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曹津源
審微辨細同中見異
——以“趣”與“想”為例
◎江蘇曹津源
近兩年的中考作文命題,同一個詞在題目中高頻率出現(xiàn)的情況日見其多。例如2016年中考,題目中有“陪”“伴”(陪伴)的命題就有六個:德州題“陪伴”;青島題“有______相伴,滋味更長”;巴中題“感謝有你相伴”;孝感題“陪你一起______”;廈門題“那些年,______相伴”;廣西題“語文陪我成長”。很多考生一見考題,便立馬想到自己以前寫過的某篇文章,題目中也有這個字,于是匆匆忙忙全文照搬,結果可想而知。那么我們怎樣察微辨細,同中見異,做到精準審題呢?下面以近兩年中考作文命題中出現(xiàn)的“趣”與“想”為例,做一番審察辨析。
先說“趣”。以前含“趣”字的作文命題就有“興趣,是一種甜蜜的牽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等,有的同學可能都曾經(jīng)寫過。面對2015年揚州題“苦趣”該怎么寫?你可以這樣比較:前兩題的關鍵詞分別是“牽引”“老師”,所寫應該突出興趣的作用,“苦”不一定寫到;“苦趣”則不同,關鍵詞是“苦”,應該突出“趣”從何來,立意應該在“苦中有趣”“化苦為趣”“以苦為趣”這些“同中之異”上發(fā)力。據(jù)報載,2015揚州市中考語文最高分(145分)獲得者李佳一同學的作文獲滿分,他說:“我寫的是一位制作麥芽糖的老人,具體記敘老人制糖的艱苦過程,老人卻不以為苦,而是‘苦中有趣’‘樂在苦中’‘以苦為甜’,我呢,從‘苦趣’中看到了家鄉(xiāng)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魅力?!比绱藰嬎?,就找準了隱性要求,精準發(fā)力,立意當然勝人一籌。2016年泰安市要求寫任務驅(qū)動型材料作文,材料大意是張山同學學習成績優(yōu)良,最大的興趣愛好是足球,一心想?yún)⒓幼闱蛏鐖F,父親怕影響其學習堅決反對抵制。文題要求考生以“給張山父親的一封信”為題作文。材料中的關鍵詞是“趣”,這一命題與上述幾個命題比較,其“同中之異”是:以書信形式圍繞“趣”與成長的關系寫議論文,說理須結合實際,講究辯證法;用語注意對方身份和可接受性,注重以理服人與以情動人相結合,力戒居高臨下空洞說教。
再說“想”。2016年中考作文命題,動詞“想”是個高頻詞,至少有五個題目中都有“想”字。我們怎樣細辨其中的同中之異呢?
南京題“讓我想一想”屬于全命題,題中的“我”應是考生自己,“讓我”兩字一般可理解為內(nèi)心獨白,蘊含的要求是體現(xiàn)“我”沉穩(wěn)淡定、遇事不躁的性格特征以及自主思考、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此題比較適合寫記敘文或敘事散文。說來也挺有意思,2015年南京題“想想別人”中也有“想”字,但兩年命題的要求明顯不同;
上海市作文題是“沒想到,真沒想到”,此題也屬于全命題,但與南京題差別較大——這是一種事后發(fā)現(xiàn)原認知有偏差時瞬間爆發(fā)的一聲驚嘆,驚嘆中應有反思與明理,構思時必須以“過去時”的過程記敘作為文章主體,且要揭示“真沒想到”背后的本質(zhì)含義,此題適合寫情節(jié)比較完整的記敘文。
廣東題“我真想________”屬于半命題,提示語為“大千世界,色彩繽紛,引人遐想。在我們的心底,總有一個聲音——我真想:單純、樂觀、堅強;享受成功的喜悅,體會真摯的情誼,品嘗幸福的滋味;和往事輕輕揮手,走向詩意的遠方……”與上海題著眼“過去時”不同的是,廣東題主要著眼于“未來時”,且有抒情色彩,命題者對“真想”的內(nèi)容有修煉素養(yǎng)和自主成長等方面的提示,這就要求考生具有馳騁想象的能力,構建好“未來時”的美好舞臺,采用散文體比寫記敘文更容易出彩。
與廣東題類型相似的還有齊齊哈爾題(兩選一):好想消滅青春痘笑靨如花,好想擁有偶像簽名的宣傳畫,好想讓爸媽永葆青春不生華發(fā),好想慵懶在藤椅上看夕陽西下,好想徜徉于林蔭小路感受自然的風景如畫……請以“好想,好想”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此題比廣東題更貼近生活,更富有青春氣息和詩情畫意;提示語引導考生,構思立意可從一個生活化的細節(jié)切入,從省略號中去打開廣闊的聯(lián)想天地。讀著散文詩式樣的提示語,考生在選材構思時當然須有個性化畫面的詩意展示,文體以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為好。
“生活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我們常常得到這樣的鼓勵:‘別急,多想想’。遇到簡單容易的事情時,我們也常常能聽到這樣的提醒:‘別急,多想想’。上述文字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你自選角度寫一篇文章?!保ㄅ_州市中考作文)提示語中的關鍵詞“鼓勵”“提醒”明顯來自他人,“別急,多想想”一句體現(xiàn)來自他人的安撫、關心、信任,“聯(lián)想與思考”則暗含由事及理、含情于敘的要求,考生嘗試寫議論文或議論性散文也許更能勝人一籌。
綜上所述,對“含相同字作文命題”的“審微辨細”必須做到三點:一是掃描、細察“相同字”前后搭配的詞語,體悟語境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悟出“同中之異”,明確命題指向和特定要求;三是選好合適的素材和立意,如果自己以前寫過題目中“含相同字”的作文,萬不能照搬全文,智慧的做法是“一材多用,因題而變”,也就是在精準審題的前提下,對原素材進行定向性增刪修改,變“原題立意”為“新題立意”,以收“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