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銅仁市民族中學 田 猛
?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提問要注意哪些方面
●貴州省銅仁市民族中學 田 猛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使用的方法,提問可以“啟發(fā)引導”“溫故知新”,還可以發(fā)“憤悱之功”,啟迪學生思維、開闊思路、活躍課堂氣氛。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提問既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有利于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fā)揮。高中地理課知識面廣,中圖版地理教材中,把提升學生地理綜合素質(zhì)放在首位。下面我就簡略談談我在課堂教學中的幾點淺顯認識。
學習就是從不知到知,從不懂到懂,從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就必須遵循教育規(guī)律,由淺入深地設計課堂提問。例如,在講述非洲氣候時,先請學生閱讀插圖,隨后提問:“剛果盆地和東非高原位于非洲什么位置?分別屬于什么氣候?兩者都處于赤道兩側,為什么有不同的氣候類型?馬達加斯加島遠離赤道,為什么其東部是熱帶雨林氣候?”由于提問是由淺入深,以氣候為焦點,從不同方向將思維聚集到中心上,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有利于獨創(chuàng)見解的產(chǎn)生。
學習中最活躍的成分是求知欲,因此,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務必針對教學內(nèi)容、課標要求,精心設計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導思維,進行提問。例如,在講述日界線概念之前可以提問學生:“從日期上來講,后出生的人一定比先出生的人年齡小嗎?”在講述地球的公轉時問學生:“為什么遠日點是夏季,近日點反而是冬季(指北半球)?”在學生頭腦中設置一個懸念,引起好奇,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高漲情緒。
課堂提問可以獲得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但這種反饋必須是實質(zhì)性的而不應是形式上的。我聽一位教師在講述空氣的組成時,他是這樣提問學生的:“干潔空氣中主要成分各有什么性質(zhì)?”針對這個問題,學生照本宣科念一遍課本內(nèi)容就算回答完了,但學生究竟理解得如何就不得而知了,這實際上是一種形式上的反饋。所以我在講授這一問題時,把問題改成:假如大氣中分別缺少了氧氣、氮氣、二氧化碳、臭氧,那么將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學生就必須根據(jù)課本中各種氣體的性質(zhì),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逆向思維才能把問題答出,即使學生答錯了也往往能給教學提供生動的案例,這樣的反饋才是一種實質(zhì)性的反饋,
這種提問問題的方法,是先擺出一些條件或設想,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思考、分析得出結論,也可以先擺出地理現(xiàn)象,再通過提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原因,認識地理事物的本質(zhì)。例如,講述歐洲的氣候時,先展示氣候類型的分布圖、氣壓帶和風帶分布圖、年等降水量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歐洲地形圖,在學生對歐洲的位置、地形、洋流、降水的分布特點有了感性認識后,再提出“歐洲為什么會具有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這個問題。
這樣能使學生從“因”中得出“果”來。再如,學生了解日本多火山地震的特點后,設問: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引導學生閱讀“板塊構造示意圖”,這樣學生可以從“果”中得出“因”。
在地理課堂教學提問中,聯(lián)系生活常識,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去分析回答,可以增加地理教學的感染力,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氣旋與反氣旋問題時,我結合臺風在沿海某省登陸的實際情況,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據(jù)氣象臺報道,有一股臺風在某省登陸,同時得知,沿海某地的風向變化是:西北—西南—東南,請問該臺風是在某地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中的什么方向登陸?這種問題既將課本知識“活化”了,又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同時還能達到開啟學生智能的目的。
新奇的問題才能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愿望,形成學習期待。怎樣設計問題才能使學生產(chǎn)生新奇感呢?一方面是從學習的內(nèi)容上選擇那些使學生感到新奇的知識設問,另一方面,也可以從認知的不同角度提問,從師生活動的不同方式上提問。
提問的方法角度很多,方法各異,不可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模式,這是“教無定法”。然而提問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它又有一般規(guī)律可以遵循,按規(guī)律可以有較好的收效,這就是“提問有法”了。當然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因此,每一位教師可根據(jù)自己的特點、不同年級的學生和教材,選擇、設計好課堂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