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自強不息的音樂家
——貝多芬
◎王成
貝多芬(1770—1827)出生在德國的波恩市,是德國作曲家、鋼琴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墒怯姓l知道,貝多芬25歲時患耳疾,50歲時兩耳失聰。貝多芬的音樂給后人帶來了無盡的享受,可他卻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
貝多芬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臺演出,并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于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jīng)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fēng)琴師助手。
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后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贊!”莫扎特還答應(yīng)給貝多芬上課??上Т撕髢蓚€月,貝多芬的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的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yǎng)家糊口的重?fù)?dān),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dāng)鋼琴師。
19歲那年,法國爆發(fā)了推翻波旁王朝的戰(zhàn)爭,貝多芬滿懷激情地寫下了《誰是自由人》的合唱曲,用以表達他對自由與民主的渴望。后來,貝多芬經(jīng)人介紹,認(rèn)識了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賞貝多芬的才華,收他為音樂仆役。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興鋼琴演奏迷住了維也納人,其音樂旋律時而如細水潺流,時而如驚濤駭浪,時而如鳥語雞鳴,時而如暴風(fēng)驟雨。有人曾評論貝多芬的即興曲“充滿了生命和美妙”。
30歲時,貝多芬愛上了一位伯爵小姐朱麗葉·琪查爾迪,但她父親嫌貝多芬出身低賤,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了一位伯爵。這給了貝多芬極大的精神刺激,據(jù)說他的名曲《致愛麗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nèi)創(chuàng)作的。
失戀固然令他傷心,但更令他傷心的是他的耳朵開始失聰。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要是干別的職業(yè),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dāng)里,這是最可怕的遭遇!”貝多芬曾竭力治療,卻無濟于事。他搬到維也納鄉(xiāng)下去療養(yǎng)了兩年,結(jié)果病情不但沒有好轉(zhuǎn),反而更加惡化了,就連窗口對面的教堂鐘聲都聽不到了。
絕望中,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他堅信只有音樂才能拯救他。他在給朋友的另一封信中寫道:“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從此,維也納的宮廷樂會少了一位出色的鋼琴彈奏家,但世界樂壇卻誕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貝多芬從32歲起開始音樂創(chuàng)作,在近兩年的彷徨與探索后,他終于創(chuàng)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音調(diào)跌宕起伏,時而沉靜凝思,時而憤慨咆哮,令人情緒激憤。
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指導(dǎo)(高年級)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