疑山賦》;續(xù)考
南懷瑾先生說:“我們研究古文典籍,不必從別處引經(jīng)據(jù)典,大做文章,只要以原書章節(jié)內(nèi)容互相對照詮釋,便可尋出原本含意?!苯鼉赡陙?,我按照這一途徑,對《九疑山賦》文本章節(jié)、詞句反復(fù)對照詮釋,千方百計求師解惑,獲得了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尋出了文本的基本含意,找出了許多新的、有力的論據(jù),讓人信服柳公權(quán)小楷《九疑山賦》是真品無疑。
探析《九疑山賦》文本撰寫人的籍貫,是探析《九疑山賦》拓本真贗的重要基礎(chǔ)。對此,并不難究,只要略略詮釋文本中的景名、繪景、表現(xiàn)手法便可知曉。
文本敘述了馬蹄、九峰、玉琯、西江等27個景名。這些景名個個實在,都在九疑山之內(nèi),有的名氣大,凡游過九疑山的人就會知道,有的名氣小,不生活在九疑山的人難以知道。如“西江”這個景名,只有沐塘村(唐朝下灌村名)的人才知道才會如此稱呼;文本描繪九峰,高低準確,左右相符,東西井然,如數(shù)家珍,外地文人騷客安能如此清楚。
“零陵舂陵,分于秦之后,漢之前”,這是作者敘述舂陵立侯國的時間。舂陵侯國是公元前124年漢武帝從零陵郡劃分設(shè)立的,隋朝又被并入營道縣。舂陵候國地名使用時間短,它雖是“光武發(fā)祥之地”,但地處偏遠,史書又被漏記,不是本地人,難以如此曉然明白。
“十洲三島”、“六月無夏”二句,是作者對紫霞洞中石灰質(zhì)溶液凝結(jié)而成的“梯田”、“島嶼”和洞中夏天清爽宜人氣溫的真實寫照。沒有進入洞中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到的人是寫不出來的。20世紀80年代以前,進入紫霞洞是很困難的。若要進洞,必須充分準備,找好向?qū)?,備足火把,趴著進風(fēng)洞,牽手過陰河,來回一天走不到底、出不來,進洞觀光考察,還有熄火迷失方向、瘴氣中毒之危險。不是徐霞客那樣舍生取義的地理學(xué)家,一個外地文人騷客,千難萬險來到九疑,是不會去冒這個險的。
文本中“客難之曰”的客,指的是對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持不同觀點的外地人的尊稱,而相對于作者則是主人、本地人;文本中“以代門下?lián)敢露迨帧边@句省掉了“我”這個第一人稱,用現(xiàn)在的話說則是:“我借門下省之手寫作此賦?!边@二句都準確表明了作者是主人、本地人,是九疑山人。
前文已從國情、意境、道徒修煉方法進行了探析,本文再從避諱、政權(quán)機構(gòu)、石刻三個方面進行詮釋。
避諱,這是中國兩千年的政治“隱語”。它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嚴于宋,清朝完密,民國廢除。拓本避了唐諱,沒避宋諱,無可爭議。
避諱,是官吏、文人騷客,黎民百姓都逃不開的概念。而最重要的是君主名字—御諱,說要改字,寫要缺筆。唐太宗名世民,唐朝民部則被改為戶部;宋英宗御諱“曙”字,于是官名部署和都部署就被改稱總管和都總管;宋朝宋仁宗名趙禎,蒸包子的蒸改為炊;宋欽宗名趙桓,宋朝就把春秋戰(zhàn)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改為齊威公。
避諱,宋朝最嚴。宋朝御諱涉汲頗廣,法律上有詳細規(guī)定,人名、地名、官名因犯御諱必改。宋朝視傳說中的人皇趙玄朗為祖宗,就把當時名將楊延朗改為楊延昭;理學(xué)家周敦頤原名周惇實,因與宋英宗舊名(原名趙宗實)相同,犯了御諱,就被改為周惇頤;死后一百多年,又犯南宋光宗趙惇御諱,再被改成周敦頤。
避諱,另一個特點,是只注重本朝,不管前朝。清朝雍正皇帝名胤禛,就把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改為趙匡允。
避諱,不僅僅是官吏、文人騷客、莘莘學(xué)子、黎明百姓的前途問題、幸福問題,同時也是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問題。不說御諱,就連家諱也利害無比。唐朝詩人李賀,因其父親名叫晉肅,“進”與“晉”音同而犯家諱,就不能參加進士考試,縱然才華橫溢,終無用武之地,二十七歲就郁郁寡歡而死,韓愈因此憤作《諱辯》質(zhì)問;宋寧宗慶元時,士人在科舉考試的各種文字中,若稍有不慎,觸犯御諱,就有各落孫山之苦。北宗律文規(guī)定:“諸府號、官稱有犯祖、父名而冒榮居之者,徒一年。”宋代楊萬里任監(jiān)司,出巡某州歌妓為他唱“賀新郎”詞,詞中有“萬里云帆何日到”,楊萬里馬上插話“萬里昨日到”,當?shù)靥馗械嚼仟N,就下令將這名歌妓送進監(jiān)獄。如果文本是南宋黃表卿這個縣令撰寫,難道不知不遵避諱之險,豈有不避宋朝御諱之膽,文人騷客膽敢傳閱,州縣之志豈敢刊載。
文本中“以代門下?lián)敢露迨帧钡拈T下指的是“門下省”。“門下省”和“中書省”、“尚書省”是王朝中央行政總匯。它們的職權(quán)是中書省取旨,門下省封駁,尚書省舉而行之。它起于魏晉,止于宋朝,元代,門下省、尚書省皆廢。在唐朝,“門下省”具有讀署奏抄、駁正違失的職權(quán),到了宋代,“門下省”形式上還存在,但職權(quán)已移至其它機構(gòu),長官成為寄祿虛銜,有名無實。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實行三省合一。因“門下省”在唐朝的地位和作用,“以代門下?lián)敢露迨帧币痪洌旁谔瀑x結(jié)尾,則具有深化、升華之旨,卒章顯志的作用;而“門下省”在宋朝有名無實,虛銜無權(quán),“以代門下?lián)敢露帧币痪?,放在宋朝詩賦中,則是畫蛇添足,一句廢話。《九疑山賦》雖不是辭賦名篇,但仍不失為一篇優(yōu)美辭賦,能寫就如此辭賦水平的人能寫廢話嗎?
玉琯巖石刻“九疑山”三個大字,是宋朝嘉定六年(1212),從韶州調(diào)往道州知州方信孺書寫請人鐫刻的,是九疑山標志性石刻。來九疑山必看,寫九疑山必寫。唐朝沒有這一石刻,唐朝人作賦當然沒寫。方信孺書寫鐫刻“九疑山”三個大字時,黃表卿三十四歲,已經(jīng)成年成熟。如果文本出自黃表卿之手,文本在描繪玉琯巖景名時,既寫了“刺史元公之筆”、又寫了“舍人李嶠之題”,豈能漏掉“知州方信孺之書”這一最彰顯最具標志性石刻?
寫“舜壇”沒寫“舜廟”符合李郃生活年代實情。在古代,壇和廟都是用于祭祀,但卻區(qū)別很大。壇,是用土石堆成的、臨時性祭祀用的;廟,是供奉祖先、神佛、名人的房屋或王宮,是長久性的富麗堂皇的祭祀用的建筑物。廟與壇有質(zhì)的區(qū)別,廟比壇檔次高。為什么作者寫壇不寫廟、舍本求末呢?我們看看舜廟的變遷就可知道?!疤朴捞┰辏?65),道州刺史元結(jié),因舜廟荒廢祭祀不便,請旨立于州治之西(搬到道州去了);唐僖宗乾符年間(874-879),延唐(寧遠縣唐代縣名)縣令胡曾請旨將舜廟立于玉琯巖前。宋乾德六年(968),宋太祖敕置九疑山舜廟,道州剌史王繼勛奉詔重修,知制誥張澹奉旨撰碑記。舜廟的變遷告訴我們:李郃(808-873)生活年代寧遠沒有舜廟,祭舜只有用舜壇,書寫只有寫舜壇;乾德六年(968)以后,舜廟修建完好,黃表卿(1178-1245)生活的年代,舜廟重修又已立于玉琯巖前,并有重修碑記。祭舜應(yīng)用舜廟,寫文章應(yīng)寫舜廟。祭祀不用,文本不寫,事理不符。文本寫舜壇不寫舜廟符合唐朝李郃生活年代事理,文本寫舜壇不寫舜廟,不符合南宋黃表卿生活年代事理。
文本結(jié)尾“以代門下?lián)敢露迨帧敝渲馐牵掖骈T下省、借門下省之手,駁正“舜卒鳴條”違失之說。誰能代替門下省呢?下級官吏不能代,平民百姓沒有資格代,只有同等職位的吏部侍郎李郃才有資格代。
從年代上講:文本是唐朝太和二年(828)狀元李郃撰寫,李郃與唐朝元和三年(808)狀元柳公權(quán)同朝侍郎二十三載,且都為李德裕部下又是同黨,拓本出自柳公權(quán)之手則是天然合一。從書法上看:《九疑山賦》是柳公權(quán)在其作品最鼎盛時期所書,其代表作《大達法師玄秘塔碑》書于會昌元年(841),《神策軍碑》書于會昌三年(843),而《九疑山賦》書于會昌四年?,F(xiàn)在書界大都認為《神策軍碑》為柳氏最高水平之作,但從《九疑山賦》的作品來看,它雖然只比《神策軍碑》晚了一年,但無論從結(jié)構(gòu)上還是點畫上,都顯得更加嚴謹3001+精到。眾多書法家從《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和《九疑山賦》中找出一些相同的字進行對比,相同之字毫不遜色《玄秘塔碑》,柳公權(quán)以后,無人能把柳體寫到如此之精到。從鐫刻上品:刀法自然,非常精微??逃駜怨偕劢ê推涞苌劢ǔ跏翘拼堂郑珯?quán)書寫的很多碑,都是邵建和鐫刻的。如《金剛經(jīng)》、《吏部尚書馮宿碑》、《越州都督刑部尚書符磷碑》、《大唐回元觀鐘樓銘》等,《九嶷山賦》拓工十分精到,墨色醇穆,渾然一體。綜上所述,小楷《九疑山賦》是柳公權(quán)書丹無疑。
(責(zé)任編校:張京華)
J292.3
A
1673-2219(2017)04-0028-02
2017-03-23
孫吉升(1959-),男,湖南寧遠人,寧遠縣民政局原黨組書記,湖南省舜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