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成大實驗幼兒園 王玉蘭
回歸兒童世界:從“童言稚語”中看兒童文化
江蘇省蘇州市成大實驗幼兒園 王玉蘭
“幼兒園應該為孩子創(chuàng)造健康、豐富的環(huán)境,使孩子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fā)展的經驗?!边@段話旗幟鮮明地提出“以人為本”教育應向兒童世界回歸的教育理念,為我們幼教工作者改變教育觀念,轉變教育行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什么是兒童文化?日前,在某幼兒園見到了環(huán)境布置的一角——“童言稚語”:
童言稚語一:
午睡起床了,老師發(fā)現鋒鋒褲子穿反了,右邊的褲腿前方的太陽穿到了左邊的褲腿背后去了,就去提醒他:“你褲子好象穿反了?!?鋒鋒看后回答說:“沒有啊,早晨太陽從前面升起來,所以下午就從后面落下去啦!”
童言稚語二:
莉莉和爸爸媽媽在家里玩親子游戲——“捉迷藏”。
——莉莉,你準備躲在哪里???
——我要躲在電視機里。
——為什么?
——因為電視一關,你們就找不到我了。
這些“童言稚語”是幼兒園里展現兒童純真天性,反映兒童生活方式、生活情感、生活態(tài)度的一個窗口、一個視角、一個小小的縮影,它閃爍著兒童智慧的火花,展現了幼兒博大的關懷、同情和奇特的想象力。在這里孩子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用自己獨到的語言表達身處的絢麗多彩的世界。在那里我們看到了一個童真、童趣與童話般的世界,那是一個與成人截然不同的世界;在那里幼兒不是按所謂科學、客觀標準去看待事物,不是按習慣性的常規(guī)或“理論框架”來分析事物合不合理、對不對,而是按自身的感受與需要,直言不諱地表達事物可不可愛,以及自己喜不喜歡。這就是兒童文化,是兒童自己的文化,是兒童與外界交往過程中形成,并以兒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來決定其價值和標準的文化,它有別于建立在成人規(guī)定的價值、理念和標準之上的文字性、抽象性的文化。
㈠兒童文化是稚拙的文化。
“稚”與“拙”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生活經驗不足,卻喜歡用自己有限的經驗來解釋世界;兒童身體雖弱小,卻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在這種自身矛盾下所產生的想法與行為,充滿了童貞童趣,同時也構成了兒童特有的稚拙的精神文化。兒童在“捉迷藏”時,“躲到電視機里,你們就找不到我了。”這是成人不可能想到的,卻閃爍著稚拙特性的兒童智慧的火花。這些是兒童心理、行為、思想、感情的交融,在成人文化看來是稚拙可笑的,兒童卻覺得十分真實而親切。所以說這種文化是兒童天性的表露和直抒,是對兒童獨特心理的再現,它展現了一種原始的、質樸的、悖于常情常理而又異常明凈、透徹的文化。
㈡兒童文化是生活化,非功利性的文化。
兒童文化植根于兒童生活,通常在他們的生活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兒童生活在這個世界,世界就是“我”,我就是“世界”,他們沒有客觀與主觀的區(qū)別,他們衡量外界的標準是自身的感受,通過自身的動作、聲音、感覺等來表達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已有的經驗。他們認為,生活中的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歸屬,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庭,屬于自己的親人。在兒童潛意識中,太陽早上升起,晚上落下,就像每個人早上出門,夜晚回家;生活中,當電視一關,就會變成一個黑屏,里面的一切蕩然無存,因此,孩子幻想著藏到電視機里,這樣,成人、伙伴都不能找到他了;兒童對文化的理解和表達既不像成人那樣理性和抽象,更沒有成人那樣深沉和理智。所以說兒童文化是一種率真淳樸的,是非功利性的,是成人文化無法比擬的。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在現在眾多幼兒園中,能反映兒童文化的“童言稚語”少之又少,我們成人關注兒童世界更是少之極少,兒童文化正面臨著重重危機,這種缺失現象不能不讓我們反思其原因所在。
㈠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缺少想象的空間
成人社會中競爭的加劇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已不知不覺地影響到兒童的生活,迫使兒童不得不跟隨成人的節(jié)奏和愿望從事自己的事情。就拿繪畫來說吧,教師一般先出示示范畫,再示范畫的方法,然后幼兒依葫蘆畫瓢畫出與教師示范畫的內容、形式和色彩相同的畫。這種方法雖然能通過過程發(fā)展幼兒的繪畫技能,使幼兒掌握繪畫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但是這種方式所產生的消極作用就是容易造成兒童畫的模式化、概念化,使幼兒在畫畫時產生消極、被動、乏味的情緒,阻礙幼兒的思維和想象力發(fā)展,扼殺他們潛在的創(chuàng)造意識。兒童在成人時間表的催促下已無法隨心所欲的擁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正是由于自由時間和空間太少,導致兒童沒有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沒有發(fā)揮自己想象的空間,兒童文化便在兒童身上悄悄消失。
㈡現代居住環(huán)境的改變——缺少自由的空間
現代家庭普遍為獨生子女,高層建筑的普及,家長工作的繁忙,孩子只能被關在鳥籠里,想飛卻飛不出去。他們大部分時間只能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呆在一起,與外界交往的時間很少,自由自在的同伴交往也成了一種渴望。在幼兒園面對的是教師和被組織起來的孩子,教師希望按照自己的價值標準,按照成人關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規(guī)矩來行事。久而久之,這些“乖孩子”漸漸失去了兒童特有的熱情——沖動、無拘束的特點——成為“聽話”的孩子。一回家便處在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包圍”中,就連電視書刊中的小伙伴也多半是由成人的意愿和想象塑造出來的形象。兒童的空間太少,兒童彼此之間的交往機會少之又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試想:沒有了兒童的集合、兒童的交往,兒童文化又將如何很好的保持下去呢?
㈢新傳播媒介的影響——缺少真實的生活
電視作為視聽大眾文化,在給兒童生活帶來新的樂趣、拓寬兒童思維、開闊兒童視野的同時卻剝奪了兒童在實際生活中進行體驗的機會,使兒童成為靜坐的動物。他們在電視上了解農作物從播種到收割的全過程,卻聞不到農作物成熟時的清香,體驗不到收割農作物時給人們帶來的喜悅。電腦的普及各種電腦游戲受到不同年齡層人們的歡迎,包括兒童。有些孩子深深地被這些五花八門的游戲所吸引住,有時,一玩就是一個上午,浪費了很多交往的時間,遠離了真實的體驗,也就導致了“童年的消失”。
面對這種種原因,我們有責任思考怎樣實施有效的方案,使兒童文化長期存在并且能夠任憑文化海洋的拍打和洗禮而自由滋長。
㈠為兒童營造寬松的氛圍,建構想象的空間。
首先,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環(huán)境,有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因為學齡前兒童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化起步階段,他們需要在與同伴交流中學習理解他人。幼兒園要創(chuàng)設平等、寬松的班級氛圍,空間設置合理,那樣幼兒才會有一種安全感和自由感,才能大膽地發(fā)揮想象;其次,寬松環(huán)境下的師生關系是“平等和諧、理解接納、支持與鼓勵的”,例如:如果孩子對泥土比較感興趣,我們可以引導他們到班級的自然角去玩泥土,通過讓孩子親自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等活動來感知泥土的顏色、味道和形狀等特征。老師也可以適時地提出問題:“小朋友們,如果我們往泥土上澆些水,泥土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先不要告訴孩子結果,而是讓孩子自己想象探索和操作,原來澆過水的泥土是稠稠的,像芝麻糊一樣,這樣孩子獲得知識的印象才更深。這種效果,遠比坐在教室接受填鴨式的教學好,因為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的思維和行為基本上是不受干擾的,而且所處的環(huán)境又自由,使孩子真正能在“環(huán)境中學習”。
㈡讓兒童回歸大自然,親吻大自然。
鋼筋混凝土包圍的孩子離大自然越來越遠,他們能感受到的大自然也越來越模糊,既無法到林中和小鳥一起唱歌,也無法在草地上打滾和捉迷藏,像被囚禁在籠中的小鳥與自然隔絕著,也彼此隔絕著。但是,孩子是完整的一個人,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在不斷成長中,因此,在早期教育中要身心兼顧,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并重,使之獲得均衡全面發(fā)展。細心觀察了解孩子的心聲,根據孩子的特點,為其安排教育內容和環(huán)境,也可隨時抓住生活中的情景進行教育,如:利用各種外出的旅游資源,包括美麗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家長可以選用雙休日或孩子寒暑假,通過游覽名山大川、文物古跡、歷史遺址、園林景觀,在愉悅的旅游休閑中培養(yǎng)孩子的愛國主義情感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幼兒園也可結合季節(jié)特點,開展親子游活動,如:春季的踏青活動,秋季的采摘活動,在休閑的旅游活動中,滲透教育影響。當然,旅游的安排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從家庭經濟條件出發(fā),因地制宜,提倡就近出行。
㈢開展媒介指導,做孩子成長的導航人。
有的兒童廣告將兒童作成人化表現,女孩兒涂著口紅,戴著首飾出現在電視屏幕上,或者對鏡化妝,男孩兒則留著長發(fā),吹著口哨,甚至有的孩子說話故意模仿港臺味。就像現代文學研究專家王富仁教授所說的:“他們在距離性成熟的年齡很早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性,就知道了性交;他們在距離獨立生活很遠很遠的時候就知道了金錢和權利的重要;他們在還沒有感受到實際社會矛盾、甚至不知道社會是什么的時候就知道了戰(zhàn)爭、暴力和犯罪……”所以,要指導孩子識別虛假信息,排除有害信息,選擇科學有效的信息。
回歸兒童世界,關注兒童文化這已成為時代的呼喚。關注兒童文化就是要尊重兒童文化,成人能夠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感受,走進他們的心靈;關注兒童文化就是要理解兒童文化,理解兒童文化的本質、成因極其內部特征;關注兒童文化就是要欣賞兒童文化,欣賞其純真樸素的個性,充滿幻想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稚拙美;關注兒童文化就是要走進兒童文化,用孩子的眼睛來觀察,用孩子的耳朵來傾聽,用孩子的心靈去體會,并且學習兒童文化的內在精神,以幫助成人找回在現代文明中失去的寶貴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