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平
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真實”應對
劉正平
一次公開課,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學生發(fā)言也非常踴躍,在課快要結束時,教師請一位同學發(fā)言,學生回答了什么暫時不提,但教師說的一句話贏得全場師生的一片掌聲。這位老師說:“我注意到了,王婭同學在這節(jié)課一共舉了六次手,由于她每次都舉得稍晚些,我沒能請她來回答問題,但我能感受到她參與課堂的熱忱和積極性,雖然現(xiàn)在還有很多同學想發(fā)言,但請允許我給她一個機會,我想請王婭同學來發(fā)言。”從教師話語中我們看出了這位老師對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做到了真實的回應,真正考慮了每位具有鮮活思想的學生需要、情感及態(tài)度,激發(fā)出了學生發(fā)言的勇氣,也煥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自信。
但是,現(xiàn)在很多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并不是真正的應對,如何讓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實現(xiàn)“真實”應對呢?
一忌流于形式的互動。在一些課堂上,常見到有的老師由于不能記住自己所教班級的學生的姓名,于是,在課堂互動中一是直接叫學號“下面幾號同學來回答剛才的問題”二是直接按座位號“從第一個開始一直往后來回答”,這種完全是流于形式的互動,沒有考慮學生的差異和需求。另外,在一些公開課中,為了體現(xiàn)課堂有互動,很多老師往往安排了一些課堂互動,看起來課堂很活躍,但仔細想來這種課堂互動非常隨意甚至沒加任何設計完全是一種形式。在一次地理公開課上,講到“如何判斷冷鋒和暖鋒”,這位老師安排了課堂互動:多媒體顯示冷鋒和暖鋒的示意圖,讓學生相互討論,找出圖中的幾處不同的地方,進而來判斷冷鋒和暖鋒。課堂看起來熱烈。但實則沒必要,因為直接從定義就可以判斷“冷氣團主動就是冷鋒,暖氣團主動就是暖鋒”,圖中從氣團的主動移動就可以直接進行判斷。因此,這種互動完全是為了公開課而流于形式的互動。
二忌沒有生成的互動。在一些課堂互動中,教師備課不充分,僅僅只考慮了教學目標的需要以及如何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并沒有對學生課堂互動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情形進行“應對”措施設計。其主要表現(xiàn)就是在課堂互動的時候不專注傾聽學生的發(fā)言、不舍得花時間和精力去理解學生發(fā)言背后隱含的心情、想法。很多老師是在學生發(fā)言時想著下一步他該講什么,怎樣進行課堂的過渡,或者說表面看似聽了學生的發(fā)言,但給學生的感覺是老師沒有好好聽,或借口時間關系,教師用權威控制了課堂,中斷了學生的發(fā)言、學生間的討論,換來教學任務的完成,但實則是課堂互動完全沒有任何生成,讓教學中的交往變得單一,流于表面化和淺薄化。
還是以剛才那節(jié)公開課為例,學生的回答是“鋒面與地面的夾角好像不同”。這位老師就說了一句“請坐,很好,夾角確實不同?!比缓缶屠^續(xù)講下面的內(nèi)容了。很明顯這位老師沒有認真傾聽這位學生的回答,這位學生的回答里面有“好像”兩個字,意思就是對這個回答不很確定,老師應該對“冷鋒和暖鋒為什么與地面的夾角不同”進行進一步解釋,其實解釋很簡單“就是在兩種鋒面中暖氣團上升的主動性不同,冷鋒是暖氣團被迫抬升,暖鋒是暖氣團主動抬升,所以夾角是不同的”??上н@位老師并沒有做出進一步的“應對”,沒有達到真正的課堂生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就如學生向老師拋來一個球,老師非但沒有接住,反而叫學生去撿球,拿到球的教師又把球隨手一扔,這樣交往就中斷了。因此,教師首先是認真聽取學生的發(fā)言,然后對學生做出真實的應對,達到真正的生成,這樣的傾聽發(fā)言才能成為真正培育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沃土。
三忌不平等的互動。在有些公開課上,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場景:面對學生的發(fā)言,教師或是將其思路引到自己預設的軌道上來,如不能,或說此發(fā)言與本課討論話題關系不大,或說你發(fā)言的觀點很新穎而結束交流。教師總是容易按自己的思路來聽學生的意見,與教師的思路岔開“異向交往”的話語,由于是教師難于了解的發(fā)言,所以特別容易被忽視,而一旦被教師忽略或排除在外,那個學生可能就不會有第二次發(fā)言了。
因此,在課堂教學互動中應該擯棄那種是以教師為中心、我的課堂我做主的傳統(tǒng)思想。應該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最大的發(fā)展,把學生的消極地位變?yōu)橹黧w地位。事實上,在課堂教學互動中,師生雙方應是交互性的、非對立性的,教師應成為普通一員參與互動,與學生形成包容、共享的平等交往關系,既有淺層的知識問答又有深層的思維碰撞。
四忌主體地位不能落實的互動。學生主體地位落實,并非是提倡學生個體學習,也不是沒有教師介入進行活動。它是在教師介入下,學生自立地、合作地進行的活動。教學中師生間、生生間的交往至關重要。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一無二性,師生間的雙向交往,不是讓學生的發(fā)言如何精彩,而是善于發(fā)掘?qū)W生的唯一。問答是老師與學生間的對話與交流,而不是讓部分學生的思考裹挾著其他學生,或者更為準確的是淹沒其他學生的思考。怎樣讓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聯(lián)系起來?應該通過教師耐心而敏銳的詢問,學生異常的回答得于撥開云霧見天日,再加以其他同學的質(zhì)疑、反駁,師生間、生生間的交往就豐富了,多樣化,而學生異?;卮鸬倪壿嬕矠榇蠹宜J可。
很多課堂互動往往是一部分學生的權利,不少學生成了旁觀者和聽從者,其主體地位也沒有得到體現(xiàn)和落實。同時,課堂教學中隨時隨處都可能發(fā)生“意外”,面對這些“意外”,如果教師堅守著自己的教案思路和預設的互動,對這些“意外”視而不見、不予理睬,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很難得到真正的落實。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用心傾聽,真心回應。用心去應對學生,應對課堂教學,讓學生作為人的地位得以展現(xiàn),讓課堂少一些虛假,多一些實在的收效,讓學生少一些束縛,多一些展現(xiàn)的機會。
(作者單位:江蘇吳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