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仁
詩歌具有代表理想、激情、青春、向上和向善的特點,換得美人心,弘揚社會正能量。品德學科就是培養(yǎng)“真善美,美人心”的課程,如何運用詩歌導學教?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將文本內(nèi)容編成小詩,或借用名家詩作,運用詩化導學,幫助學生感知悟理,培育情感,實踐體驗,達成課堂教學目標,提升課堂教學實效,促進品德建構,行為養(yǎng)成。
一、以詩導題:入境始已親
1.以詩入境。葉圣陶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已親。課堂伊始,如何讓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呢?運用與教材內(nèi)容相符的詩作,引導學生美美誦讀,在朗朗上口的誦讀詩歌情境中,不由自主地把學生帶入本課主題學習情境中。如人教版四年級《呵護自己的身體》第二個小專題《堅持鍛煉身體》的教學,課堂伊始,我就播放視頻:呈現(xiàn)人們在戶外晨煉的情境,并配有聲情并茂的詩朗誦:身要健,須鍛煉/鍛煉不怕累/夏煉三伏,冬煉三九/鍛煉需堅持/呵護身體,煉/煉 /煉!在晨煉畫面與電腦博士朗讀小詩中自然把學生帶入“如何堅持鍛煉”?“為什么要鍛煉?”等問題探究學習中。情一動,境以入,瞬間喚醒學生的思維,學習便有親切感。
2.以詩激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前激趣,不僅要借助外在因素激發(fā)學生熱愛教師所教學科的學習興趣,更要把準學生的學情認知點,發(fā)掘?qū)W科內(nèi)在趣點,促進學生形成持久、內(nèi)在的動力,保持永恒的學習興趣。如《活動要開心 更要當心》的學習,學生對活動有著強烈的需求和向往,緊扣教材和學生情趣點,借用揚萬里的詩作:籬落疏疏一徑深/ 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一首“兒童追蝴蝶”的詩作,伴隨輕松歡快的樂曲和課件綻放一段“兒童追蝴蝶”的畫面,在詩韻的渲染下,學生不經(jīng)意間喚醒曾有的生活經(jīng)歷,或許在大腦深處呈現(xiàn)捉蜻蜓,抓蝴蝶、捉迷藏、藏貓貓、逗小狗,甚至野外踏青、野炊、秋游等情景與經(jīng)歷,生活經(jīng)驗的再現(xiàn)必然打開學生的話匣子,形成自主、持久的學習動力。
二、以詩導學:淡妝濃抹總相宜
1.以詩引情。品社教學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品德的形成總是伴隨情感體驗的,道德情感是道德認識、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的粘合劑。沒有道德情感,道德認識、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就像斷線的珍珠。因此,喚醒學生道德情感,學生的心靈深處才有“我口表我心”的動機與欲望,才能表現(xiàn)出學生不同的品德思維和人格特征。適時運用詩歌或形象釋義,或美美朗讀,相機激發(fā),有意滲透,不斷豐富學生情感世界。如《我愛我家》學生在感受家人給予生活、成長、讀書、活動等方方面面關愛的同時,再現(xiàn)一首《家人的愛是什么》的自編小詩,促進學生從享受“家人的愛”升華為“我愛家人”的情感變化,從而使學生孕育“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情感世界。
2.以詩釋理。學文明理是品德課教學的重要目標,通過品德教材中文本閱讀,圖畫感悟,游戲活動,問題探究,實踐體驗,其目的就在于讓學生在歷經(jīng)學習活動中感悟生活之理,為人之道,處事之則、法律法規(guī)。如《換個角度想一想》的教學,旨在使學生養(yǎng)成“換位思考,多角度考慮解決問題策略,禮讓他人”等德育目標,在學生感受道德認識之后,借用蘇軾的詩作: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一首“看山”的不同角度,不同感受的詩作,再次深化了學生對換位思考解決問題的理解。
3.以詩勵志。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某一方面的道德認知,明白某方面的處事哲學之后,只是暫時的,還需要不斷勉勵,正確引導,從多層面,多角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才能使學生朝著自己的志向努力。如《我的角色與責任》教學后,我以警察、教師、導游、演員、廚師等角色與職責編成小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選擇設計自己未來的角色,試試編成小詩,作為學習的“座右銘”,督促自己努力去實現(xiàn)未來志向。
三、以詩踐行:也傍桑陰學種瓜
讓學生在課堂習得的道理、孕育的情感、學成的能力,怎樣才能形成持久、穩(wěn)固、良好的行為品格與習慣?需要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回歸社會歷練,讓學生在參與社會中體驗、仿效、分辨中——也傍桑陰學種瓜。
1.以詩導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僅憑外在引導,靠老師、家長“這樣不行,那樣不對”的教導,往往難以奏效。學生是成長中的人,有其獨特的心理個性,伴隨身體的成長,見識與閱歷逐漸豐富,更需要從學生的情感、動機、興趣、愿望、需求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我反省,使學生在“為與不為”,“行與不行”,“好與不好”等矛盾之間抉擇,孕育自我良好品格發(fā)展方向。內(nèi)在誘發(fā),需要有引燃,導引和激活,詩歌猶如一位形象大師,具有激情、青春、理想、向上、向善特點,美美朗讀,時時在耳邊響起,很好地引領學生明理導行。如《與陌生人交往的時候》的教學,在學生感受與陌生人交往時要做到“熱情大方,有禮貌,又能保護自己,不上當受騙?!钡牡览碇?,再次運用賀知章的《回家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詩作,使學生從習得與陌生人交往之道,提升學生的交往處事能力。
2.以詩踐行。課堂是生活的一角,是社會的縮影。品社課堂課外延伸拓展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課外實踐中真正回歸生活,走向社會真體驗,鍛煉道德行為,提升參與社會的能力,是品社教學的必須落實的環(huán)節(jié)。如《家庭小賬本》教學之后,學生明白家人掙錢不容易的道理。結課之際,以齊聲朗讀李紳《憫農(nóng)》一詩結課,在詩聲裊裊的氛圍中,引導學生自覺走進大自然,去感受烈日暴曬下的煎熬,走進田野去體驗“汗滴禾下土”的勞動艱辛,去觀察禾苗生長的規(guī)律,了解大米的來源與制作過程,嘗試米飯的蒸煮,不僅使學生走向?qū)嵺`,體驗實踐,而且還能提升學生養(yǎng)成惜糧、理財,合理開支的能力。
詩歌具有“哲理性、情境性、韻律美”等特點,詩作蘊含著詩人理想、激情、青春、向上和向善的豐富內(nèi)涵;教材編排的活動主題中插入不少詩詞,運用詩化教學,符合現(xiàn)行教材的編排意圖,在簡明扼要的詩句點題中明理導行,在美美朗讀中換起學生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能量。