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海
最近,在瀏覽微信公眾號文字時,一篇題為《不要把教育“鎖”在課堂里》的文章吸引了我的眼球。
這是一篇評論文字,雖然有些空談,但是對于作者文章的一些基本觀點以及所發(fā)出的呼喊還是持贊成態(tài)度的。所以,我要力挺他。
學校資源閑著浪費的確是當下校園里的一個普遍問題。 櫥窗長期不更換內容,新聞變舊聞,學生興趣大減;閱覽室和圖書館無專人管理,塵埃堆積,甚至成了雜物間;校史室、多功能室、錄播室都只是在領導檢查、節(jié)慶校慶時裝點門面的花瓶。
有個耐人尋味的問題:為什么一些學校一方面喊“資源配置、教學手段落后了,先進教育教學理念難以落實”,一方面配置好的校園設施又如此的不珍惜?根源究竟在哪里?此文作者一語道破天機——根源在于人。一些人認為課堂之外沒有教育;一些人看不到、也理解不了課堂之外有教育;一些人只顧自己那些“吹糠見米”的升學率、榮譽證和獎牌。
試想一下,當一所學校,教育僅僅被窄化為教學時,我們是不是該懷疑它存在的必要性呢?作為一所教書育人圣地的學校,確實應該“讓學校的每一塊墻壁都會說話”“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成為教育的所在”。作為學校里的每一名成員,既要有這樣的意識,也要在行動中真正落實。正如作者所言:“千萬不要說起來很美,做起來很難,最終還是把教育‘鎖在了課堂,成為教育的一大遺憾。”
俗話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支持點贊的同時,我想用這樣的文字去觸擊一下身邊更多“教育人”的靈魂。于是我順便把這篇文章轉發(fā)到我的“某某學科教學QQ群”里。
或許是隨即跟了一個帖子的緣故,“試想一下,每一位教師都真正的做教育,而不是仍然僅僅在做教學,那,這個教育該多好啊!”一句話讓好幾位“潛水”者頓時浮出水來。——沒想到,這一轉發(fā)一發(fā)貼瞬間捅了“螞蜂窩”,昔日里一個死氣沉沉很少“冒泡兒”的學科群一時間沸騰起來:
“你有教育部長的情懷,別期望那么高,都成了教育家了,誰來做教師?”群里一位稍有“身份”者陰陽怪氣地提出質疑。
“擺正自己的位置最重要!”另一位老師跟帖潑來“冷水”,并在文字后面附了一個“齜牙”圖片。
“中國的教育就是專家太多了!”又一位教師直抒胸臆吐槽。
……
很明顯,這一條接一條的“炮轟”帖子系沖著筆者而來。一時間,我變得無語,似乎失去了招架之力。經驗告訴我,像這樣帶有“火藥”味的爭論出現(xiàn)時,沒有必要繼續(xù)進行下去?!芏鄷r候,即使贏了,也是輸了。贏了面子,輸了里子!那時那刻,我只好學做明智人,知“錯”就改,不再發(fā)聲了就是。
氣出了,怒消了。群里又回復到先前的那般風平浪靜。但是那時那刻,我這一頭的內心如波濤翻滾,始終難以平靜下來。
“你有教育部長的情懷,別期望那么高,都成了教育家了,誰來做教師?”“擺正自己的位置最重要!”……放下手機,坐在沙發(fā)上,群里幾位同仁的這幾句話又在我耳邊縈繞。被他們諷刺、挖苦倒不值得一提,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同仁們怎么變得如此不可理喻?難道做教師的就不應該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做一些必要的思考嗎?
走進我們的一些教育現(xiàn)場,課時被擠占、課程被縮水、學時被無限延長等等圍著一個“考”字做文章的現(xiàn)象不在少數(shù)。常見的是,教學研討會開成“考試質量分析會”,組織者言必談“考試”,參加者言必說“分數(shù)”;每每一開學就開始趕進度、超進度、搶進度,期中考試一過就忙里忙外想著復習備考了。想一想這些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不得不讓人質疑:這還是學校教育嗎?
我真的理解想象當下的教育改革之難!一位“教育教學研究人員”尚且如此,其他的普通教師固守著“教學”的“工匠”態(tài)度,不肯向真教育邁進一步也就不足為怪了。
“擺正自己的位置最重要!”我們每一名教師都應該思考一個問題:“教師是一個什么位置?您自身的位置擺正了沒有?”我不敢恭維一些同仁們的“看客”心理?!麄兛傉J為:教育,是教育家的事;研究,是教育家的事;課怎么改,是教育家的事;課改得怎么樣,是教育家的事。教師,也最多只能充當教研教改的“看客”!
當別人說教育評價問題時,你是否人云亦云跟著埋怨“指揮棒有問題”“考評機制不合理”,把全部責任推到教育體制上呢?當某人提出一項創(chuàng)新思想、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時,你是從中受到啟發(fā),以一種積極求變的態(tài)度去思考,去行動,反思自己內心深處陳舊的教育觀念,改變自身在教育現(xiàn)場的所作所為,還是一味地開始埋怨,埋怨“中國的專家太多了”,埋怨“他站著說話不腰疼”呢?
“擺正自己的位置最重要!”請問:教師,你的位置在哪里?
(作者單位:湖北枝江市安福寺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