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云 鄧燕寧(嘉興市第五高級中學,浙江嘉興 314000;浙江師范大學,浙江金華 321000)
課例探析
追尋品質之問 展現(xiàn)思維之美*
——以“價值與價值觀”一課為例
韓 云 鄧燕寧(嘉興市第五高級中學,浙江嘉興 314000;浙江師范大學,浙江金華 321000)
課堂教學是落實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主要載體。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努力追尋有思維含量的高品質問題,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質疑、分析和探究的能力,從而涵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結合教學情境,教師通過比較型、遞進型、生成型和活動型等不同類型問題的設置,可以充分展現(xiàn)思想政治學科思維之美。
思想政治教學;品質之問;思維之美
課堂教學從注重學科知識到注重學生發(fā)展往往是新手教師華麗轉身為成熟教師的重要標志。學生學科思維的發(fā)展是涵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們必須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善于分析、勤于探究,積極開拓學生思維邊界,營造出富有創(chuàng)意和美學特色的課堂文化。本文以浙江師范大學見習生鄧燕寧執(zhí)教的《生活與哲學》模塊“價值與價值觀”一課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課前設計、課堂實踐進行反思,特別是剖析其不同類型的問題情境,就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追尋品質之問和展現(xiàn)思維之美作探討,以供廣大教師參考。
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chuàng)新。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有時教學內容會與學生基于實際生活經驗的認知有很大的差異甚至是相矛盾的,如果此時教師充分利用這些差異和矛盾去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會帶動他們在課堂上積極地思考和探究,學生在重塑認知平衡過程中會感受到不平衡帶來的課堂之美。
例如,在“價值”概念教學中,執(zhí)教者最初的設計是挑選了“感動中國人物”——朱敏才夫婦退休后選擇義務支教的事跡,并提出問題:(1)你認為朱敏才夫婦放棄了安逸的退休生活選擇義務支教值得嗎?(2)如果你認為值得,那么他們的價值又體現(xiàn)在哪里?由于這些問題情境與學生的原有認知沒有多大的沖突,且教材中又有關于“價值”含義明確的知識表述,所以,實際教學中學生很快在課本中找到了答案,該教學環(huán)節(jié)完成得特別順暢,整個教學過程可謂波瀾不驚。課后在進行教學反思時,我們進行了這樣的探討:教學順暢的課是否教學效果一定好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從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看,事實上很多學生沒有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生的質疑、比較等思維能力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更不要說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了。那么,問題出在哪里?我們發(fā)現(xiàn),主要是教學的問題情境設計得不盡如人意。在之后的教學情境設計中,我們在原有基礎上又增加了新的情境:一對退休夫婦帶著自己的孫子孫女徜徉在各大公園休閑娛樂。同時設置了具有對比性的問題:同樣是退休老人,帶孫子孫女在公園休閑娛樂的退休老人與選擇義務支教的朱敏才夫婦都有價值嗎?由于這次的問題情境與學生的原有認知有了明顯差異,甚至有一定的沖突,一下子就帶動了整個班級的學習氣氛。有的學生認為朱敏才夫婦選擇義務支教有價值,而選擇在家?guī)Ш⒆拥睦先藙t沒有價值;有的學生認為無論選擇義務支教還是在家?guī)Ш⒆佣加袃r值。不同主張雙方開始進行爭論,但學生囿于認知水平又講不清道理,課堂的探究氛圍逐漸濃厚起來。當學生遇到疑難問題卻又無法突圍時,這便是我們教師的最佳教學時機。如果說,制造人物矛盾沖突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藝術,那么,營造認知差異和思維沖突則是課堂教學的藝術。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強調:“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yǎng)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熱愛。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fā)現(xiàn)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币虼?,教師在問題設置中絕不能隨意性和跳躍性太大,應當適當考慮問題的嚴謹性和必要的邏輯性。高中階段學生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有很大的區(qū)別,比較突出的是思維特點已從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辯證思維日趨發(fā)展。教師設計的問題如果過分容易的話已激不起學生的興趣,但過難又會使學生有畏難情緒。這就需要教師在問題設置時把握好“度”,要多幾個“心眼”,必要時多設幾步“臺階”。設問最好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在自己的思考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本質,從而使知識的掌握過程逐漸成為鍛煉能力、促進思維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觸及政治學科的思想和靈魂,并在抽絲剝繭的分析推理過程中演繹嚴謹?shù)倪壿嬅馈?/p>
例如,在“人的價值”的教學中,執(zhí)教者原先只設計了一個問題,即“如何評價朱敏才夫婦在貴州支教的人生價值?”在試教過程中,學生對這一問題普遍感到沒有頭緒,很難作答。經過課后反思,我們最終達成共識,在突破教材難點時最好設置一些有邏輯關系的問題鏈,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于是對該教學環(huán)節(jié)我們又進行了重新設計,即設置了三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1)人的價值包括哪幾個方面?(2)我們?yōu)槭裁床荒苷f一個人榮譽、金錢和娛樂等享受得越多其人生價值就越大?(3)有人說,退休后的老人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讓子女少操心多工作,也是在為社會做貢獻,從這個角度看,這與朱敏才夫婦在貴州支教沒有多大區(qū)別。用“人的價值”知識,談談你的看法。
上述重新設計的這三個問題緊緊圍繞著“人的價值”這一主題,因而問題之間有著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從培育學科素養(yǎng)的角度看,這樣的問題設計明顯優(yōu)于最初的問題設計。事實也是如此,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結合教材進行充分的思考和討論,最后不僅對教材有關“人的價值”的觀點發(fā)自內心地認同,而且在課堂上又訓練了辯證和邏輯思維能力。
預設是課堂流暢的基礎,生成是課堂生動的保障,一堂有效的課應該是預設和生成的完美邂逅。教學預設一般是教師根據(jù)知識邏輯和生活邏輯對整堂課進行整體架構、設計,這能體現(xiàn)出教師對文本解讀的能力和對課堂節(jié)奏的把控能力;教學生成一般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捕捉學生瞬間的精彩和亮點(或是質疑或是錯誤等),即時調整教學設計,為學生的參與和思想交鋒留下時間、空間,思維碰撞的過程往往使課堂更靈動、更思辨,這能體現(xiàn)出教師的課堂教學智慧和對學生思維動態(tài)的洞察能力。要做到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統(tǒng)一、完美結合,也許對新手教師尤其是師范見習生的要求確實是比較高的,但提升教育教學實踐能力是卓越教師培養(yǎng)最核心的內容,這個能力必須在見習期就要著手鍛煉。
例如,在教學“價值觀的導向作用”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執(zhí)教者仍以朱敏才夫婦的事跡進行了設問: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于朱敏才夫婦退休后義務支教的行為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觀點。有人表示贊成,有人卻表示不理解。你贊同哪一種觀點?并說明理由。問題拋出后,大部分同學的回答都和教學預設不謀而合,即贊成朱敏才夫婦的做法,要繼續(xù)發(fā)揮“余熱”,為社會奉獻。但此時課堂上傳來一個很輕的聲音:“好好的清福不享,他們是不是太傻了。”面對這個課堂意外,執(zhí)教老師并沒有刻意回避,而是馬上調整教學設計,即時安排了課堂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們逐漸明白了這樣的道理:人們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的價值觀指導下進行的,朱敏才夫婦的行為選擇是他們樹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結果。
在課后進行教研組評課時,老師們充分肯定了執(zhí)教老師對該教學細節(jié)的處理。大家認為,學生的質疑往往是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其內心真實想法的流露,對這樣的課堂生成資源,我們教師需要好好利用并加以引導。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隨時把握學生思維和思想的動態(tài)變化,針對學生的質疑等課堂生成資源,必要時要及時增設課堂討論或觀點辨析等環(huán)節(jié),讓道理在辯論和教師引導過程中真正深入學生的內心,從而使我們的政治課堂更具價值導向的學科本色。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是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師生們往往仍比較注重書本知識的掌握,而忽視學生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關注和參與。因此,為了突出思想政治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我們需要多開發(fā)活動型、探究型、體驗型作業(yè),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任務完成中、問題解決中涵養(yǎng)豐富的內在品質,成為有情懷、有擔當?shù)墓瘛?/p>
例如,在“價值與價值觀”一課最初教學設計中,執(zhí)教者在課后作業(yè)布置環(huán)節(jié)上與傳統(tǒng)的做法一樣,準備讓學生做幾道選擇題和非選擇題,以鞏固知識和提高解題能力。在課后進行教研組評課時,大多數(shù)教師都主張,“價值與價值觀”這一課題的教學目標的側重點應有別于其他教學課題。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和價值導向從而實現(xiàn)知行合一、涵養(yǎng)內在品質,應該成為該課題教學的重點。因此,他們建議把知識鞏固的練習盡量放到課堂上完成,課后最好布置探究型、活動型、體驗型作業(yè)。聽從建議后,執(zhí)教者在之后的教學中對課后作業(yè)的布置作了很大的調整,設置如下:請同學們利用周末時間進行一項志愿者活動,要求如下:(1)活動內容不限,與志愿服務相關即可,5~6人為一小組進行。(2)作業(yè)形式不限,可采用視頻、照片、文字稿等形式,但必須記錄活動過程和活動感受。
據(jù)我們觀察,這份作業(yè)是同學們在一個學期里完成得最認真的,也是最出色的。有的小組去養(yǎng)老院看望老人,表演節(jié)目;有的小組則開展社區(qū)服務,盡其所能幫助居住在自己小區(qū)里的老人;還有的小組進行募捐,收集舊書、舊衣物、學習用品等捐給貧困山區(qū)??粗@一份份凝結著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的作品,我們感受到了學生的愛心,更從中看出了他們對于責任和奉獻這兩個詞的感悟,“價值與價值觀”的知識真正內化到了學生的心中,實現(xiàn)了知到行的巨大飛躍,這樣的教學效果不是做對幾道試題所能比擬的。
改變學生“思維缺席”現(xiàn)狀,注重互動式教學,以科學的理論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學習,這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客觀要求,也是追求高品質思想政治課堂的內在要求。課堂問題設置是教學活動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只有一個個真實有效的問題,才能啟發(fā)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多維思考中感受差異美、演繹邏輯美、體會思辨美、涵養(yǎng)內在美,最終潛移默化地讓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
*本文系浙江師范大學本科教學部卓越中學教師培養(yǎng)計劃改革立項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卓越教師教育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中學名師‘實踐導師制’為核心的探索”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07-2016/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