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萌
(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海實驗中學蒼梧校區(qū) 222006)
被子植物的種類多,分布廣,它們一般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種器官。但也有少數(shù)被子植物很特殊,缺少這六種器官中的一部分或幾部分。
1.1 金魚藻 屬金魚藻科金魚藻屬多年生沉水草本。無根;莖細柔,長40~150 cm,分枝多數(shù);葉4~12輪生,裂片絲狀;雌雄同株,花很小,單性,腋生,無花被;果呈長橢圓形?;ü?~10月[1]。
金魚藻因種子萌發(fā)時胚根不伸長而無根,以長入土中的根狀枝固定植物體和吸收營養(yǎng)。其柔軟的身體有利于抵抗水壓,不至于被水流沖壞。細絲狀的莖葉能擴大與水的接觸面積,最大限度地得到光照和吸收溶解于水中的很少的CO2,保證光合作用的進行。莖葉里有許多空洞儲藏著空氣,有助于它獲得足夠的O2進行呼吸。
金魚藻為世界廣布種,我國各地均有分布。多在池塘、湖泊、溝渠等水域。適合水深100 cm左右或更淺,水體透明度好的環(huán)境生長更好。金魚藻可做豬、魚及家禽飼料;也可人工養(yǎng)殖作為魚缸布景;還可藥用,全草入藥,主治內(nèi)傷、吐血。
1.2 無根萍 無根萍又名蕪萍、瓢莎,浮萍科無根萍屬。無根萍營養(yǎng)體退化成微小顆粒狀的葉狀體,綠色,光滑,長0.5~1 mm,寬0.5~0.8 mm,比芝麻粒還小。葉狀體能吸收養(yǎng)料和進行光合作用。無根萍雌雄同株,花生于葉狀體表面,直徑不到1 mm,只有縫衣針的針尖那么大,果實球形[2]。其最主要的繁殖方式是無性繁殖:在葉狀體一端的芽囊里直接長出另一個新的葉狀體,新的葉狀體長大后就脫離母體而獨立生長,然后自身又能再生出一個更新的葉狀體,如此不斷地繁衍。生長最旺盛時,每平方米的水面上,可以有上百萬個無根萍的個體。無根萍創(chuàng)下3個世界紀錄:①最小的開花植物;②花最小的植物;③果實最小的植物。
無根萍體內(nèi)含有大量淀粉(高達50%以上),是草食性魚類的好餌料,也是一種很有開發(fā)前途的淀粉資源。目前,人們正在研究無根萍細胞內(nèi)的淀粉合成過程。無根萍不但富含維生素、礦物質(zhì),而且蛋白質(zhì)的含量高達干重的40%以上?;蛟S營養(yǎng)完備的無根萍將來有可能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健康蔬菜。美國太空總署正在研究能否將無根萍種在宇宙飛船上,作為航天員的食物。無根萍廣泛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我國華東地區(qū)常見。漂浮生長于水溝、池塘等小水體的靜止水面。
1.3 貍藻 屬貍藻科貍藻屬,是多年生漂浮或沉水性水草,捕蟲型食蟲植物。植株柔軟、無根;莖多分枝且細弱,長40~60 cm;葉互生,2回羽狀分裂,裂片細絲狀,邊緣具刺狀齒。捕蟲囊通常呈綠色至黃綠色,生于小裂片基部,具短柄,卵球形,可捕食并消化水中小動物以補充營養(yǎng)[2]。貍藻完成一次捕食最快只需1/100 s,成為世界上行動速度最快的捕食性植物之一。
貍藻在全世界各溫帶地區(qū)均有分布,我國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河北、山東、青海、新疆及西南部地區(qū)。生于湖泊、沼澤、池塘、溝渠等。貍藻全株可供觀賞,也可制作裝飾。
2.1 肉珊瑚 屬蘿藦科肉珊瑚屬。無葉纏繞藤本,具白色乳汁;枝綠色或草綠色,無毛,直徑約3 mm,能進行光合作用,生花的節(jié)略粗壯;聚傘花序傘狀,頂生或腋生,花冠白色或淡黃色,花期2~11月,果期冬季至翌年春季[3]。
肉珊瑚分布于印度、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以及我國海南和廣西,為熱帶紅樹林和海岸林確限種(指在一定群叢中存在或幾乎只能在這種群叢中存在的物種),限分布于海邊灌木叢中或平地林中。肉珊瑚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全株可供藥用,作收斂止咳劑及催乳劑等。
2.2 曇花 屬仙人掌科曇花屬。為多年生常綠肉質(zhì)植物,具有葉狀變態(tài)莖,老莖圓柱狀,木質(zhì)化;新枝呈扁平葉狀,綠色。花單生于枝邊緣的凹處,花白色重瓣,氣味芳香,果實為紅色漿果。曇花享有“月下美人”之譽?;ㄆ谝话阍?~10月。通常晚上8~9點左右開放,僅3~4個小時就凋謝,故有“曇花一現(xiàn)”之說。曇花晚上開花及開花時間短是長期適應沙漠干旱環(huán)境的結果。晚上開花,一方面可以避開強烈的陽光曝曬;另一方面沙漠地區(qū)晚上8、9點鐘正是昆蟲活動頻繁之時,此時開花最有利于授粉。而縮短開花時間,則可以大大減少水分的損失,有利于它的生存[4]。曇花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這種特殊的開花習性。
曇花雖然開花時間很短,但是開花的時候美麗高貴,清香四溢。曇花具有藥用價值,有清熱止咳、清血排毒,防治便秘、高血壓、血脂過高,治療心悸失眠等功效。曇花原產(chǎn)墨西哥,現(xiàn)全球均有栽培,是著名的觀賞植物。喜溫暖濕潤和多霧及半蔭的環(huán)境,不宜暴曬,不耐寒,要求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土壤。
菟絲子又叫黃絲藤、無根藤,旋花科菟絲子屬。一年生寄生纏繞草本,多寄生于豆科或菊科植物上。菟絲子莖纖細,黃色或紅色,無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必須依賴其他的植物提供營養(yǎng)才能生存。菟絲子花小而多,簇生,花冠合瓣白色,5裂。蒴果近球形,成熟時果實蓋裂,種子2~4個。主要以種子和斷莖的方式傳播。
菟絲子莖上有很多吸器,遇到適宜寄主就纏繞在上面,在接觸處形成吸根伸入寄主,吸根進入寄主組織后,部分組織分化為導管和篩管,分別與寄主的導管和篩管相連,吸取寄主的養(yǎng)分和水分。菟絲子一旦幼芽纏繞于寄主植物體上,生活力極強,生長旺盛。所以,菟絲子在植物界有臭名昭著的“寄生蟲”之稱。
菟絲子分布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以北方為主。該種為大豆產(chǎn)區(qū)的有害雜草,并對胡麻、苧麻、花生、馬鈴薯等農(nóng)作物也有危害。種子藥用,有補肝腎、益精壯陽及止瀉的功能。
大花草為大花草科大花草屬的寄生草本植物。寄生在葡萄科爬巖藤屬植物的根或莖的下部。植物體的根、莖退化成菌絲體狀,無葉。起初,在寄主的寄生部位,藤皮裂開,漸漸鼓出一個乒乓球般大小的包,以后小包慢慢地長大,9個月后便開出一朵碩大的花朵?;ǖ闹睆接械目蛇_1. 5 m,最大的可達4 m,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又叫“大王花”“霸王花”。大王花的花瓣5片,紅色,上面點綴著許多淡黃色的斑點,每片花瓣長約30 cm;1朵花重6~7 kg,最重的可達15 kg;花心像個面盆,可以盛7~8 kg水[4]。大王花的種子很小,用肉眼勉強能看見。
大王花一生只開1朵花,花期只有4 d?;▌傞_放時有點香味,但很快就變得臭不可聞,招來一些逐臭的蠅類和甲蟲為其傳粉。當花瓣凋謝后,會化成一堆腐敗的黑色物質(zhì)。所以當?shù)厝朔Q之為“尸花”或是“腐肉花”。
大王花生長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等熱帶森林中。由于大王花賴以生存的熱帶雨林受到人類的大量采伐,加上當?shù)厝藢⑵渥鳛樗幬飳λ鼮E采,使得這種植物瀕臨滅絕。1984年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lián)盟將大王花列為“世界范圍內(nèi)遭受最嚴重威脅的瀕危植物”,要求人們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